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4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归类

2014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归类 

 

《 与朱元思书》  

1、解释重点字。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2
、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清澈。湍急。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
、 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
、重点句翻译。(见译文中的划线句) 
5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6、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充满生机。   

7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听觉上的对偶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表达效果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附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方向不定,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一样快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凭借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相互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生长笔直地指向天空,从而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昼也显得很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醉翁亭记》


1
、重点词语的理解。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2
、重点语句翻译(见译文中的划线处)
3
、文章理解。   

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4,问答:(1)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2)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4)本文中多次写到“醉”,你认为这个醉应该有哪两个含义?  

答:一是喝酒排遣郁闷而醉,二是陶醉于自己治下的美景  

(5).本文围绕“乐”字而写,那么太守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山林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6).结合全文看,本文描述了哪些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描述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与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5、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附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记承天寺夜游》  

附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门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重点句子翻译。(划线句)  

二、课文理解。  

1.请指出文中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说一说这个夜景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2.文中表现作者兴奋与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  

3.请指出本文记叙的要素。  

时间:_____ 地点:_____人物:______ 事件:_____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 事情:夜游承天寺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豁达开朗,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陋室铭》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一、翻译重点句子。(划线句)  

二、课文理解。  

1.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6.“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爱莲说》  

附译文:  

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 花中的 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一、重点句的翻译。(划线处)  

二、课文理解。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①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又点明全文的主旨的句子是:——莲, 花之 君子者也  

②文中写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文中从体态香气上突出了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品质?——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5.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6.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7.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追求势利、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三峡》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常有悬挂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重点句子翻译。(见文中划线句)  

二、课文理解。  

1.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试用四个字概括)——绵延、高峻。  

3.概括第二、三、四段内容的大意。  

——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第三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第四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曹刿论战》  

一、课文重点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齐师伐我 师:军队 伐:攻打 其乡人曰 乡人:同乡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谋划 间:参与 肉食者鄙 鄙:目光短浅何以战 何以:以何,即凭借什么 衣食所安 安:养 小惠未徧徧:通“遍”,普及、普遍 牺牲玉帛,弗敢 加:虚报 必以 信:实情小信未,神弗 孚:信服 福:赐福、保佑 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 狱:案件 虽:即使 情:实情 忠之属也 忠:尽了职分 属:类 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战则请从 从:跟随 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 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 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遂逐齐师 逐:追击追赶 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 彼竭我盈 盈: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 伏:埋伏 望其旗靡 靡:倒下  

二、一词多义梳理。  

伐 十年春,齐师伐(攻打)我 伐(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虚报)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怎么)能辨我是雄雌  

三、重点句的译文(划线处)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答: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答: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答: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你觉得文中的曹刿与鲁庄公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刿:远谋有深谋远虑、政治上取信于民,善于把握战机  

庄公:目光短浅,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妄动,急于求胜,但又善于听取意见  

7.你认为鲁国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鱼我所欲也》  

1.重点字解释梳理。  

鱼,我所欲也 欲:喜爱的,想要的 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生亦我所欲也 生:生命 所欲者有甚于生者 甚:超过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偷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使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这种  

贤者能勿丧耳 勿:不 丧:丢掉、丧失 呼尔而与之 呼:吆喝、呵斥 与:给  

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万钟:高位厚禄 辩:通“辨”,辨别  

万钟于我何加也 加:有益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美:华丽 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受: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种做法已:停止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2.通假字梳理。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句中为“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先前  

3.一词多义梳理。  

 呼尔而与之 而,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而,表转折  

 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对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是,动词,读wéi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前为,介词,为了后为,动词,做、接受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动词,做  

 二者不可得兼 得:能够,动词 得之则生 得:得到、获得,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动词  

4.古今异义梳理。  

一豆羹  古:古代盛东西的器皿 今:豆类名称 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这 今:常用作判断动词  

5、重点句的翻译(见划线处)  

6.课文理解梳理。  

①本文开头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你认为“义”是什么?  

答:“义”就是羞耻之心,即自己做了坏事要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要感到厌恶。  

②从这篇文章中看出《孟子》散文的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答:第一点,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极少使用生僻词汇;第二点,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气势和文采;第三点,善用比喻,既使文章所讲的道理易于被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③、简答题。  

从本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道理 举例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侵略,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它的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附《鱼我所欲也》全篇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只好舍弃鱼而选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了;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灾难我就不躲避了。假如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假使人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躲避灾难的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这种手段就能生存但有的人却不采用,采用这种手段就能躲避灾难但有的人却不做。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是惟独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一个人都有,只是贤人不会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命,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不会接受;用脚踢给他,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有人(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失去了他的天良(羞耻之心)  

 
《出师表》  

一、重点句的译文(注意划线句)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为三个国家,我们蜀国贫穷衰弱,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卫的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松懈;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疆奋不顾身的原因,原来是追念先帝的厚遇,想向陛下报答这种恩情。 (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有志之士的士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大臣们忠诚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善恶,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用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有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庞,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在过去试用时,先帝称赞说他能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恒帝、灵帝的做法感到痛心憾恨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可以计算着日子来等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之中来探望我。拿当时世上的大事来询问我,因此(我)非常感动激动,就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担心托付的事没有成效,以致损伤了先帝的圣明,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奖励并统率全军,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用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臣贼党,振兴恢复汉家帝业,迁回到旧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不保留的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惩治我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来询问治国的好办法,审察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这样的话)我就受恩而感激不尽了。  

现在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奏表落下泪来,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二、理解:  
、《出师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写到了哪些内容?  
主要内容: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劝说刘禅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光复汉室”的决心。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③、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共2分,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共2分,答岀其中任何一点之意即可得1分。答岀其中任何两点之意即可得满分)
.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共3分,结合原文内容1分,能围绕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影响即可得2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
[转载]2010年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
中考专题复习:初中重点文言文复习
2011年中考部分重点文言文阅读回读
64篇高考情景式默写(初中篇)
初中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