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述良主任:肿块导致她的气道十分狭窄,插管极可能将肿块插掉而引起大出血……这个案例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

编前语

对于一个学科、一个团队、一名年轻的医生、一位患者……科主任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品德修养、专业能力、管理水平、职业理想、人文情怀都深深影响和改变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他有怎样的管理思路和创新、成就和执着?在成为科主任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他又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和感悟?今天恰逢教师节,从这个特殊的日子开始,《呼吸界》推出系列报道《科主任有话说》,希望能给大家职业与人生的启迪。也期待各位主任的原创分享(投稿邮箱:editorhuxijie@163.com)。

人物

郭述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郭述良主任为患者做支气管镜检查。

「我们天天同患者打交道,经常会遇到一些故事,如果说医生是推动医疗行业前行的力量,我认为患者就是推动我们医生前行的力量……」「经气管镜冷冻肺活检术我们是在国内第一个开展的,我们还在国内外开展了多项首创技术,并构建起了完整的经气道、经肺血管、经皮经胸、经食道4D呼吸介入诊疗技术体系,但实际上我最早却不是做介入的,促使我做介入缘起于一个患者……」

八月,炎热的重庆,回顾自己是如何从一名专注于结核病和呼吸危重症救治的呼吸医生,到带领科室团队在「呼吸介入」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郭述良主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成为他职业生涯转折点的故事……

做气管镜检查一看,气管内长了个良性肿瘤,严重堵塞气道……当时做的都是常规支气管镜,没有相关技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接诊经历,郭主任记忆深刻:「那是1998年左右,门诊来了一个很年轻的姑娘,大概只有20岁。就诊时这个病人呼吸困难,我们做气管镜检查进去一看,气管内长了个良性肿瘤,严重堵塞气道。如果是现在,我们当然有许多种手段将它取出,但在当时,面对很多例这种气管严重堵塞的患者,我们基本还无能为力。因为当时我们做的都是常规支气管镜,包括人员队伍在这方面的技术能力都是空白。所以,我们基本无法解决这个患者眼下的实际问题。」

「但像这样的患者,因气管堵塞严重,假如一口痰上来了没有及时排出,都极有可能发生危险。要想从支气管里取出这个肿瘤,风险较大,但我还是想搏一搏,因此我与院长沟通,我说:院长,这个姑娘不能冒着风险出院回家,一定要想办法给她解决问题,请医院想办法,或者请胸外科的同志来帮助解决她的问题。」

「在当时,胸外科、麻醉科接到这样一个患者都会感到很棘手,为什么呢?因为要给她做气管插管,建立一个接通气的通路,气管上又有个肿块,气道十分狭窄,插管可能插不进去,也极有可能插管时这个肿块就会被插掉,一插掉就可能引起大出血。当时,我们组织了全院大会诊,最后给她做了手术。手术过程中,果然在插管过程中就把这个肿块插掉了,但是很幸运,她没有出现大出血。但是,我们胸外科一位当时在北京学习的大夫说,他在北京看到有一名患者,跟我们这个患者情况类似,就在气管插管的过程中,肿瘤被插掉引起了大出血死亡。」

「所以,回忆起二十多年以前,我们基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临床上遇到好多这样的患者要么放弃回家,要么只有到北上广就诊,但我们知道,重症、危重症患者是很难到北上广的。」

果断离开干了十几年的重症监护室,「白手起家」做介入……我们遇到过一个又一个关卡

「在当时国内一例都没做,全球一共也才做了50多例……」郭主任提起他们走过的一道道关卡,如数家珍。「别看我现在以『呼吸介入』为主要专业,实际上最早的时候我不是做呼吸介入的,最早我做结核病诊治,后来带团队又到重症监护室工作了十几年。但当时面对各种现实情况,必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科室遇到的棘手情况并非只有这个女孩一例,还有很多因结核病、肿瘤把支气管堵得比较厉害的情况,而这些我们都解决不了。北上广能解决一部分患者,但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整个区域解决这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都比较欠缺。」

「到2008年左右,随着介入微创技术的发展,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搭建这个平台,所以我就从重症监护室出来了,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做介入。无论从平台人员、团队技术、质量控制,整套都要达到标准要求。而做介入的这些年里,我也能时时想起最初遇到的这个患者,可以说就是这个患者的出现,当时的那些情景以及心情,不断驱使、推动着我走到了今天。如今,我们建立起很多技术平台,硬件、人员团队、能力、质控标准,以及帮扶共建合作培训,各方面都构建得越来越完善。」

「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遇到过一个又一个关卡。举一个例子:当时有个60多岁的男性患者,每天咯血500毫升,用传统的止血方法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做支气管动脉的栓塞,但是打了传统的栓塞剂以后依然止不住,怎么办呢?按常规的思路像这样的患者只能告诉他没办法解决,但这意味着患者随时可能因为大咯血而窒息、休克导致死亡,所以必须想办法。我们立即与其他科室沟通,神经外科做脑血管栓塞比较多,可能会有没用到的方法。果然,沟通完以后,他们介绍了一种液体栓塞剂,在当时国内一例都没做,全球一共也才做了50多例,国外有一家医院做得较多,报道了30多例。听完介绍后我们决定用这个方法给患者治疗,但又面临很多挑战,风险是必然的,因为液体栓塞剂如果打得稍微快一点,它就可能反流到主动脉,导致其他脏器栓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我们今天所做的很多介入手术都会面临不同挑战,都有风险。但假如不去承担风险,就解决不了患者的问题。所以我们前行的动力,包括承担风险的动力,都是基于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的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共同前行。

以前到不了的病灶部位现在都能到,以前看不到的肺部病灶现在基本都能看到,从取样到获得诊断结果可以只需要几分钟……

「作为科主任,当我回顾过去这二十多年,我的内心是非常感慨的,因为我看到呼吸介入技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科室层面讲都如此。」谈到当下,郭主任倍感欣慰:「2000年左右,我们只能做最基本的血管介入,整个介入体系非常薄弱。以血管介入技术为例,即便当时在全国呼吸科领域我们科室最早开展,但也只能够做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者栓塞治疗咯血,肺动静脉、上腔静脉的介入均无法实现;今天,肺血管介入技术已全面和飞速开展,包括肺动脉高压的球囊扩张、肺血栓的局部介入治疗、上腔静脉支架植入术等等均可实现,无论从血管介入材料的创新应用、到达血管的深度、肺血管介入的效率、效果及精准度、彻底性,实力均在不断提升,实现了肺部血管介入治疗的『全覆盖』」。

「以气道疾病诊断能力为例,20年前我们只能做常规支气管镜诊断,能取到一点小样本送给病理科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以前到不了的病灶部位我们基本都能到、以前看不到的肺部病灶我们基本都能看到,气道介入技术发展到不仅能取大样本,还能实现现场快速精准化诊断,从取样到获得诊断结果,可以只需要几分钟。

「呼吸介入的快速发展还体现在手术例数的变化:2014年,我科大概一年能做600例左右介入手术;现在,我科一年大约能做超过4000例介入手术,且复杂和疑难程度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以前,我们的大气道疾病患者大部分需要到北上广做介入治疗;但现在,绝大部分患者在重庆本地就可得到治疗,并且还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疑难危重病例患者慕名到我科治疗,患者出现了『逆向流动』。以往,无论立足于我国还是我科,我们主要都是在模仿和追赶;现在,我们自身就能够达到与国外呼吸介入水平基本同步发展甚至是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发展的水平,这些让我看到了『呼吸介入』的光明前景。」

专家介绍

郭述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主任;重庆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重庆市医院协会呼吸内科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工作委员会呼吸病血管介入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组副组长。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责编:Jerr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咯血的急诊处理
绝对干货!大咯血的诊断及治疗
咯血诊治的若干临床问题
抢救大咯血,只需记住这 6 个步骤!
口吐鲜血怎么办?咯血的评估与处理 | 一页手册 · 协和八
急诊大咯血的评估与处理【值班必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