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镜365】第一次和男生一起,为什么会紧张??

图画:焯焯

案例——

我是一名17岁女生,第一次和男生见面刚开始还好,但是他靠我太近就会紧张,后来我们坐着,我就离他远一些,他把我拽过去我就开始紧张了,我又躲开后,他把我搂过去我就浑身颤抖,随后就是一直怕他,颤抖,过了一会就开始恶心了,最后他看我实在太怕了,就和我保持距离送我回去了,回到家后我一想到他就能闻到他的气味,然后像身临其境一样,开始冒冷汗

解析……

案主是第一次单独和男生见面,出现了生理和心理不同的抵触反应,这属于正常范畴,而且这种反应的背后动机是自我保护机制,因为意识层面有时感受不到的部分,潜意识(本能)的层面就会干预,保护自己不受伤(虽然实际情况可能不是危险,但是潜意识判断是危险的,就会发出生理的排斥信号来阻止当下的行为),那么这些背后的动机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索本能的秘密吧。

1、本能力量。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人的时候,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和地位,从事什么职业,成长背景怎样,别人评价如何等等,这些可能在前期都已经有了大概了解,但是,实际见面的那一刻、那一瞬间,每个人几乎生理上都会有不适应的部分,这是很微妙的,哪怕你阅人无数,依然会有这种反应,只不过很快的调整,很快的屏蔽,很快的回到当下(也有气场说的),这种反应可以理解为条件反射(至于是什么条件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而定),也就是本能反应的部分,而这种反应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提醒我们要保持安全距离,随时保护自己不被伤害,随时进行逃跑或者搏斗的准备,只要稍微觉察,你就会捕捉到这部分觉知,有的人敏感些,比如案主和案子里的男生,有的人迟钝些,比如冲锋的战士(肠子流出来都没感觉疼,这是比较特殊而明显的),还有在商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我们都容易忽略这份觉知,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自己身体周围最近的人或者动物,自己都会有这种本能反应,为什么我们会忽略呢?一部分主要原因是来自社会的集体安全感意识,因为近五十年来,我们的社会安全问题得到很大提升,让我们觉得还是好人多,却忽略了,好人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做坏事(坏人也是一样,偶尔也会做好事),如果倒退一百年,这样的安全感是极低的。那么,这样是不是说我们就要防着任何人,随时要保持这种警惕呢?当然不用,过度的话会造成神经过敏,也会造成疑心病和被害妄想症,得不偿失了。我们只是稍微留意就可以了,一般人可以通过平时的刻意练习来唤醒和把控这份本能,特殊人群就不一样了,比如刑警、特种兵、小偷等,所以,这种本能的反应是很正常的表现,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也是这个意思。

2、父母影响。

我们一生中见的第一位女性就是母亲,第一位男性就是父亲,这里指的是生命层面,不包含物理空间层面。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与父母的互动梳密程度,决定我们与外界男女性朋友的关系,这就是投射现象,那么,案主对于男性从身体到心理的排斥反应可以推断与父亲的关系比较疏远(另一种情况是有被男性伤害过的精力),所以,生理出现颤抖、恶心、冒汗,情绪出现紧张、害怕,因为是第一次有这种反应,要确定是否是排斥异性,需要知道后期接触是否有同样的反应才能判断。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其他异性的了解,可能会有改观。还有就是与母亲的关系也不是很亲密,导致和同性伙伴的关系可能也一般,没有特别亲近的姐妹(闺蜜),其实这是关联的,因为人际关系简单理解就是男女关系,任何一方关系弱化,另一方也不会很亲密,只是泛泛之交,所以,这样的情况一旦涉及婚恋关系(或亲密关系)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因此,无论父母和子女怎么相处,在六岁以前请多给孩子身体的触摸和拥抱,尤其是背部,这样孩子的本能反应机制就会有调整,再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就处于一个平衡合理的状态了,也就是对于反应的收放自如,给人的感觉也就更加舒服,人际关系也会融洽很多。

3、特殊人格。

这是延伸出来分析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碰到这样的人,你从来都没有见过他,就算通过电话,聊过文字,当见面的那一刻,看到对方的样子时,还是会本能的排斥,而这就属于针对性排斥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人,虽然有限,但是还是可以满足我们正常的交际圈子,比如亲戚,父母的朋友及他们的孩子,邻居,同学,还有从业人员等,这些人当中总有让你感觉舒服的,也总有让你感觉不舒服的,这个舒服或不舒服的部分就是人格特征,和我们同频的就舒服,反之,就不舒服,而这属于天性,探索起来比较复杂。所以,这个模式就会一直针对不舒服的这群人,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那么,一旦我们有这种情况发生,首先需要刻意觉察,避免冲突;其次就是把自己从这种情况中抽身出来,彼此隔离;然后,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距离(范围)进行互动,同时不带有任何投射,用理智从感性里把自己剥离出来,就像案主那样做就可以了。

总结,人际交往从我们三岁以后就已经建立了,只是时期不同,圈子也不同,理解和感受也有变化,青春期是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所以,需要父母从六岁以后开始引导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孩子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总结,渐渐地形成自己的处世哲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恋爱多久可以发生亲密行为。”
爱你的女人,会有这些潜台词,生理反应骗不了人
修仙要去除死本能(二)
本能人格与智能人格
异性吸引力(中):是什么,让男人比女人更容易自信?
男生也是有生理期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