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学源流:执两用中、无过不及是中庸之道核心方法

提到中庸,我们常常联想到的是,处事圆滑,墙头草,两头都不得罪,其实这样的人不叫中庸,孔子称他们是“乡愿”。这样的人你想批评他,却找不到批评的理由,他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他们真正的问题出在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底线。有道德的人、仁义礼智四德俱备的君子,为人处世时执两用中才叫中庸。

比如,我们待人需要恭敬,但如果过于恭敬,就近于阿谀逢迎了;如果不够恭敬,人家又会说你狂自大,目中无人。我们待人需要有礼,但如果礼节过于繁琐,别人就会说你谄媚。孔子事奉君主尽礼,完全按照周礼的规定行事,就有人说他谄媚。如果礼节过于简慢,别人又会说,这人一点规矩都不懂。所谓中庸就是要把恭敬、有礼表现得恰到好处。所以中庸是指道德实践、或德行践行过程中的执两用中,中庸要坚守的原则和底线就是道德、仁义礼智等德目。

孟子曾经说过,假如一个以蛮横的态度待我,那我就应该自我反省了,一定我是还有不够仁或失礼的地方,否则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反省后做到仁、做到了有礼,那个人的态度却没有变。这时我还需要自我反省,一定是我还有不忠的地方。反省后又做到了忠,可那人依然蛮横如初,这个时候我就想了,这人就是个不可理喻的狂人,与禽兽没有分别,我为什么要和禽兽一般见识呢。

中庸的“中”字,指中节、适度、合乎道理。也就是做事中正,不偏不倚,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恰到好处。“庸”,是常的意思,指常道、常理。“中庸”是说,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是应当长久遵守的道理或准则。
有一次,子贡问老师说:“先生,您认为子夏和子张两个人,哪一个更优秀呢?”孔子回答说:“子张偏激,子保守。”子贡又问:“您是不是认为子张更优秀?”孔子回答说:“过和不及都差不多,都偏离了中道。”孔子不认为偏激比保守更优秀,太过与不及一样,都不可取,只有执两用中、不偏不倚才更接近大道。

中庸直接把中庸定义为“无过不及”,就是没有过,也没有不及。执中、用中的本质也就是无过,无不及。“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的根本方法。也就是把无过无不及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有德的君子,出于公心,居中调和各种矛盾,寻找各方都能受的中间道路,就是行中庸之道。简单如炒菜,盐加多了会咸,加少了要淡,只有加得刚刚好,才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这个原则可以推广到为人处世的一切事物上去。孔子就把中庸看作最高的道德境界,他称赞中庸说:“中庸其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什么意思呢?“时”,泛指一切条件和变化,“时中”就是随时而中,无时不中。孟子评价孔子时说:“离开齐国时,走得快;离开鲁国时,走得很慢。走得慢,因为鲁国是他的父母之邦。慢走符合离开母邦之礼。能短则短,能久则久,当退则退,当进则近。这就是孔子啊!”这就是称赞孔子随时应变,始终以中庸之道为处世原则。这就是“时中”的意思。

中庸在本质上就是执中用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在形式上与走中间路线类似,但中庸是以德行为原则和底线。没有原则的执中是乡愿、老好人,那是道德的败坏者。所以,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您若喜欢,为我点个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析孔子伦理思想的特点
《中庸之道》要点整理
“中庸智慧”再思考之二
何为中庸?有人误解中庸了?掌握这十句话,领悟中道智慧精髓
中华国学300句(中)
孔子最讨厌的这种人,你身边可能也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