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轻人,你真的会“休闲”吗?


今之“闲”愁与古圣先“闲”


前几天刷到一位好友的微博动态:


这大概率是一条“反话正说”的吐槽贴,但“发愁周末两天除了宅着不知道干嘛”却并非个别现象。

年轻人们一边在“996”的苦海中翻腾,可是当真正“喜提周末”,却有一种“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无所适从的感觉,不知如何规划。

还有一些人,会“不休则已,越休越累”,工作日996,休息日857,醉后不知天在水,放飞自我之后顶着浓重的黑眼圈,继续回到工位发光发热(mo yu),像极了学生时代睡眠不足但又不得不集中精神听课的我们。

(笔者注:这里对小酌和蹦迪没有评价和贬低的意思,适度的放松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周。)

而相比我们,过去的人们似乎个个都是“休闲高手”。

他们常常三五好友相聚,吟诗作赋、游山玩水、曲水流觞、斗茶焚香……

于是有了王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样的文字;有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兰亭集序》。

而著有《浮生六记》的沈复,也是一个典型的“闲暇达人”。他生性喜欢倒腾花花草草,观看虫子打架,和朋友一起小酌猜谜……

还有文人专门写下“独处时光to do list”:


当然,社会节奏的不同使得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然复制古人的闲暇生活,但是在焦虑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

或许古人这种对修身养性的重视,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借鉴,让我们有意识地、主动去规划自己的闲暇时间,让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更好地平衡。


被低估的“闲暇”


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不会“休闲”,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练习规划闲暇时间的机会。

从学生时代起,我们的双休日就经常用来补课,课余时间大部分是被规划好的。


实际上,天性(兴趣)会指引我们如何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想想你小时候,原本想去踢足球/画画/捉昆虫,但是不得不去上补习班),这样一来兴趣可能就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

而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很少涉及如何规划自己的闲暇时间,我们被告知要“劳逸结合”,被训练各种“劳的方法”,却不谈“逸的艺术”,而闲暇的利用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涯中很重要的、关乎幸福感的一部分。


休闲重要吗?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心理学对休闲/闲暇(leisure)的定义是:根据可随意支配的金钱、时间,由自己决定的活动和体验。

这些活动可以是身体的、智力的、志愿的、创造性的,或是以上四种的结合。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其一,闲暇是由自己决定的,也就是需要你自主规划的;

其二,对资源的支配:不是你“必须”而为之,而是你“选择”而为之。

其三,闲暇活动的形式是丰富而多样的。

心理学家认为,闲暇主要有三大功能:馈赠性、补充性和补偿性。

A. 馈赠性 

指闲暇扩展和放大了你的工作。

譬如,一位互联网在线教育者,利用双休日去参加某大型在线教育论坛;一名心理咨询师,利用休息日去参加一场关于如何治疗心理创伤的工作坊;一名财务工作者,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自学,准备考取某重点财经大学的MBA……

可以看出,闲暇的“馈赠性”近似于“给专业充电”,它能够加快我们在专业领域的成长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活动全部是你自发地、主动而为之(而不是老板/主管/你爸妈明枪暗箭威逼利诱“劝说”你去),你愿意为此投入你的资源(时间、金钱等)。

电视剧《小欢喜》

B.补充性 

指闲暇活动可以丰富你的生活,让你获得工作之外的满足。

大部分闲暇活动都可被归入这一类。

譬如一位教师,平日教书,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各地旅行,品尝异域美食、感受异域文化;一位医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种植多肉、养护花草,打造了一个自己的“花园王国”……闲暇的补充性就像正餐过后精致美味的小甜点,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滋味。

“希望生活更有质感和仪式感。”是伊能静对理想家的憧憬。

C.补偿性 

指闲暇可以弥补工作的缺憾和不足。

说到闲暇的补偿性,我首先想到的是《无间道》里梁朝伟扮演的角色陈永仁,作为潜伏在黑帮的警察卧底,他终日过着“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生活。

然而一有时间他就会去心理医生李心儿(陈慧琳饰)那里,不论是谈话抑或是沉默,这个地方总能够让平日持续处于警备和应激状态的他,获得短暂的安宁。

电影《无间道》

在近些年如雨后春笋冒出的“斜杠青年”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当主职工作的属性无法满足自己的某一需求,人们就会利用闲暇时间去满足这一需求,如果恰好能力(不论是天赋还是后天培养)又比较强,就很容易将这一闲暇活动发展成副业。

比如,主职做的是财务工作这种偏事务性、活动性低、跟人接触比较少的工作,业余时间可能会选择与朋友聚会、健身等活动,并且将健身行业作为一个可能的副业来发展。



一份供参考的休闲指南


说了这么多,那么“休闲”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呢?

其实,没有惟一的、绝对正确的休闲方式,但是你可以思考,你希望你的闲暇时间满足何种功能?

你是想要用它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馈赠性)、还是丰富自己的生活(补充性),抑或是满足工作所不能满足你的那些需求(补偿性)?

这里为大家列出几项通用性的休闲活动或休闲的注意事项,作为大家在规划个人闲暇时间的参考(具体使用效果因人而异,不过大家可以积极尝试,罗杰斯说过:“体验是最高的权威”)。

① 常运动

从生理机制来说,运动会大量增加多巴胺,让人们感受到愉悦的情绪。

如果是在户外运动,阳光还会让褪黑素增加,改善夜间睡眠质量,而充足的睡眠对于大脑高效地处理“情绪垃圾”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根据脑科学研究结果,运动还可以抑制皮质醇的分泌,从而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大家不必选取高难度的运动项目,可以先从最简单的项目开始尝试(比如快走或慢跑),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也很重要。


集体活动对抑郁障碍的治疗有帮助。

② 找到你的“心流”

所谓的心流(Mental flow)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心流产生的同时,个体会有高度的兴奋、充实感和掌控感,并且会发生主观的时间改变,即可以从事这一活动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简单来说,“心流”就是我们到达了一种心无旁骛的忘我境界。

80年代的马塞洛·马西米尼提出的的八区间心流体验模型

研究发现,心流可以使人们转移注意,减少焦虑情绪(譬如疫情期间,每天过多关注疫情信息就会徒增焦虑,若能找到自己可以投入其中的事情,就能够很好地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

可以使人们增长技能,获得进步和成长(譬如一名研究生在努力完成一份课题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他全神贯注地去查阅资料、苦思冥想、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心流体验,伴随这种体验他也一定会有收获和进步)。

你可以仔细回想,自己曾经在从事什么活动时有过上述心流体验?或许它可以成为你闲暇时间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小野二郎
年纪最大的米其林三星厨师

③ 变换活动内容

心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消除右手的疲劳,他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两只手静止休息,另一种是在右手静止的同时又让左手适当活动,然后在疲劳测量器上对右手的握力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在左手活动的情况下,右手的疲劳消除得更快。

这证明变换人的活动内容确实是积极的休息方式。

比如在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练习题”的高三,我们班主任就经常跟我们说这样一句话:“大家做了这么久的数学卷子,太辛苦了,做会儿语文卷子换换脑子吧~”


当你发现,过去能够给你带来快乐、让你重新焕发生机的活动似乎没那么奏效了,你可以尝试创新活动的形式,或者更换活动的内容,不要墨守成规,尝试着拥抱新的变化和体验。

最后,祝大家人人能休闲,人人会休闲,成为休闲时间的智慧规划者与受益者!

参考文献:
1.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2015).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要有爱好
你期待的假期,它到底给了你怎样的生活体验?| 本周新书
闲暇就会产生心流体验?
樊登《心流》笔记
第四招:机智利用闲暇时间
休闲农业的构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