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58:同能治疗表里同病,五苓散与真武汤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每日一练】
1、为什么我不认为82条中的其人仍发热是虚阳外越所致
2、82的原文及翻译?
3、真武汤与五苓散之间有何区别?

01


条文中的争议点

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条条文一直有些争议,我们对争议进行剖析。

这条条文是真武汤第一次出现,真武汤,又特别重要,今天会讲得详细一些。

这一条条文中“其人仍发热”争议比较大。另外第 82 条条文里面有一个字被人错解了 1800 年,好多医家,甚至大学教材这个字连读音都搞错了,这个字是振振欲擗地的这个“擗”,提手旁是错的,应该是单人旁,它应该读第四声“僻(pi),如果是提手旁,那么它应该是“擗” (pǐ)。

先看一下“其人仍发热”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历史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认为是指太阳病经过发汗之后,表邪未解,所以仍发热,认为这里的发热是指表证。第二种,有人认为是指肾阳虚、虚阳外越而出现的发热,这里没有表证了。这两种观点听上去好像都有道理,经过我们仔细地推薇之后,发现有一种解读是没有道理的。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里持第一种观点,他认为发热指表邪仍然存在。而《医宗金鉴》吴谦等人,说“大汗出,仍热不解者,阳亡于外也”,认为是亡阳导致的发热。

刘渡舟刘老说:太阳病发汗,太阳病应该发汗,汗出不解,如果汗出得太多,会损伤少阴肾中阳气,病必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少阴阳气亏虚,水寒之邪内盛,阳气外越,故见发热。刘渡舟认为阳气外越,故见发热。他持第二种观点,认为是虚阳上越才发热。

胡希恕胡老说: 这一节重复了。太阳病发汗,这个是小便不利,里有停不利水只发汗是不行的。所以虽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发热。说明胡希恕认为其人仍发热是表不解,和刘渡舟的观点刚好相反。

胡希恕和刘渡舟的两种观点,刚好代表了 1800 年来争议不休的两种观点。一个认为表未解,一个认为虚阳外越引起的发热这两种观点。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此,我决定试着统一一下 1800年来对这条条文的争议,理由我一定会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要搞清楚其人仍发热究竟是表未解,还是虚阳外越,我们先把《伤寒论》里所有虚阳外越发热的条文都列出来比较一下,看一下它们有哪些共同点,以此来判断真武汤是不是具备治疗虚阳外越发热的能力。

第 61条条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第 61 条明显有虚阳上越的无表证的身无大热的情况,虽然身无大热,但是仍然有发热,却不是表证,干姜附子汤能够治疗虚阳外越的发热。方剂组成是干二两,生附子一枚,请注意是生附子。

第 69 条条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茯苓四逆汤也能够治疗虚阳外越,出现了发热,用的还是生附子而且里面有干姜。

第 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白通汤是在干姜附子汤的基础上加了葱白,这个方子仍然可以治疗虚阳上越的发热。

第 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第 315 条有白通加猪胆汁方,白通加猪胆汤方是在白通汤的基础之上加了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也就是说它仍然有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第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方: 炙甘草二两,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用的是生附子,还有干姜,也能够治疗虚阳上越的发热。

举了这么多例子,发现张仲景治疗虚阳外越,基本上都是用生附子来配干姜。

真武汤的组成成分是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第一用的是炮附子,第二没有配干姜。因为干姜守而不走,配合附子能够回阳救逆,治疗虚阳外越。而真武汤里的生姜,具有走而不守的特性,能解表!

有的人感冒了,喝一碗姜汤,发个汗就好了,说明生姜具有解表作用,但是干姜却不解表。不过干姜配附子是回阳救逆的绝配,可以治疗虚阳外越。我们把成分剖析后就发现,真武汤治疗虚阳外越的发热力量是不够的,而用生姜能够起到解表的作用。

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其人仍发热是表邪未尽,仍然有表证,而绝对不是虚阳外越的发热,张仲景绝无此意。

所以在学习张仲景《伤寒论》时,一定要善于总结,总结它们的异同点,有时候还要用逆向思维反推,这样就可以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可以做到透过表象看本质。中医辨证论治看本质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

通过刚才的论据论证,可以很清楚地发现,真武汤治不了虚阳外越。可惜的是,我上大学的时候,使用的《伤寒论讲义》这本书里面,在解读真武汤的时候,说本条仍发热不是表证未解,而是虚阳外越于表所致。大学教材说是虚阳外越所致。

如果说“其人仍发热”这一条有争议,是因为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的话,那么,振振欲擗这个“擗”字就实在令我不知道如何解释。我看了几十个版本的解读,这个“擗”居然没有一个人解释正确。为什么对一个生僻字不了解的时候不去查一下甲骨文,查一下《说文解字》不就行了吗? 非要以讹传讹,一错再错,错了 1800 年仍然没有一个人出来指正一下。严谨治学,有时候需要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前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那不是以讹传讹嘛。你对前人所说的东西就这么信任吗? 难道因为前人的地位太高?你不忍撼动他的地位,还是不忍对他进行否定呢?如果知识已经失去真实性,知识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知识传播者,是不是应该实事求是,用求真的理念去对待每一条学问呢?

这个“擗”字,我查了很多资料,我是这么理解的: 这个“擗”应该读(pì),应该是单人旁的僻,不应该是提手旁的擗 (pǐ)。提手旁的擗是捶打的意思,比如擗踊哀号,指捶胸,跺脚,哀痛哭号。擗最开始的意思指捶打。另外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掰开,比如擗玉米棒子。它如果作捶打讲,作掰开来讲,振振欲捶打地这解释得通吗?显然不能。

如果是单人旁,振振欲僻地,这个“僻”,根据《说文解字》的解读指倾斜,比如僻然。振振欲僻地如果理解成倾斜,就是说这个人身体震颤将要倾斜到地上。

我的师父李今庸教授是湖北第一个国医大师,是内经王、活字典、业内公认的古籍校勘第一人,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如何去咬文嚼字,一定要把咬文嚼字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李今庸李老让我仔细研究《说文解字》和《说文通训定声》这两本书,我觉得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深入到骨髓,深远到一辈子的事情,才让我有了一丝不苟的这种态度。

再看看历代医家,1800 多年来对这个“振振欲地”他们的解读,都是说是站立不稳、仆倒,就这么解释一下,完了。也不说它的读音,也不说它在 《说文解字》、甲骨文中的意思,它的来源什么的都不说,就直接解释为仆倒或者倒仆就完了。

我对这个地方很是怀疑,于是查了《说文解字》,查了相关的资料之后,发现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解读。这种解读仅仅出现在《伤寒论》第 82 条,到任何地方查资料,都查不出它的出处。所以它的出处在哪里?它的出处就是以讹传讹,第一个人说他是仆倒、倒仆,所有的人都这样说。有人把它解释成倒仆,然后所有的人都这么传,以讹传讹传下来。

不求甚解,治学不严谨,这种态度要不得。因此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最终提出这个字要么是错别字,要么是通假字,应该是通单人旁的僻,这个字是倾斜的意思,而不是捶打,掰开,更不能直接解释为小倒,因为这个字根本就没这个意思。老祖宗造字的时候,从来没有哪一个地方说它是倒仆、仆倒的意思。

02


条文该如何理解?

将这两个有争议的地方解读完之后,再看一下整条条文。

第 82 条条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瞩动,振振欲瓣地者,真武汤主之。把它翻译过来就应该是,太阳病,用了发汗,汗出而并没有得到解除,病人仍然有发热,并伴有心慌,头晕.可以说头目眩晕,全身肌肉跳动,身体震颤摇晃,站立不稳,向地面倾斜好像要跌倒一样,这种情况是肾阳虚弱,水饮泛滥所致,用真武汤来治疗。所以这条条文应该是太阳病发汗后,太阳表证未罢,但是他证已经出现,产生其他变证的病机是过汗伤阳而导致肾虚水泛。肾虚水泛,水气凌心就可以出现心悸,清阳不升则眩,水气泛滥,清阳不能输四肢,就会侵犯四肢经脉,因而出现身体动,严重的可以出现振振欲僻地。

就算本证没有全身性水肿,但仍然属于阳虚水泛,还是要用真武汤。就是不管身上肿不肿,因为阳虚水泛这个水是溢于肌表,是可以出现水肿的,用真武汤治疗。因此这条条文可以理解成是阳虚水泛,加有表证的表里同病的情况,只不过以里证为主,以表证为辅而已。

它的病因是汗不得法,或者发汗太过,或者误发虚人之汗,致使阳气受伤。虽然有表证发热未罢,但不用直接解表的方法治疗,而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用生姜兼顾发汗解表。因为本证是阳虚水泛,里证比较急、比较重,所以仍然以治里为主,而表证发热是次要的症状,如果只解表不治里的话,这个病就会越来越严重。

真武汤是治疗阳虚水泛的典型代表,方中的炮附子温肾阳化水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湿,生姜温胃阳散水气,兼以解表。《神农本草经》说芍药能够止痛,能够利小便,在这里,它还能够佐制附子的温性恐其伤阴。

真武汤又叫玄武汤,玄武指传说中的玄武大帝,是坐镇北方的水神,能够治水而震慑水邪,因避讳就把它改成了真武汤。比如清朝的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有个玄字,为了避讳就把玄改成真,叫真武汤。比如唐朝有个皇帝叫唐玄宗,有个玄字,所以也不用玄武汤,也用真武汤。本方具有扶阳镇水之功,因此就用玄武大帝的玄武来命名,又因为要避讳人间的皇帝,所以把玄武汤就改成了真武汤。

真武汤能够解表,但真武汤是治疗少阴病的,少阴病第 316 条条文里并没有说有表证,的确如此。所以真武汤治疗阳虚水泛时,无论有表无表它都能治。

看一下第 316 条条文的少阴病里的真武汤。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山二两,生姜三两,炮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若渴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也就是说真武汤在张仲景少阴病篇里面是有加减法的,关于这个加减法,在少阴病再详解。

03


真武汤与五苓散之间的区别?

曾经讲过一个方子,也是表里同病,也是有无表证,都可用之,以里证为主。它就是治疗太阳病经腑同病的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五苓散证可以在汗后出现膀胱气化不利,表证未解,余邪未尽,又有膀胱气化不利的情况,真武汤和五苓散有点相似之处。

真武汤证是患者本身就有肾阳虚,内面可能也有一些水饮,发汗之后把肾阳给伤了,肾阳伤了之后,就控制不了体内的水饮了,这些水饮就会泛滥成灾到处跑,跑到心下就心下悸,跑到胃里就呕吐,跑到皮肤就水肿,清阳不升则头眩,阻滞经络直接就可以出现振振欲僻地。而五苓散就不同,五苓散没有到肾阳虚的程度,仅仅是一部分邪气循经入腑,通过太阳经到了太阳腑,制约了膀胱的气化,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于膀胱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上承,而出现口渴,由于也有表证,所以也会有发热,所以五苓散是外解表而内治里,经腑同治,只是没有达到肾阳虚程度,不足以出现阳虚水泛,只是出现了膀胱气化不利而已。

五苓散应该是太阳病经腑同病的情况,真武汤是太阳病与少阴病并病的情况,太阳表证未解完,而少阴病又出现了,所以是太阳少阴并病。

一经未罢,一经又出现叫并病,两经同时出现叫合病。有先后顺序出现,又同时存在的叫并病。所以可以认为第 82 条的真武汤证是一个太阳少阴并病,它不同于第 316 条的纯少阴病。

把真武汤和五苓散比较的话,五苓散的里证在膀胱而已,只是气化不利,比较轻微;真武汤的里证,它在少阴肾已经不在膀胱了,因为膀胱与肾相表里,即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所以它是由太阳腑到了少阴脏了,已经由阳入阴了,所以它比五苓散程度要重。虽然程度重,但是并没有重到虚阳外越的地步。如果重到虚阳外越,就要用生附子,不用炮附子。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刚好说明了真武汤、五苓散之间微妙的关系,太阳与少阴相表里。

真武汤里的少阴证是肾阳虚衰,水湿泛滥,而出现了一系列临床表现,因此结合第 316 条条文,把第 82 条和 316 条条文一起看,可以总结出真武汤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

真武汤可以治疗阳虚水泛的高血压、低血压、甲减、心脏病、梅尼埃病、前列腺炎、腺性膀胱炎、支气管炎、肠炎、肾炎、肾孟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肾囊肿、附件囊肿、癌性水肿等,只要属于阳虚水泛的通通可以用它来加减治疗。

我曾经治疗过一例卵巢巨大囊肿,已经达到了十几厘米,整个小肚像个球一样,患者有明显的怕冷,这种情况下,用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一点用都没有。我用了真武汤,再加了大量的利水祛湿、软坚散结的药来治疗,几个月的治疗,效果非常好。

这种巨大的囊肿,西医通过活检之后,发现其实就是癌症,所以有时候不要看到一个囊肿,就认为全部都是良性肿瘤,有的囊肿太大,长得太快,西医就用治癌症的方法来治疗它。

我有个徒弟,他曾经接诊了一个肾炎水肿的患者,因为他学过许多治疗水肿的经方,特别是感冒之后出现的水肿。感冒之后出现了水肿,西医诊断为肾炎水肿,我徒弟就想到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汤中的麻黄既能解表又能治疗水肿,结果一副药下肚,越来越严重。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此人素有肾阳虚,这类人得了感冒,引起的急性肾炎引起的水肿,一般都是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所以我立刻让他用真武汤加减,才不至于酿成大祸。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治湿热,虽然有麻黄。麻黄仅仅是通过汗法来治疗水肿而已,但是它的本质是热,真武汤刚好相反,所以说这两个方子都可以治疗急性肾孟肾炎和水肿之类的,但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有热,而水湿在表的水肿,而真武汤是治疗有寒,阳虚水泛的肾炎或者肾孟肾炎的水肿,一定要区别对待。

下面是真武汤的方歌,希望大家可以背住。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悸眩咳泄或水肿,有表无表皆可康。

我们真诚邀请大家积极参与,多评论、多转发。让我们一起共建一个充满互动和分享的中医学习平台,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福祉。

张胜兵

武汉名中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58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82条条文·真武汤)
第65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90—91条文·表里治则)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72)---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汤、真武汤
怎样才能看出是太阳与阳明合病
胡希恕临床医案细讲-感冒7(附音频)
肖老师讲课1(祛湿)卫营之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