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鸡蛋壳要保姆到学校来剥,被捆的孩子如何高飞?

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曾上演了四个家庭不同的育儿方式,其中胡可饰演的何景华遇到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

何景华虽然没有和公婆生活在一起的烦恼,但是在教育儿子蒋思远的事情上,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无界限地插手:

孩子不好好吃饭,外公外婆便端着碗追在孩子后面喂;

孩子在外面闯祸了,外公外婆护着孩子不许“过分”教育;

甚至,孩子作业不会写时,也不能“凶”......


这些有关“隔代宠”的剧情,实在让人太有感触了。

前段时间,有一个妈妈还在群里吐槽,自己的婆婆对孩子太宠溺了,想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结果全被婆婆代劳了,一双小袜子也不放过。

其实,不止隔一代会因为宠孩子而去代劳很多事情,爸爸妈妈也很容易为孩子去做过多的事情。

在一个影片中,妈妈为了儿子能好好学习,一切需要动手的事情都被代劳了,就连鞋带也是妈妈系。

之前就有一个新闻说复旦大学一个上海籍的本科生居然在从家回学校的途中迷路了!据当事人爸爸说,他一直都是由父母接送上学的,那天迷路是生平第一次独自出“远门”。

虽然大人们的初心都是好的,但这样的代劳,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过度的“关爱”,让孩子失去了自立的锻炼机会。

其后果便是孩子成年后无法独立,成为大家嘴里的“高智商低能儿”、“妈宝”、“大小孩”。

无法独立的本质,

是给太多

在《古今谭概》中,写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只翠鸟妈妈为了避免灾祸,会把窝筑在树的高处。

等到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它很高兴,因为担心孩子会从高处的窝里掉下去发生危险,它把窝往下挪了挪。

等到孩子长出漂亮的羽毛后,喜爱更甚的翠鸟妈妈更担心了,于是又一次把窝往下挪了挪。

翠鸟妈妈放心了,却没有想到,路过的行人一举手,便轻而易举捉走了小翠鸟......

爱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溺爱”是最有“毒”的一种。

试想,如果翠鸟妈妈把爱转换为对孩子独立的培养上,让孩子学会飞翔,那也就不用为了怕孩子摔下去而把窝挪到危险的低处了。

这才是父母对孩子“计之长远”的爱——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如近代政治家曾国藩所说:“做人之道,以刚介为自立之基,以敬恕为养性之本。”

而一个孩子无法独立的根本原因,便是父母给太多:小时候,对孩子各种不放心,凡事要代劳;长大后,不相信孩子的任何决定,事事要过问。

这样的孩子,往往在成年后过不好自己的人生。不只缺少生活的能力,还缺少对事物的判断,甚至还有自卑的倾向。

心理学家海因兹·科胡特在1960年时就提及,过度宠溺的小孩,因没有经历过“恰到好处的挫折”,保留了大量的自恋和全能感,但又没有相匹配的真实技能,所以还会有自卑的倾向。

这里的全能感和自恋,是来自婴儿时期原发的自恋,那是一种夸大自体的呈现,婴儿会在幻想中,觉得自己是全能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让孩子体验一些“恰到好处的挫折”,如不要阻止孩子去做“幼稚”的事情:用手抓阳光、抓流动的水等。这么些“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可以让孩子分清幻想和现实的区别。

父母偶尔的共情失败和拒绝,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一些挫败感,比如拒绝孩子吞下牙膏,或对孩子的某次摔倒假装看不见等。

这样的挫折经历是“非创伤性”的,可以让孩子实现自体的分离与成长,让人格更健全,自立能力自然而然便会拥有。

所以,只要父母给孩子有底线的爱,孩子便能一步步走向独立。

“妈宝”的后面,

都有一对不肯放手的父母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件:

一位家长,在孩子体验上小学前的两天半的住宿生活时,因为过于心疼孩子,竟然叫保姆去学校帮孩子剥鸡蛋。

在孩子需要去感受“挫败”的时候,父母不肯放手;被束缚住手脚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则会被困在无数个无法适应的环境中。

不要觉得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而然的“自立”,自立意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代劳太多,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依赖,甚至不会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与其在孩子猝不及防的时候退出孩子的生活,不如从小培养,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具有独立面对人生的能力。

日本有一档拍摄了很多年的真人秀节目,在这个节目中,记录了很多2——7岁的孩子独自出门给家里帮忙的画面。

5岁的小女孩心和参加了这次节目,为了去爷爷家给弟弟过男孩节,小姑娘要乘车去买豆腐渣,再去饼干店买曲奇,最后还要去内脏店买棒棒鸡等,最后还要去爷爷家!

出发前,心和像小大人一样对妈妈说自己可能会在烤肉店多呆一会,然后便去坐公车,出发去买东西。

虽然小姑娘也有忘记的东西,但还是出色完成了任务。回家后还和妈妈兴致勃勃讲述自己的“战绩”。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让孩子如心和一样去走那么远的地方,但在日常小事中,可以成为孩子的后盾,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去探索,去感知这个世界。

让孩子有自立能力,

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告诉我们,孩子会朝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果你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情,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会真的做不好。

但孩子若感受到积极和信任的暗示,便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想要孩子越来越好,那么,就多给孩子一些信任,让孩子可以有更多得到锻炼的机会。

1、一边放手,一边引导

父母放开手,孩子才能动小手。

当孩子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想要去尝试的时候,放开手,让孩子去尝试。

尤其是三岁前的孩子,当他模仿大人所做的事情时,不要去阻止。

虽然这个时候的孩子总是会把事情“搞砸”,但只要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多去给孩子做示范,或用语言引导,便会让孩子养成独立的好习惯。

反之,等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便很难改变了。

2、一边关爱,一边“退位”

放手,给孩子自立的机会,并不代表用冷漠对待孩子。而是先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关爱,然后慢慢“退出”。

比如孩子摔倒了,不用着急扶起来,但也不是冷漠地看着,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宝贝,需要妈妈帮忙吗?”

这个时候,孩子既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和重视,又拥有自己爬起来的机会。

3、一边鼓励,一边“狠心”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不仅是让孩子动手去做,还要给孩子去思考,去做决定的机会。

比如明天要穿什么衣服,玩具应该放在什么位置,这个星期的零花钱怎么花等,这个时候,是需要父母狠心一些。

孩子用一分钟花光了一个星期的零花钱,那就让孩子承担这个后果,不要因心疼而放弃做好的规定。

还可以鼓励孩子去邻居家借东西,去楼下拿快递,去附近买菜等等。

探索未知,对孩子来说既新奇又害怕,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不要让孩子养成遇事便打退堂鼓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有底线有界限的爱,是以促进孩子人格成长为目的的爱,是为了孩子更好适应这个社会的爱。

这样的爱,才不会成为孩子人生路的“负担”。

作者:问心浅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今中外之溺爱孩子
加强孩子自信心减少依赖
6岁前不教孩子这些事情,你是在“摧毁”孩子
鼓励孩子,原来是个技术活
你是一个“保姆妈妈”吗?
跨栏定律:孩子面对挫折的态度,是人生成败的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