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让“道德”和“可持续”沦为废话


但可惜的是,我发现网上超过80%的材料要么是煽动情绪的bullshit,要么就是抄袭他人的copycat(任何国家都这样)。

最近看得最多的两个词,一个是“道德”(ethical),另一个就是“可持续”(sustainable)。只要是写钻石行业文章的,无论to-C还是to-B,如果不提这两个词,似乎就对不起自己的读者。尤其是to-C媒体更是如此,因为消费者好像很喜欢就这两个问题评头论足——尽管其中相当一部分只不过是躲在屏幕后面玩键盘的小朋友。

但问题在于,真正能把这两个问题说清楚的文章很少,更多的只是借着机会罗列一些品牌和产品,期望顺手带个货而已。这一点倒是可以理解,毕竟做媒体的也得活下来,所以给金主爸爸做做广告也是正常。

当然,平心而论,再怎么哗众取宠的媒体,也总会有几篇干货文章,比如Brides、Vogue、JCK等等,偶尔也能找到一些严肃的东西(像我喜欢的Rob Bates)。上个月就曾经有一篇文章,里面表达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并且我个人是比较同意的):

1)“道德”与“可持续”,是不可分的两个概念;

2)所谓“可持续钻石”,核心概念是它产生的根源能符合道德标准。

这两句话非常好理解,咱们举两个例子:

比如培育钻石,如果某公司能证明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只使用清洁能源(比如Diamond Foundry曾经公开表示自己用的是100%水电能源),并且能回收所有排放的碳,那么(这家公司)生产的钻石就是“可持续的”、“道德的”。

至于天然钻石,假如某公司能证明自己在开采、初步切磨等工序中只使用清洁能源,并且对开采当地采用了足够的环保措施以弥补不可避免的破坏,同时不采用童工、不将钻石用于地方冲突(即“血钻”)等等,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这家公司的钻石是“可持续的”、“道德的”。

之前我介绍过几次SCS这个组织。他们设定的可持续判断标准就比较全面,考察过程也很长,所以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能获得SCS“可持续证书”的,应该就符合我们所说的“道德标准”了。

可是,不少公司在无法证明这一切的时候就喜欢妄谈“可持续”与“道德”,加上一些媒体的跟风,恨不得能把芝麻绿豆大的事儿说成鹤立鸡群的存在。这导致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两个行业经常就这个话题打得不可开交。天然钻石行业认为,培育钻石的生产过程排放了更多的碳;而培育钻石行业认为,你在地表上开出一个个大洞,还有资格说我?

更有甚者,开始撰写一系列鼓吹冲突的文章,比如“钻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定寄托在天然钻石身上”、“选择可持续,选择培育钻”等等。这些看上去“真·善·美”的东西,更多的作用却是激起业内的对峙,以及进一步搅乱消费者的思想。

可惜的是,无论哪国的媒体,大部分都喜欢发布这类东西吸引眼球、引发争议。消费者看了后,或激愤、或感叹,但种种情绪的背后,是对真实知识体系的茫然和无知。

当然了,各路虾兵蟹将中也不乏像Arabel Lebrusan那样出来“打圆场”的,力求两边都不得罪。但事实情况在于,群众的目光会更多地锁定在“冲突”、“矛盾”和“愤怒”上。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很难,只需要向大伙儿讲清楚三件事:

1)什么是可持续。
2)这个公司/品牌/产品的源头是怎样操作的、是否符合第一条的标准。
3)证据。

总之,社会关注“可持续”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操作不当,好事也会走偏。业内人(及媒体)还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从自己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在跟消费者沟通的时候才不会总是重复那些不知所谓的“观点”和“讯息”——比如可笑的潘多拉事件。

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

商务合作微信号:diamond-spectato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的帽子扣得太大——合成钻石之觞
培育钻石要走向消费者 关键在于市场创新
培育钻石:比利时魔星钻已经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
新型道德绑架?别再拿“绿色”糊弄我!
DR1.5万钻戒成本仅4000,钻石到底代表爱情还是智商税?
最近特别火的莫桑钻石是什么?和钻石的区别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