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阳中风证 桂枝汤本证

条文:12、13、95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一条就是承太阳中风那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申明其证和治的。太阳中风咱们前面有一个概要的认识了,那么关于它的细证候和治疗,这一节我是接着那(已讲过的太阳中风)来谈的。

“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就是指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状,实际上就是浮弱。脉,轻按浮,再使劲一按,不禁按,弱,非常软弱无力。仲景论脉之阴阳,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上为阳,下为阴;也有的指浮沉说的,就是外为阳,内为阴,指脉的外内上说的。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就是外和内。脉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这个弱脉同弦脉是对待的,比如说我们把琴弦给它上上(拧紧),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这叫作弦。如果弦上(编者按:上即拧)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就叫作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阳浮之脉,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的症状)之应。阴弱之脉,就是汗出之应,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是相应的。

“啬啬恶寒”,这个啬就是嗦,啬啬就是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形容恶寒这个状貌。

“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本来是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淅淅然。也有(说法提到)这个淅指着洗米的水,叫作淅。所以淅淅当水讲也行,当风声讲也行。那么这一段应该当风声讲,本来没有风,太阳中风这类的病,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老感觉有微风吹得慌,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

“翕翕发热”,你看这个“翕”字,一个“合”字,底下一个“羽”字,就是合不开的意思。这个当合,当闭,关闭的闭。“翕翕发热”的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的意思,合而不开嘛。

那么总起来,上面(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就是发热、恶寒和恶风,用了一些形容词。

“鼻鸣干呕”,表证啊,气不得旁达。平时人的皮肤是透气的,(当然我们可能)感觉不出来透气,(正因为是透气的)要不然我们衣服总得清洁,我们老洗澡,衣服要脏嘛,(皮肤)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表证,就是不透(气),不透则气不得旁达,就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的一种反映。

那么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的症状,比以前说的太阳中风的证候详细多了,至于治疗呢,它用桂枝汤,桂枝汤主治这种病。

桂枝汤的药物,桂枝三两,我们现在不要去皮,这个(原文说的)“去皮”恐怕是个错误。现在干脆有的书就把这个“去皮”掉不要了。桂枝能够有点发散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的成分,把皮去了,光剩一个干木头,恐怕就没有这个(发散)的效验。所以,我们一般应用桂枝现在都不去皮。三两,是古人的度量衡的名称,古人的度量衡非常小,一两合我们“十六两为一斤的秤”的三钱。三两不就是九钱吗?可是古人的一剂药开的一个单子,它一煎就是三剂药。我们现在开这个量呢,要拿三除,比如这个三两,拿三除オー两,那么一两不就是三钱吗,那么现在拿“克”计算就是9克,这也是约略数,古人的一两合现在的三钱,也是个约略数,也不是绝对准确,但是一般应用都根据这个分量,差不多(就这样)。有的说是二钱八九这个样子,也有的说就是三钱,或者还多一点,那么这个也没有一定的考据。历来的习惯,就是古人的一两合现在三钱。我们现在又把它变成公制了,就是克。一两就是9克。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样。在汉的时候度量衡特别小。芍药也三两,甘草二两,炙。这个三两,因为它是三剂,都要拿三除的。生姜也是三两,都要切成片。大枣12枚,把它掰开。

根据桂枝汤方剂的组成,对上面中风证的治疗,我们要分析分析它。《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说得非常好,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药。《内经》有个“评热病论”,这是《素问》里的。首先研究“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意思是人所以出汗,就是由于饮食。古人说的“谷”就是五谷的谷,主要是饮食所化生的。那么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这个精就是精气,所以又说“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用现在的生理学来解释,就是我们的饮食经过消化,吸取营养成分,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那么这种营养成分经过吸收,古人叫作精气。精气也是养人的,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是这样说的。在“评热病论”中,它是“阴阳交”头一节把这个汗(讲了),因为阴阳交也出汗。第二节它又说了“夫邪气交争于骨肉”,说夫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的时候这个阶段。“邪”就指外邪了,咱们现在说“病邪”也可以。“气”就指的精气。“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这是约略言之。我们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的躯壳,就是人身的外在躯壳。《内经》上说是“交争于骨肉”,它是概举的,意思就是在体表这一块儿来相交争,就是在这一块互相斗争。那么这就与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是一样的,太阳病的时候,就是人身上的正与邪老发生斗争。“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个斗争的方式呢?就是患病的机体,打算要通过出汗把病邪解除于体外,就是为这个(而斗争)。那么交争的结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胜也”,就是精气胜了,精气胜了邪就解了,这是根据《内经》上这几句话。但是“精“要如果胜,起码这个人能吃东西,为什么呢?它根据前面那句“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胃消化水谷,如果精气能把邪祛除出去,而胜了邪,胃气一定得旺盛,胃气旺盛人能吃东西,“当能食”。这个邪要是解除了,“不复热也”,人应该吃东西而不复热,不再热了,也就是机体的机能完全胜利的结果。那么,“阴阳交”不是这样的。“而复热者”,又还是发烧,这个是邪盛,发烧还是(由于)邪在那儿呢。那么汗呢,是“精气也”,这会儿提出精气来了,外边出去的汗,是精气跑到外头去了。那么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精无俾也”,如果人再不能吃(东西),精气的来源也就断绝了。唯独通过吃东西,他才能够化水谷为精气,如果不能吃东西,只是邪留在人的体内,而邪留着,那人就活不了,“其寿可立而倾也”,这在《内经:评热病论》有这么一节。

为什么讲这个呢?我们看看桂枝汤,桂枝汤证就是中风证,它并不是阴阳交,还能吃嘛,没到那个(阴阳交的)程度,但是它也是汗出而复热呀。你看看这一段就看出来了一一“翕翕发热,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证)它也是汗出,一般的说法,汗出就不应该有热,这个(桂枝汤证)是汗出而还有热,说明精气也是打败仗了,力量不足以祛邪,但是胃可不是衰,还能吃嘛,所以不到阴阳交。那么(为什么)汗出呢?精气不足以祛邪,所以虽然汗出,而邪不去。是这么一种病。

那么怎么治疗呢?我们根据《内经》上的这儿句话就可以理解,第一个,我们必须要促进胃气,增强精气,那么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为精气力不足以祛邪嘛,所以它出其微汗,可是邪还留着。那么,这样咱们研究桂枝汤就好研究了。

你看看这桂枝汤,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而且)都是辛温药。这两味药合起来是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再分析分桥,桂枝这个药,我们后头也有,它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它(桂枝)能治。那么后边奔豚气(桂枝)它也能泄奔豚气。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性能上看,它们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往下的力量,而升发的力量不强。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往上升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升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且容易出大汗。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轻,往上升发的力量也非常强。桂枝和生姜它们都有下达之性,往上升发的力量不强。咱们讲太阳病也是(这个道理),汗要出全是从上体部,所以越升发的药就会使汗越容易出。它(桂枝汤)为什么择取这两个药(桂枝、生姜)呢?你看看这个病—一“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了。(此时)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用(桂枝,生姜)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黄。

另外,这两个药(桂枝、生姜)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味辛,有点稍甘,它刺激胃,也能健胃。生姜也是。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姜就是起健胃作用的。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甜药,是甜(就)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它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

那么这四个药(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甘、温,甘温药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太阳中风病,已经丧失人的体液了,(因为)它出汗嘛,再出多,人就虚下来,所以他加芍药。芍药其实它不是酸,但是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神农本草经》上说它是“味苦,微寒”,桂枝、生姜,它们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它(桂枝、生姜)辛散的力量更小;同时苦微寒的药配上甜药,还养液。所以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它(芍药)寒嘛。

那么,这五个药搁起来你再看一看,它既是发汗、解热药,(因为)发汗就解热,我们夏天出汗不就散体温嘛,所以它既是发汗解热药,同时又是安中健胃,增加养液,也就是安中养液、滋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桂枝汤)正好。精气虚,亢进胃气,增强精气,这样就使邪不得伏留于肌肉,后面要讲的,这叫解肌,才能解除这个(中风)疾病,这是根据药物分析,(来探讨)对这个病的治疗作用。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药,根据后边的煎服法,搁七升水,我们现在不要搁这么多水,(古人)那是三付药,他一堆儿煎,取三升。古人的升也小得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还了得。他的一升就是现在一茶杯,你看他每服一升,就像我们现在吃一回药一样的量,没有我们的饭碗大,就像小茶杯那么一杯。他们有考据的,(不知道)是不是现在还有这种东西(古人的度量工具),(好像考据的人)他们以前还有看到的。汉时候的升,就像咱们现在的大酒盅,东北那块儿的那种酒蛊,大,个也是很大,但是没有碗大。所以现在就是一茶杯。那么,水搁三茶杯就行了。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们要搁三杯水煮取一杯那是蛮好的。不过这点我们还是要考据,就是煎药的问题,古人他用微火煎,微火它慢慢地使药的成分溶解到水里去。我们现在这个灶不行,都是用汽油、煤气,所以这火就暴,这样子水要多搁点。按理说应该要用微火,早些时候用柴火,而且不要让它大,慢慢煎,所以煎药与治疗的作用有关系啊。你看我们要炒个菜,火候要不对头还不好吃,你吃这个药,(效果对比就)更厉害了,要治病啊。我们应该遵照古法,应该用微火,但是现在一般来说生活条件变了,微火也是比较难。要是用蜂窝煤火还行,小一点,慢慢煎,水就可以少搁。否则,水就要多搁。

那么这个药(桂枝汤),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而且吃完这个药,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余”,比吃药的量要大点,药仅喝一升,这(喝稀粥)要一升余,以助药力。你看看这个(《伤寒论》)全书呀,只是喝桂枝汤有喝稀粥(的要求),(其他方剂)再没有喝稀粥的办法了。什么道理呀?这就是增强精气。它有了甘温的药来鼓舞胃气,在这期间再喝点稀粥,精气是要能增益,这都是挺妙挺妙的,这才足以祛邪,再一有汗,邪就解了,不要发大汗。“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要盖一盖,不盖也不会出汗的,虽然这药是发汗药,你吃完药,跑外头逛去,也不会出汗的。“温覆”就是多盖点,差不多“一时许”,就是现在俩钟头,古人一时辰合现在俩钟头。“遍身絷絷”,“絷絷”就是微汗。“微似有汗者益佳”,最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发潮乎乎的,那最好了。“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亡阳那就坏了,病必不除,所以发汗也得告诉患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这也要紧,发汗伤人津液,如果吃一剂,汗出,病也好了,后头那个药就不要吃了。“不必尽剂”,尽剂是三剂药,一剂药就是吃一回。假若,头一回药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更服”,还无汗,方法得变变了。“后服小促其间”,这时候再给他吃呀,时间要缩短。“半日许”,就是半天,要“令三服尽”。那么咱们现在(的时间计算),就是半天内两个钟头吃一回。“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这个病比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周时观之”,就是24小时,古人是12个时辰,谓之周时。白天晚上一起吃,经过24小时,好好观察。“服一剂尽”,病没完全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给他吃第二剂,一剂就是(现在的)三剂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汗还不出,可以吃两三剂,三剂就是现在的九剂呀。“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应该戒口的地方,按理说是对的,真要是得热病呀,他也不想吃东西。尤其五辛、生冷,对于吃药是有妨碍的。你看这个药(桂枝汤)吧,不要发大汗,你要真吃辣的东西配合这个药,就要发大汗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该戒口的还是要戒口。

为什么这一段我要这么详细地说呢?这就证明桂枝汤不是个(热得)了不得的药。因为现在呀,把桂枝看得都是热得了不得、不得了。就我们这里(的中医环境)也是,你开桂枝,(有人会说)这个病发烧怎么还吃桂枝呀?你看看,(《伤寒论》)是吃桂枝没有不发烧的,这个书就这样,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稳,不会发大汗的。(桂枝汤法)这是发汗之中讲养胃增津液的一种办法,不伤人,所以这个药(桂枝汤)最平稳不过了。所以他告诉你,吃了不发汗再吃,不发汗再吃,就是发汗病没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么以后,就不是每一个方剂都这么详细说了。因为对于桂枝汤,现在有些陋习,都不敢用。在陈修园那时候就有过这种情形,陈修园是福建人,福建(的医生、患者)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陈修园用过之后,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后来那个地方(桂枝)也用到四钱、五钱,也不怎么的,大家才敢用。陈修园在闽侯,闽侯那个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听,他们那边(医生、患者)对桂枝后来就不怕了。

这是头一节,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寒恶风,那么这类的病,鼻鸣干呕,这种太阳中凤证,可以用桂枝汤,道理咱们都讲过了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仲景的书就这样的,他还怕你(认为)桂枝汤就是中风证,离开这个(中风证)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它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它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它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辨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

所以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就是在表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它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桂枝汤)是没有错的。这段的意思,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讲)太阳中风(用桂枝汤),(你就认为)必须是中风才用(桂枝汤)。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就认为桂枝汤是散风邪的,要不是风就不能用,这是错的。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你就用桂枝汤,那是没有错的。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这本来是太阳中风,重出了,主要是让你认识脉的阴阳候病的问题。“发热汗出者”,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这是太阳中风证。他搁个“此为荣弱卫强”,你们看看前面那个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阴就指着荣,阳就指着卫。那条是“阳浮阴弱”,这条搁个“荣弱卫强”、这是互词,他是特意让你在这明白:我们说的阳浮阴弱,也是卫气向外。他在底下解释得更好了,“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营之所以弱,是由于汗出,所以汗出于营。那么,卫不共营协调往外跑,所以它(卫)强,脉也浮。这就是告诉你阴阳。所以在《金匮要略》上有的,他说是“卫缓则为中风”,我们轻取脉浮,这是中风脉;“营缓则为亡血”,就是浮而缓弱,就是太阳中风的脉。那么这两个(营卫)分开,外以候卫,内以候营,就是脉的阴阳,要不搁这一节没有用啊。搁这一节就告诉你,营卫诊法就是阴阳,就是轻取、沉取而已。

这是太阳中风证,所以“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这一节也是说上面一节“脉阴阳俱停”那个阴阳的问题。在这他又重申阴阳以候营卫的问题。要不然的话,搁这一节就一点意思没有,就是重出太阳中风证嘛,发热恶寒,阳浮阴弱。

--------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一条讲太阳中风的治疗方法、病理变化,并补充了证候,要和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合在一起来看。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阳”是指浮取,“阴”是指沉取。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是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就是迟缓无力的,是阴弱。“阳浮而阴弱”是太阳中风脉浮缓的一个具体描写。“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两个“自”字说明中风的发热和汗出都比较快,和伤寒的阳气闭郁以后发热不同。“阳浮”就是卫受邪,风阳并于卫阳,所以发热很快。卫强,卫有风邪而强,营阴得不到卫的保护而外越,加上风阳之邪的开泄,所以在发热的同时自己就出汗。从描述中又反映出太阳中风的发热、汗出是有次第先后之分的。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是微恶风寒的互辞,不要割裂开来体会。太阳中风发热汗出以后,毛窍开泄,会出现微恶风寒。“啬啬”指怯冷貌,是对恶寒的形容。“淅淅”是形容恶风的程度就像冷水浇身一样。“翕翕发热”,卫阳被风邪所伤,虽然发热快,但是热在表,不是蒸蒸发热,而是像穿衣盖被过厚所捂出来的发热,所以叫翕翕发热。“鼻鸣干呕”,风邪上行,影响肺胃,肺气不利就会“鼻鸣”,胃气上逆就会“干呕”。

针对这种病情,应该用“桂枝汤主之”。“主之”的意思就是审证无疑,方证吻合,可以放手用之。桂枝汤由五味药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其中,甘草要炙、生姜要切、大枣要擘;桂枝和白芍的剂量必须是相等的。

煎服方法很有讲究。“上五味,㕮咀”,在赵本中㕮咀后有“三味”两字,比较合理。也就是说,生姜要切,大枣要擘,㕮咀的只有三味,就是桂枝、芍药、甘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zhé zhé,也有念zhízhí的),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服用桂枝汤,总的精神要抓住两点:其一,服桂枝汤一定要发汗,不出汗就达不到解肌祛风的治疗目的。“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总之,一定要出汗。其二,对于汗出的程度有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就是遍身和润如有汗貌。“遍身漐漐”,就是在出汗以前,遍身很温很润,像是要出汗的样子。然后,汗出的特点是“微似有汗”,“似”字当继续讲,汗要微微地、连续地周身都出来。不能把汗出到像“如水流漓”的程度,否则就“病必不除”,那个病好不了。

与麻黄汤较为单一的辛温发汗法不同,桂枝汤是以桂枝配芍药,芍药是酸敛之品,因此它的发汗力量很微弱。如果想发出汗来,在服用桂枝汤的同时还要给予它一些条件:“服已须臾”,“须臾”就是不久的时间,“啜热稀粥”,“啜”就是大口而喝,热粥能振奋胃气,“以助药力”,帮助桂枝汤发汗。然后,“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保暖,“一时许”就是两个小时,等着发汗。通过喝热稀粥,盖上被子温覆避风,才能“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以上就是桂枝汤的汗法。

同时,服完桂枝汤后有的时候出汗,有的时候就不出汗,要“周时观之,一日一夜服”,“周时”就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白天可以服,晚上也可以服,务必要出汗。服这个方子还要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就是对胃气有损伤的食物都不能吃。桂枝汤是辛甘温的方子,鼓舞胃气,喝热稀粥帮助出汗,如果又吃生冷、粘滑、奶酪,那就会影响胃阳之气,也就会影响桂枝汤的效果。

下面看一下桂枝汤的组方特点。桂枝配生姜,都是辛味药,发汗解肌,能解卫分之邪。芍药配大枣,芍药味酸,有养营的作用,大枣味甘,有养津液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说大枣“气味甘平无毒……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可以看出大枣有补津液的作用。为什么十枣汤用大戟、芫花、甘遂峻泻水邪之后要用十个大枣?因为大枣不但有健脾的作用,还有补津液的作用。大枣在这里可以加强芍药固护营阴的作用。太阳病中风的病机是卫强而营弱,卫分强,故用桂枝生姜以发之;营分弱,故用芍药大枣以补之。甘草能调和阴阳,与桂枝生姜相合,辛甘发散卫阳;与芍药大枣相合,酸甘化生营阴。同时,甘草还有一些补中益气的作用,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时,桂枝汤中的五味药都是生活中所用的调料,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健胃作用。

桂枝汤在外就能够调和营卫,在内能调和气血、调和脾胃,归根到底是能调和阴阳。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治疗虚劳腹痛。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就是因为桂枝汤有调和脾胃、调和气血的作用。《金匮要略》中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龙骨、牡蛎而成,治疗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心肾不能交通。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就是因为桂枝汤有交通心肾,调和阴阳的作用。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所以柯韵伯就说桂枝汤为群方之冠。我个人体会,桂枝汤这个方子能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治疗范围广泛。这部书叫《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既治伤寒,又治杂病,兼而有之,因此张仲景把桂枝汤列为第一张方子。无论是什么病,作为治疗也不外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桂枝汤就有滋阴和阳,调和阴阳的作用,可以体现张仲景治疗诸病的指导思想。

桂枝汤的发汗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发汗以止汗。在发汗的同时能起到止汗的作用。太阳中风本身就有汗出,是卫强营弱所致,服了桂枝汤以后温覆啜粥,随着汗出就把卫分之邪解除了,使营卫调和了,在发汗的同时就有敛营止汗的作用。其二,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桂枝汤外能解肌祛风,内能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而调和阴阳,外感也好,内伤也好,以及气血营卫不和等病,都可以用这个方子进行治疗。

通过加减法,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桂枝汤治疗范围的广泛性。桂枝汤的加味方,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的减味方,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汤,不只是治太阳病中风,而是适用范围很广。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的描述和第12条类似,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第12条的桂枝汤证开头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治疗的只是太阳中风。这一条是“太阳病”,太阳病就是表病,并没说是中风、伤寒还是其他。因此,凡是太阳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其他病也好,如果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这样来看,桂枝汤就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一证,它就有广泛的意义了。

邪气伤人是很复杂的,随着人体状态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果完全用风、寒这两法来衡量表证是不足的,也是不符合客观病理变化的。因此,在中风、伤寒以外另立一条,就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我们就可以给他用桂枝汤。汗出、恶风是什么?这是主证。桂枝汤的主证已经出现了,无疑就是表虚的营卫不和证,就可以用桂枝汤。

下面我举一个用桂枝汤治疗发热、汗出、恶风的例子。有一次,我看一个老年人,浑身出很严重的荨麻疹,越到夜晚痒得越厉害,睡不好觉。虽然是个小病,上了年纪的人了,也是影响健康的。找过很多大夫,凉血、清热、疏风、解湿毒的方子都服过,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荆芥、防风也都用过,就是不好。我一看,他的脉浮而缓,就问他:“你这个疹子除了浑身痒,还有没有其他的病证啊?”他说:“我怕风,有时候还发热,发热的时候就出汗,出汗的时候就怕风。”这就和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主证吻合了,所以我毅然开了桂枝汤的原方,并嘱咐他吃药以后喝点儿热粥,盖上被子出点儿汗。果然,他吃药以后汗出了,疹子就退了,后来就掉疹子的皮屑,病就好了。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抓主证的重要性。柯韵伯很有经验,他说疟疾、下利,只要出现太阳病的发热、汗出、恶风,用桂枝汤效果很好。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这一条补述太阳中风卫强营弱的病机。

“荣弱卫强,故使汗出”,营弱卫强,卫有风邪叫卫强,卫受邪而不固密营,营就弱,所以发热、汗出。治疗要解肌祛风,用桂枝汤。太阳病篇到了这条,关于伤寒中风、麻黄、桂枝、大小青龙、葛根五个汗法,张仲景已经都交代了,表里缓急也谈了,禁汗法也谈了,发汗法也谈了。除了蓄血的腑证在后边讲以外,表证都已经讲完了。后面就要讲邪气由太阳之表往半表半里传变的小柴胡汤证了。这一条既总结以前,又指导以后。

--------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95太阳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荣弱卫强 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 宜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一例
【学伤寒】背诵条文第95条
第12 讲 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
解读《伤寒论》第13条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