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寻水波纹中心激起的波浪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在书架上放了两年多,之前拿起过几次,断断续续读了点又放了回去。开始以为是翻译的问题,总是难以心平气静地读完。

现在,我知道了主要还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说书中的内容离自己太远。看似挂在枝头的果实,却无发现的眼睛,或者固守在自己的熟悉区,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口味。

很奇怪的一件事,最近再看这本书,却能连续把书重头看了一遍,非常顺畅、舒心、自得其乐的一次阅读体验,很多之前体会不到的点也能读得津津有味了。

看书的体验虽然很好,但看完后想总结、表达些什么,依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面对讨论内容如此广泛、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一本书。我尝试记录一些读书过程中的感悟。

看书的名字,很多人觉得奇怪,禅与摩托车维修有什么关系?这是一本关于信教的书还是一本工具书?

实际上,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在书中同时设置了两条故事线。一个是他带着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横穿美国国境,一路骑行过程中谈摩托车维修的事;另外一方面,作者在旅途中借摩托车维修谈肖陶扩( 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早期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谈古典和浪漫、谈逻辑和理性、谈良质和哲学的故事。

两个故事线相互穿插,一边骑摩托车旅行,一边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环境,不断引申出新的话题。话题也并不直接给出结论,比如:古典和浪漫谁优谁劣?到底什么是良质?

如果你有着自己的工作,但喜欢骑着摩托车横穿一个一个国家,你会考虑自己学着修理摩托车吗?不是那种表面上的修修补补,而是深入地去了解摩托车的系统设计及机械制造,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试着精心照料摩托车,一旦出了问题,你也能立马拿出提前备好的配件,并亲自动手修理好摩托车?

恐怕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去做。

作者恰恰相反,不但喜欢骑摩托车旅行,对摩托车维修也很在行;而同行的约翰及思薇雅夫妇是另外一类人的代表,他们讨厌科技,因为科技背后的力量正在试图将他们变为群体,而他们拒绝成为群体,所以他们只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而并不关心这个过程。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矛盾。摩托车维修看似一个例行化的工作,但如果想把这件事做好,依然要付出不一般的努力。在作者看来,大部分摩托车维修人员看起来随和、友善,但却没有投入工作,他们像旁观者一样,认为自己仅仅是“修理师傅”。一旦下了班,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马上离开,然后尽可能地不去想他们的工作。

这和我们日常的工作情形很类似,大部分人看似在工作,和工作的确有关系,但是他们没有投身其中,而是保持一种冷淡疏离的态度,他们参与了工作,但却没有真正地关心它。

比如在骑行过程中,骑行人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换油,什么时候要润滑链条,后轮胎磨损比较严重的时候该调整链条调整器的螺栓,等等。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用心的维修人,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形状各异的金属与材料,而是会看到一种层次结构。通过这种层次结构,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系统,而如果想具备系统思维,那可能还需要思考、理性、投入……

不同的层次结构,就是一个个的系统,那如何在这些层次结构当中找到自己的路呢?这里就需要足够的逻辑。

有两个典型的逻辑,一个是归纳法,一个是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观察开始,然后得到普遍性的结论,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

归纳法和演绎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由此出发,我们在解决一个难题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一个更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这样的:先提出问题是什么,再假设问题的原因,继而证实每个假设的实验方法并预测实验的结果,之后通过观察实验的结果,并由此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如出一辙。

对待同样一个系统,有两种典型的认知:古典的认知和浪漫的认知。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

这两种方式,并没有谁对谁错。在需要理性和法则的时候,古典的认知会让人着迷,因为能看到线条和符号背后丰富的基本形式;而浪漫的认知则不同,其模式主要是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依赖于情感、直觉和美学。

比如,骑摩托车是一件浪漫的事,但修摩托车则是一件古典的行为;科学是古典的,而艺术则是浪漫的;设计说明书的封面是浪漫的操作,但把说明书写好则是古典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我们在和科学或机器打交道的时候,必须非常谨慎,而且要严守逻辑的法则。做产品也是类似,表面上一些枯燥的工作,为的是避免将来可能产生的问题。

《苹果往事》这本书中曾提到,苹果公司的产品说明书,是一位大学教授专门负责撰写的,其硬件设计、交互设计更是严谨。苹果公司的产品体验、说明书,体现的是古典;而其对外观、使用体验的设计,则是浪漫的。所以说,苹果公司才是科技与人文的代表。

那什么是“良质”呢?书中的斐徳洛,这位一直在追寻理性之人,花费了一辈子时间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甚至因此而住进了“疯人院”。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在谈良质,这部分读起来仍有些生涩,但应该不影响读懂整本书。

良质很难定义,在书里斐徳洛把追寻良质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当教师教修辞学的阶段,他认为学生来学校学习,追求的不应该是学位和学分,而应该是真正的知识。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内心的需要而去学不同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人必须对工作的品质有某种感受,必须能判断什么才是好的,怎么做才能更好,这一点就是“良质”。就像一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不是要完成KPI,而是由衷地喜欢,纯粹想把事情做好一样。

斐徳洛研究“良质”的第二个阶段,他认为就像是一个向四面八方散开的波浪,形成一个同心圆,在中间激起波浪的,是良质。

这个描述有点抽象,我理解为:同心圆其实就是我们的身心,而中心点是我们的“心”,从内心激起的波浪包括喜好、卓越、善良、价值等,这些都属于良质的范畴。

用工作来举例,一个人关心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他一定有某些良质的特性。这个关心并不仅仅指技术,技术是手段,本身没有好坏一说,但在良质基础上的技术是指对自己的工作有耐心、专注、有进取心外,还懂得关心他们的客户。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不断出现在我们周围。从各种各种的消费品到眼花缭乱的手机App推送,他们用所谓的大数据、点击量、噱头,把人们投喂得如痴如醉,但这些科技以及衍生品和“良质”相去甚远。

最后

《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这本书畅销了很多年,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全世界发行量几百万册,有媒体宣称它为:“有史以来被阅读最多的哲学书”。

但用作者二十五年手记的话说,其实讲述者是一个分裂的人,他有两个心灵,这两个心灵对于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讲述者基本上是一个被社会价值观支配的人,不愿被周遭的社会所孤立,他小心地行走在他所身处的社会的常规界限之内。

而讲述者在书中构造的主要人物-斐徳洛,他看出这个讲述者再也不想说实话了,他安于做被群体接纳的一员,在卑躬屈膝中度过余生。斐德洛是被知识价值所支配的人,他根本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他,一门心思追求他认为具有惊世的重要性的真理。

斐徳洛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我们需要重新珍惜个人的操守、对自我的信赖以及老式的进取心,向内寻找,找到那些发自内心的良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歌力荐:《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带你改变认知,走出困境
平讲平说2984期:匆忙赶路是肤浅的,目标在山顶风景在路上,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开启我们的心灵...
微信读书
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莱拉:一场良质的哲学漂流
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