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知青插队王彦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1238


穿一身绿色的军装,背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挎包,1968年,一群十七八岁的知识青年,从西安市插队两宜镇王彦王村。
村上迎来了八个洋娃娃。洋娃娃来自西安市餐饮行业的普通工人家庭,一个叫做李俊秋的,随身带了一个洋皮箱,一开锁,弹簧“崩”的一声,箱子就自动打开了。乡下娃娃好奇,就纠缠着他,要看知青哥哥开箱子。
同样,城里来的知青也觉得乡下的事稀奇。彼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有人送给知青们一盏煤油灯。那煤油灯小巧玲珑,灯身是用废弃的墨水瓶做的,在墨水瓶里倒入煤油,瓶口垫块铁片,铁片中间钻个孔,在灯芯管里穿上粗一点的棉线当捻子,然后插在垫片孔里,煤油灯就做成了。有趣的是那灯芯,制作的独具匠心。灯芯管是铁皮卷成的,上面装着能调节灯花大小的机关。那机关是个螺母,就是自行车胎上的头道箍子,拧紧了则灯花小,放松了则灯花大。几位女知青便争着抢着调试,也不怕浪费煤油了。要知道,那时候煤油是凭票供应的。



这批知识青年被分配到第二生产队,跟老农们学做农活。学农活可不是简单的事,夏天,阳光暴晒,汗流浃背,冬天寒风瑟瑟,手脚皲裂,他们硬是咬着牙扛了过来。经过一年的历练,个顶个都成长为生产队里的劳动好手。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转眼到了1969年,麦子黄了,候鸟“算黄算割”不停地叫着,提醒人们及时收割。二队组建了收麦组,女知青李凤霞、李惠玲、王春秀、王凤仙张向丽分在快班。端晌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大地。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段,也是收麦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候麦秆最脆,最容易割。麦田深处,密不透风,沤热非常。女知青们挥动镰刀,你钻行子(领头的)她放墙(两侧的)“众”字形的编队嚓嚓嚓的舞动起来。麦子顺从的倒在镰下,呼啦啦一大片,在身后卧了一地。头上的草帽碍手碍脚,她们干脆甩掉,加快节奏。她们的汗水掉在地上,似乎都能听到大地“吱吱”地吮吸声。白毛巾变成了花毛巾,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上面满是汗腥味。田间小憩时,晒得黝黑黝黑的肩膀上起了皮,每个人都感到腰酸,腿困,胳膊疼,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这时候,大灶上送来了“半晌子”(加餐),那些熬的连魂也没有了的清凉可口的绿豆汤,再加上那雪白的新麦蒸馍,香喷喷的油泼辣子,脆生生的黄瓜,绿莹莹的蒜薹,白里透红的热萝卜,看着都让人开胃口。吃着半晌子,喝着绿豆汤,知青们很是惬意。这滋味,不是甘露胜似甘露,是那些没有收过麦子的城里人无法体会到的。
三夏期间,打麦场上的墙面上写有“龙口夺食,颗粒归仓”的宣传标语。一位叫李民康的男知青就问场长,为什么要叫“龙口夺食”?场长正要解释,忽然,西边升起了一片乌云,远远的能听到滚动的雷声。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场长急忙向麦场跑去。不用摇铃,天气变化就是命令,队里的社员全都跑到了场里。推刮板的,握扫帚的,端木锨的,提撮斗的,撑口袋的,各就各位,争分夺秒的抢装麦粒。不一会儿,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不用谁催,那男女老少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把场里的麦粒全都抢回仓库。麦子淋了雨,是会出芽的。当最后一口袋麦子送进仓库时,大雨就哗哗哗的下起来了。再也不用问了,李民康已经深深地知道了龙口夺食,同时,他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如果人人都能下乡,亲历龙口夺食,哪还会产生豪华酒店里的杯盘狼藉,暴殄天物的乱象嘛。”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金典名言。
1969年秋,王彦王村又迎来了第二批14位知识青年。这一年,大队为这些城里来的洋娃娃们,盖起了知青院。这些知识青年们也很快的与社员们融合一起,成为生产队里的一支生力军。
男知青们还参加过黄河滩打坝。郑志强、王恩让、赵星安就是其中的成员。秋后有个母老虎。这在黄河滩表现尤为突出。早晨凉风冷飕飕地袭人肌肤,中午骄阳却火辣辣的酷热烤人,连脚下的沙土,都被晒得烘热烫脚。在一无遮拦的烈日下队员们挥汗如雨,一锨锨,一车车地装土拉运。堤坝一尺尺,一层层日渐增高。坡愈陡,劳动强度愈大。这些知青们脸晒黑了,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是没有一个人退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锤炼红心。他们几乎天天都能超额完成任务。青春似火,知青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浑身都是活力。



1970年,赵星安还参加过西韩线铁路建设工程。那时人们称他们“3860”部队,(每人每月38元,60斤粮)每天,他们都会随着嘹亮的军号声起床,然后大刀阔斧的开山劈岭,挖石垫土,凿洞架桥。1971年在龙亭一段,挖水沟,埋管道,修排水渠,衬砌坡石。后来,西韩铁路全线通车,参加建设的民工们全都欢呼雀跃,这段铁路,有他们洒下的汗水,有他们创建的的功劳,人们不会忘记。和小赵并肩战斗过的工友王党虎曾写过《赠下乡知青赵星安同志》的一首小诗称赞他:别校离家赴荔乡,接受教育堪赞赏。打坝继而战西韩,努力闯过劳动关。胸怀朝阳干革命,学习毛选红且专,革命路上不停步,高举红旗永向前。
当然,也有让人伤心的事。插队期间,有位女知青突发疾病,送回西安紧急抢救,后来不治身亡。年轻轻的竟然离开了人世,这让村民们同感悲哀,甚至都不忍提说她的姓名:王秀芳。
1981年,插队的知青回城了。9年插队,他们给王彦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村史上记录着他们的名字。
麦香涌动,又是一年麦黄时,勾起了村民们的不尽怀念,插队的知青们,缘分使我们相聚一起,王彦王没有忘记你们。

作者简介:王锁学,大荔县两宜镇王彦王村人。        

文/王锁学

图/网    络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南征北战侦察兵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母爱深似海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抗日烈士王仓合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王彦王村的解放路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镰山纺线谣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想起当年唱大戏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父子双殉国——王彦庄纪事(之三)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衔桃报恩——王彦庄纪事(之一)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群星荟萃教学楼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难忘多彩七年制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城门·更房·秤杆及民风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我的老师们——两宜中学印象记(一)

END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田小勇

顾问: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小说编审:田小勇

散文编审:常盈  杨发兴

诗歌编审:官华  高明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龙口夺食杂说
流金岁月 || 想起当年我当“场长”
老知青忆:割麦子时发明咸白菜包饺子 吃着别有风味
第七十八章 山外山(3)
知青回忆:滇南岁月
张亦峥 再回繁荣【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