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韵外之致

韵外之致——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札记(八)

一、中唐文艺

背景:

大转折:

以两税法的国家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世俗地主日益取代门阀士族,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政权确定下来。

皇帝不再如六朝时代那样,只是彼此对抗的少数门阀贵族的意志代表,而成为全国各个阶层的政权中心。代表着整个地主随便给的利益。

中唐以后,生产关系扩展改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经济仍然处在繁荣昌盛阶段。上层风尚日趋奢华、安闲、享乐。

众多知识分子通由考试进入或造成一个新的社会上层。

他们没有高、玄之间即初盛唐时那种冲破传统的反叛氛围和开拓者们的高傲骨气大不一样,只沉浸在他们所擅长的华美文词、聪敏机对,已日益渲染在繁华都市的声色歌舞、舞文弄墨之中。

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坛艺苑的百花齐放,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高度成就。

诗有大历十才子:韦应物、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元稹、贾岛、卢仝、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许浑。他们构成中唐之后异常丰富而多样的文艺图景。

书法上,既是颜真卿的成熟期,又有柳公权的楷体,李阳冰的篆书.......,都各有特征,影响久远。

画亦然。宗教画迅速解体,人物、牛马、花鸟,山水正是在中唐时期取得自己的独立地位而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专门作品和艺术家。

(《美的历程》P41,露肩裸背的青年贵族妇女)

总起来说,除先秦外,中唐上与魏晋、下与明末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三个比较开放和自由的时期,这三个时期又各有特点。

以世袭门阀贵族为基础,魏晋带着更多的哲理思辨色彩,理论创造和思想解放突出。明中叶主要是以市民文学和浪漫主义思潮,标志着接近资本主义的近代意识的出现。

二、内在矛盾

从中唐开始,一个深刻的矛盾在酝酿中。

杜甫、颜真卿、韩愈这些为后期传统文艺定规立法的巨匠们,其审美理想中渗透了儒家思想。他们要批判和取代自魏晋六朝到初盛唐的“文艺着重对客观事物感发触动的产品。希望回到两汉的儒家经学时代去,把文艺与伦理政治的明确要求紧紧捆绑在一旧城改造。

文艺竟然被规定为伦理政治的直接的实用工具,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被抛弃在一边,这对文艺的发展当然没有好处,迟早要走向它的反面。

韩愈高喊周孔道统,一本正经地强调仁义道德,但他自己的生活、爱好却并不如此。贪名位,好资财,耽女色,佞权贵,完全是另外一套。

中唐相比盛唐,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向词过渡。“词比兴多于赋”,人们各种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也只有通过景物各种微妙细致的比兴,才能客观 化地传达出来。

中晚唐美学理论突出来的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是对人生态度的追求,要求等他特定的各种艺术境界。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他再三提出,“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在酸咸之外”“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都是要求文艺去捕捉、表达和创造出那种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魂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

 (《美的历程》P42,宋士大夫所用瓷器,讲究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

严羽《沧浪诗话》,主观上推崇李杜,实际不上着重去讲求韵味,更倾向和吻合于王、孟。

三、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这一文艺思潮和美学趋向的典型代表。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网罗。也计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得些安慰和解脱吧。在苏轼的抬举之下,陶潜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朱熹、王夫之等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就在这里。

(以上,概括自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P150-168)

(以下,是读这一段的一些想法)

宏大叙事是盛唐,细枝末节中晚唐。承平日久,哪怕经安史之乱,科举取仕下的文人,更多拘泥于细部。诗词转换其实也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市民阶层的崛起。更多的人,具备了一般的审美水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现实中的现象,往往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细节过盛,便有了文章的反动。“文起八代之衰”,文章须与政治伦理挂钩,便使文章脱离了一般的真情流露,描景摹物的基本功能都缺失。使文章变得狭隘。于是又引起文章的再反动。

这种矛盾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便是苏轼这种身在宦海,心有牢笼不得脱的士大夫的焦虑。

于是,苏轼的意义,便是,大隐隐于朝的典型代表,不仅逃避政治,而且逃避整个人生,写尽那对整个人生的厌倦与感伤。

这种冲动与豪放,开启了后期封建社会的一种往自我精神世界寻求慰籍的相对自我封闭的状态。

最后,李泽厚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每时代的美学,每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都有可为之处。只是我们需要用不同的眼光,结合时代背景,去欣赏她们的美。

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美学的时候,会有一种美而不美,不美而美的辩证之论。

美的历程,接下来,要到“宋元山水意境”。(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美的历程》:艺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与时俱进
艺术 |《美的历程》: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
深度丨李泽厚 儒学VS道教,谁对后世文艺影响大?
你可以不知道李泽厚,但应该知道“美的历程”
潘立勇:从汉唐气象到宋元境界---宋代美学风貌概述 (2014-07-06 05:51:53)转载▼
宋代美学,从来不只是「极简」而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