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唐四杰

王勃

王勃(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若水点评:

此诗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文末尾的概括性七言古诗。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枣庄滕州市)为滕王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江南洪州(今江西省南昌都督,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滕王阁在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元年(675年),诗人王勃远道去探望交趾(今越南县令父亲,途经洪州,参与都督阎伯屿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是古代送别赠言的文体,又叫“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千古不朽的词句。

起始两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点出滕王阁的地理位置,以及豪华的宴会的情景;三四两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高阁画栋飞翔着南浦的云,高阁珠帘卷伴着西山的雨,表现了滕王阁的峻五六两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光流转季节更迭,自然引出结尾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流。全诗收束《滕王阁序》全篇,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境界宏大,语言凝练,气度高远,感慨遥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都蔚点评:

纵观古诗词中,送别是最常见的题材士人宦游商人经商、军士戍边,都难免常有别离,其中朋友送别千古名句如李贺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连一向潇洒豪放的李白也会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依依惜别之意;情侣送别名句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秦观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更是让人泪湿青衫、肝肠因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很多的送别都是长别甚至是永别,“此去经年,不知何时见也”,故而送别时心情也是感伤沉重、凄恻婉转,但也有少数情绪昂、洒脱豁达的壮别诗歌,譬如王勃的这首

诗歌也是极具时代性的,反映特定时代的审美情趣,但王勃的这首诗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从古到今大家都说好。这首送别最大的特点就是雄壮!“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是一个地名对,两个地名,一个“三秦”,一个“五津”。一开始就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和远行的方向。首句“城阙辅三秦”五个字,就把帝都描摹的浑雄大气。长安城雄伟的城墙,高高的城楼,是由辽阔的关中平原所拱卫着的。一句“风烟望五津”,跟“城阙辅三秦”严整对仗,不仅仅点出了杜少府远行的目的地,而且把诗人心中如烟雾的迷茫和翘手相望的心情,都点画了出来,这心情自然是难舍的。但它是秦和蜀的对望,就显得格外的浑厚壮阔,气象万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由实入虚讲心情了因为实在一言难尽,所以干脆不说了。改口说,同是宦游人。宦游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因为做官,诗人们从故乡来到他乡,又从一个他乡辗转到另一个他乡。同是宦游人意味着我们早都尝惯了背井离乡之苦,也早都认定了飘萍随风的宿命。既然是客中作别同病相怜,那“与君离别意”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句“同是宦游人”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算分别是我们的宿命,分别也不必非要悲悲戚戚,海内也罢,天涯也罢,虽然都是极远的空间距离,但是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那么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是一样的。庄子不是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在乎的不是每日的厮守,而是心灵的共鸣。这句话豁达大度,掷地有声诗的境界显得非常的开阔了情调也从黯然转向了雄壮。这句千古名句,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曾是毕业留言册里的标配赠言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谓歧路就是岔路。古人送行,常常是在大路分叉的地方分手,所以歧路其实就意味着分手,因此人们也把临别称为临歧。在这里是说,既然“天涯若比邻”,那我们就不要学小儿小女在分手的岔路口哭哭啼啼了吧。这是在劝慰朋友,其实也是在宽解自己。送别自然是难过的,就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告别仍然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泣下沾襟的,所以才要相劝。这么一劝,诗也从刚才那种极高的情境舒缓下来了,舒缓到了温柔的情感世界里情绪就显得收放自如让人觉得刚柔并济、委婉动人。

这首诗之所以写得潇洒浑厚、独树一帜,一是因为王勃年轻,另外一个是因为处在初唐盛世的大背景,人生的青春豪情与时代青春脉搏相呼应才能焕发出这样浑厚雄壮的气象。大家都知王勃是少年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十六岁,就科举及第。虽然后来不小心卷入了王子们之间的内斗,仕途受挫,但是内心终究是雄壮的,正所谓诗如其人。

杨炯

杨炯(约650唐高宗永徽元年-693年武周则天顺圣皇后长寿二年)华州华阴(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詹事司直,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武周则天顺圣皇后长寿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长寿元年(693年)卒于任上。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若水点评:

从军行》本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诗人杨炯借为题目实际上创作了这首五律,反映从军的历程

牙璋”是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诗中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是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诗中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诗中指塞外敌方据点。

边塞的烽烟警报传到了西京长安,士子胸中的壮志久久不能平复。朝廷的将帅离开皇城远征,身着铁甲的骑士围攻塞外敌方的战略城池。漫天的大雪搅昏军旗色彩,凛冽的寒风狂刮进军的鼓声。诗人自己宁愿作一个冲锋陷阵的军官,也远胜持笔弄砚的读书郎。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等边境民族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战城南》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也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以征战者的亲身经历讲述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首联以对句开起,交待战争的地点,正面描述塞外广袤的战争环境颔联以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飘展,盔甲明亮,军队威武雄壮士斗志昂扬颈联写战事的悲苦,塞外苦寒,生死攸关,边地远战,征人思乡。尾联以对句作结,眼前是千里大漠的黄沙战场,将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因为他们心系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驰骋疆场。诗人豪情满怀,信心万丈,充满了胜利的希冀,全诗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唐太宗贞观十年-约680唐高宗永隆元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约在今河北省保定以北,北京以南一带)人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尉在文学上,他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长安古意》)等,被后人誉为经典。有7卷本《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幽忧子集》存世。

《元日述怀》

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记述了诗人辞官归隐后在家中欢度新年的心情。“元日”就是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筮”原指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后引申为初出做官中秩中级的官职归耕回家耕田谓辞官回乡外臣方外之臣指隐居不仕者小岁”即指元日“花舞”是唐代舞蹈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全诗的意思是:出仕做官都是一些低级官员,(不能施展才华)还不如归隐家乡。家中的新年,人们欢歌舞蹈,欢庆宴饮,来迎接着大唐美好的新春。元日伊始,万象更新,草色风光,一派欣欣向荣,真心希望年年如此,幸福永在。大唐的新年: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隐者乐道,庙堂者之功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李都蔚点评:

开芳宴是夫妻(有情人)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通过举办这样的宴席不仅体现出两人的钟情与爱意,也向外人传递了他们的恩爱信息 兰釭 亦作“ 兰缸 ”燃兰膏的灯亦用以指精致的灯具早年:年轻的时候,这里指年轻人缛彩:也作“縟采”,绚丽的色彩”指银河千金笑指美丽女子的笑九枝”是一种一干九枝的灯具,枝上放置蜡烛或加灯油,也泛指一干多枝的灯。全诗的意思是:正月十五夜晚,在流光溢彩的灯火里,有情人举办芳宴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艳丽。远处那绚烂的好像分开了地,缀满琼宇,直通天河,楼畔的明灯又同那圆月一起高悬。当然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少不了美丽女子的笑容映照在九枝的光下。元宵节将新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高悬的明月伴着年轻姑娘的笑容,人们尽情歌舞游戏,尽情互诉衷情。

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84年武周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徐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初唐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其中名句如一贵一贱交情见”;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清陈熙晋编有《骆临海集笔注》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王若水点评:

华人自幼爱诗歌,懵懂开蒙唱《咏鹅》。一首儿童的诗歌,开启了我们的美好回忆——这就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五言古诗《咏鹅》。 诗开篇“鹅!鹅!鹅!”的鸣响先声夺人,再以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写出鹅的形体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李都蔚点评: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借咏史以怀古伤今抒发感慨创作了这首五绝易水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战国时燕国燕太子丹送别壮士荆轲前去刺杀秦王嬴政之处,《战国策·燕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骆宾王愤愤不平自己的际遇,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在易水之滨送别友人很自然的想起了荆轲的故事,愤激之情难以遏止,诗人将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融为一体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手法精炼,饱含情感的吟出此诗,其壮怀激烈一如在《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中云: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唐四杰”的诗风是什么?为何说他们赋予了唐诗新的生命力?
唐诗里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初唐四杰知多少
读唐诗,必要先过他们四人这一关
王勃:生如夏花
古诗词赏读二十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