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开初窥“道境”的两扇门

作者/怡情而已

打开初窥“道境”的两扇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向人们展示了初窥“道境”的两扇“门”:“有”和“无”。这两道“门”一实一虚,一阴一阳,一真一幻,妙不可言,是学“道”的必启之“门”,也是悟“道”的必经之路。

“道”,是一个玄妙的哲学概念,很复杂、很抽象,很难说得清、道得明,更无法用概念化来概括,如同“名”一样,“名”可看作是万事万物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事物的显象,但是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很多,用一个名称也是不能表述出事物本身的外在特征,用一个具体的名称来表达出的这个“名”,并不足以表达出事物本身。

但“道”与“名”一样是确实存在的。由此,老子首先引出了“有”和“无”两个概念,只有悟通了“有”、“无”才能打开了通往道的玄妙之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无”称得上是天地的开始,“有”,称得上是万物的开端。也就是说“无”是事物的本来,“有”是事物的演化。“无”和“有”共同存在的代表就是“道”。“无”是“道”的隐象,是无形的,内在的,看不到摸不着;“有”是“道”的实存性,比如“名”就是“道”的外在表现,是“道”的显象,是外在的,有形的。这里的有、无也可以说是对《易》生万物的一种诠释,道,表现“有”和“无”,但有无是相生的,并不是割裂的,“无”中有“有”,“有”中也有“无”。“无”中伴着“有”,“有”中含着“无”,并不是从“无”到“有”那么简单。始和母都是开始,并没有先后。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要领悟事物内部的“奥妙”要从“无”中去求;要把握事物外在的物外在的、显象的、可窥其端倪的、打通窍门东西,要从“有”处去求。这里揭示了认识世界的两种方法:一是“从无到有”;一是“从有到无”。事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生,无穷无尽地演化,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时,要不断地转换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才能获得事物的真相。

比如我们欣赏一幅画,有两种欣赏方法:一是从“从无到有”法。这是一种感性认识法,从画要表达的内蕴、情趣、意味及所谓的“气韵生动”等角度来认识,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这些东西在这幅画上表现为“无”,欣赏者是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品味其中的妙处,从“无”中感知“有”;另一种是“从有到无”法。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法,是从这幅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用皴、师承、画面的分割等技巧窍门的认识,进而从中感受种种“无”的妙处。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最终都离不开对“有”和“无”组成的道性的欣赏。正是因为空间的分割、色块、线条的表现、笔法、师承来源等这些“有”,才能让欣赏者透过其中感悟出种种的“无”;也正是画中表现出的气韵,空灵的意境、给人的想象空间、人物的思想表现等等的“无”丰富、充实了种种的“有”。“有”和“无”相互渗透着、交融着、转换着、互应着,衬托着,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二者”指的是“有”和“无”,同出于什么地方?同出于“道”。是认识“道”的“两扇门”,这“两扇门”不是孤立的,而应看作是一个整体,才能体现道的玄妙,简直妙不可言。

编者按

一个人的领悟,一群人的坚持。如果你也喜欢国学,赶快加入我们吧。让我们一起在成长中感悟,获取内心的幸福。

《我读经典》为学友们提供思考、发布平台,期待拜读您的来稿,期待一起与智者神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什么是“道”?李耳这样说
道德经第六章
《道德经》第六章该怎么理解?
152:《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章
正蒙,太和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