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自知之明的人,其实是少数派

以下几个问题,非得自问自答不可,因为由着别人来问,自己的玻璃心可能会当场碎裂一地。

您觉着自己是个聪明人吗?如果算,有多聪明?

您觉得自己的体能跟差不多年龄层次的人相比,排得上号吗?

在班级(或企业/车间里)里有话语权吗?人缘如何?大家信任你吗?

如果有一件要紧事必须在眼前做出决断,您觉得自己的判断靠谱吗?

您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庭和亲友的支持,独自生活下去吗?性格足够坚韧吗?

如果已经组成了家庭,您自信可以带领家庭成员在当前的逆境中站稳脚跟吗?

一句话总结吧:您觉着自己是不是“还行”?至少算得上是中上水平吧?

这就显出自问自答的好处来了——很多问题,如果交给旁人来问,几句场面话说下来,气氛就全然不是那个味儿。

尖锐的问题具有宿命感,不可逃避和抗拒,扪心自问,最能看透心灵和思维的浅薄。

更何况无人对立、旁观、簇拥,你不由得收敛心神,沉着应付这连珠炮式的发问,想来想去,觉得自己肯定没那么差——好歹也算是在平均水准之上吧。

奇妙的是,这套题拿去问任何人,基本上都能听到差不多的回答:我属于前百分之五十。只不过,大家都属于top50%,在数学上是不可能的。

看来,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真正能具有自知之明的人是少数

人苦于不自知。

Robert V. Levine曾经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心理测试:他随机抽取了近300位智力正常的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并引导他们自行评判旁人与自己在个性、智力水准上的比较差异。

结果令人咋舌,有四分之三的人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拥有更强的反诈骗能力;觉得自己比同龄者心理幼稚的仅占两成;85%的受试者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决断能力;仅不到一成人认为自己还不能脱离家庭支持过活。

将这个实验推广至一百多万高中生,结果相差不大:七成受试者认为自己的领导力强于均值,仅有2%的人认为自己不如均值。

按照一般的理解,平均水准应该是指整个人群的中位数所在,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好过中位数?难道是大伙儿天生狂妄?

其实不然,核心在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其实不如想象中深刻。

中国古代谚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西方人在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石柱上镌刻有“认识你自己”的格言,有人说这话是大学者苏格拉底说的,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苏格拉底严谨治学,门徒众多,他的一生是充满哲学思辨光辉的一生,他准确无误地实践了这句名言。

东西方哲人在“自知之明”的重要性上给出了惊人相似的论断。

都说学会“识人”是初入社会应当学习的第一课,其实“识己”更难,而且至为紧要。

真正能做到认识自己的是极少数,一来是因为大家不明白自知之明的可贵之处;二来是常人不懂得认识自己的方法。

没有自知之明,首先容易造成沟通困难,在强调团队协作时尤其容易出岔子。

自信心、沟通力、决断力、行动力,复杂的维度共同勾勒出具有高度精细化分工的现代企事业组织架构,个人的能力之和是砖瓦,而通畅的上传下达是泥灰,准确适宜的权责划分是设计蓝图,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则是承重梁。

但是,如果人人都不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风险偏好、处事风格,则无法进行充分的人力资源调动。

以建筑比喻团队建设只能观其大略,不容小觑的差别在于:人并不像一块四角棱正的砖块,而是如河床浅滩散落的板岩、条石、卵石一般。硬度虽然够,可凑合到一起却是相当考验施工方技巧的。

 反省,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

接触过网络游戏的人应该知道dota2、英雄联盟、守望先锋、王者荣耀等几个炙手可热的团队竞技游戏。

游戏是缩小的人世,顺境、僵局、均势、逆风,姿态万千的局势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玩家为之癫狂。

竞技游戏中,一个现象并不罕见:内讧。

内讧往往来自于逆风局,喜欢观看高端玩家直播的观众大概能摸清其中的规律:逆风局是难免的,但分数段不同,对待逆风局的态度则相差很大。

中低分数段的玩家更容易因为观点不合而相互指责,甚至于有益的提议也被认为是别有用心,换来变本加厉的冷嘲热讽;

但在高端对局中,也许正应了那句“英雄所见略同”,大家的意见相对统一,执行力相当出众。

其中的秘密正是“达克效应(D-K Effect)”。

对于技战术水平较低的玩家而言,游戏环境中遇到的同分段对手在他看来比较“菜”,而常年观看高端玩家精妙操作的“审美水准”则进一步拉大了从高处审视队友的视线落差。

在能力上有所欠缺,在自我认知中则展示出过于充盈的自信,膨胀而虚幻的自我评价,最终导致团队互信的崩溃。

基础操作不难完成,技能释放的熟练度则可以交给时间淬炼,但论及对游戏的深度思考,则鲜有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真正区分游戏高手和普通玩家的要素是“反省”。

一局酣战数十分钟,曲终人散时能按捺心神激荡、仔细盘查回顾局势变化和出装路线的玩家,是极少数。

这一过程犹如夜阑人静之时,在幽暗角落采取卧姿的老牛静静反刍草料。

我的战场切入时机、出装应对策略、技能释放顺序……游戏虽然是消遣,但是不可否认,游戏中显示的品性是人心的一个投射,一个缩影。

以小见大,在人生波澜起伏中,亦当时时反躬自省。不断自问自查,就如同建立了一本错题集——相信这个名词挖掘出了不少人的初高中回忆。

持续的追问和反思,就是把自己扶上思辨和真理的铁王座的两大推手。

如何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

自知之明中的“自己”,究竟指代什么?有人说,自己就是自己,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其实,“自己”也有好几个,不能混为一谈。

心理学家为了便于辨析自我认知体系中几大并列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别,给出了“人格三分说”: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有点相当于我们说的“赤子之心”。

头脑尚处于纯白和混沌的婴孩,除了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外别无他求。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饮水,一切为了满足维持生命的各项门槛条件——本我追逐的是“快乐”。

超我,相当于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合力塑造的人格,当然也包括个体良知和理想。

理论上的超我应该是一个遵纪守法、有一定道德情操的社会人——超我追逐的是“理想”。

自我,才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感触最深、交流最频繁的人格,我们从小到大的思索、洞察、阅历、记忆、决断,都是交给它处理加工。

自我像一个脚不沾地的服务生,既要哄着本我高兴,又要满足超我的限制框架不被突破——自我追逐的是“平衡”。

自知之明,是要对这三部分做出精确的划分和体悟,要明确知道本我的需求层次和满足条件,适当压制和删改,使之达到知足常乐的圆融境界;

对超我的规范性要求则要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及时修正填补;对本我则应该强调客观评价,估量准确,既不自我设限,也不过分拔高。

有自知之明是自我认知的较高境界,只要通过科学的心态调节方式,就能无限趋近于真实的自身水平。

这对于减少焦虑、愧疚和逃避心态都是极为有利的。

[1] 郑素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的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4.

[2] 杨仁兵,郭本禹,陈劲骁. 精神的结构:阴阳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J]. 心理科学,2021.

[3] 赵冬梅.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J]. 南京师大学报,2009.

[4] 宦苏芹. 浅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 心理月刊,20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963天11月5日,弗洛伊德朝思暮享:自我与本我】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但其实是三个人在斗争——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