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佰安‖拾地软

秦岭山区,秋天多雨司空见惯。我们老家岩峪沟人经常会说“秋后四十天老霖雨”,那可真不是夸张。因为在我的记忆中,那令人讨厌的秋雨经常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虽然没有夸张的四十天,但下20多天甚至超过了一个月还是常有的事。

秋雨一般只开始几天下的比较大点儿,慢慢地就是下一阵停一阵了,甚至有时间说不清是在下还是没下,因为看着虽然没下雨,但是在野外站的时间长了衣服上就会湿漉漉的,这自然说明雨还是在下着的。雨下的时间一长,你就会透过薄薄的雨雾看到对面的山坡像才被雨水洗过一般的清新,那灰白色的薄雾像棉絮般在山坡前慢慢地漂荡,把山坡上黄、 绿相间的草木映衬得更加赏心悦目,俨然就像一幅浓笔重彩的水墨画。

小时候,这样的阴雨天是我和小朋友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年龄小,我们既不担心家里有没有磨好的粮食而去排队占碾子,不用担心引火柴已经湿的难以点火而吃不上饭,更不用担心大人会给安排什么活干,因为那些天大人都闲得没事干,孩子们的时间更能自由支配了。那些日子可真是少有的自由,我们发疯似的聚集到河道去“捞柴”,与其说是“捞柴”,实际上就是放开胆子玩,因为衣服本来就不干,更不用怕玩湿了衣服被大人骂。也可以聚在一起“打升级”、下“斗兽棋”等,当然只有这些那是不过瘾的,上山拾地软那才是我和小伙伴们乐此不疲要干的名正言顺的一件最正经的事情。

地软是由在地面长时间腐蚀柴草而生出的一种菌类食物,天旱时几乎没人能看到它,而一旦遇到较长时间的阴雨,它就慢慢涨大而被人们重视起来,这自然也就成了我和小朋友们争相捡拾的尤物。

在去拾地软的小路上,我们常常会聚集10多个人一起前往,大家都斜挎着一个柳条子笼,不是戴着草帽,就是披一块塑料纸,活像一支逃难的队伍。因为路滑,有时间穿鞋反倒不如光脚行走,不少人索性连鞋都不穿了。在家“憋”得时间长了,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外出,别提该有多高兴?大家一出村子就开始“狼叫”起来,比谁的嗓音大,比谁的音域宽,喊着喊着也免不了吵起架来。一般来说只开始吵架仅是凑个热闹,但有时间却是真的控制不住就翻了脸,不过这也不要紧,即使谁和谁闹翻了,发誓“一辈子都不说话了”,但最多也就是一会儿互不说话,经过伙伴们的“和面”,不说话的双方拉个手也就很快和好如初了。

我们从金庄子出发前往南沟方向,过了枣树坡之后前面就是案子梁洼阳面坡,这里是我们捡拾地软的最佳场所。说来也很奇怪,我们的村子附近这样的山坡有的是,但唯独在这片坡上长着稀稀疏疏的不太高的黄麦箭草,在黄麦箭草相互间的空隙中有着一层发黑的地皮,经阴雨长期浸泡后,地软就出现了,它们就像泡发的木耳一样躲在草丛之中,有的地方竟然能一抓一大把,好像在专等着我们来捡拾似的。

我们来到坡上,立即像大网一样撒开,都争抢着捡拾起草丛中的地软来。这地方不光有大小不一黑乎乎的地软,幸运时还能遇到白色的像雨伞一样的小蘑菇,更有幸者说不定还会遇到像馒头大小的地灰包呢?谁遇到这样的地灰包必然大呼小叫,认为自己运气好,必然会在伙伴们前“显骚”一番才过瘾。在山坡上捡拾地软是很惬意的事情,大家边捡拾地软边开玩笑,说说唱唱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自然也免不了谈些东家长西家短的风流韵事,直到大家玩累了,说够了,才会提上几乎捡拾满地软的笼子心满意足地返回家中。

最初我们将地软提回家是不会收拾,将地软直接放进冷水中掏,怎么掏也掏不净,还发现地软越掏越少了,直到后来有人告知地软必须要用热水“浸”一下才能掏,这才免除了自己无知的尴尬。

地软掏好后可以直接炒着吃,也可以包成包子吃,而大多数人将其晒干放到过节时再发泡着吃。因为那时候我们岩峪沟人的生活极为艰苦,捡拾回的地软一般都是当时先少吃一点让大家尝尝鲜,而更多的都是舍不得马上就吃,不知道要存放多长时间才能让人以饱口福。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并不太起眼的地软现在可真是身价百倍,它的地位甚至比木耳还要高了。这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它竟然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较大的宴席之上。

其实在我的眼里,地软仍还是那个从黄麦箭草窝里捡拾回的地软,味道也还是那种地软的味道,倘若要仔细论起来,我甚至觉得过去捡拾的那个地软会更有味一些……

【作者简介】

金佰安,笔名尚舟。生于1954年3月,商州区夜村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商洛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会员。历任教师、纪委办公室副主任、纪律检查科长、纪监监察部部长等职,二零一五年退休。喜欢交友,爱好文学。长期在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工作。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散文《南爪花煎饼》、《妻子爱唠叨》发表于《首钢日报》。先后在《二建通讯》《中国十冶》等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著有百万余字的散文集《走出岩峪沟》。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吕学敏  远洲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副主编:墨海顽石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陕西文谭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华文月刊       松风阁语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金佰安‖我与电视机

金佰安‖岩峪沟里唱大戏

金佰安‖岩峪沟柿饼

金佰安‖看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秋到老家山坡上
如是我闻
今天,我们画了个圈圈
山水塔城(四)
散文:吴利强║又到麦黄杏熟时
呼和浩特地名:小井乡的30个村名来历(曾属郊区,后属赛罕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