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画读史:草堂沧桑——油画《杜甫草堂》
    来到成都观光,先拜“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是成都的城标。在被称为“成都三大景”的古代遗址中,杜甫草堂的名声、地位和影响自然远高于其他两景望江楼和武侯祠。
    位于成都城内万里桥西、浣花溪(百花潭)畔的杜甫草堂,是历代诗人朝拜、缅怀诗圣之处,也是他们用诗文祭奠、纪念先师之地。唐代成都诗人雍陶曾在此咏下《经杜甫旧宅》一诗,诗云: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栏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杜甫草堂园幽景秀,梅香林静,是成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草堂的主厅、恢宏古朴的诗史堂正中,是一尊杜甫拈着须凝视前方的古铜色立像。堂内一幅无名氏的对联,常常激起前来景仰的游人们共鸣: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未阅成都史,先读杜甫诗,杜甫的诗是成都的瑰宝。在杜甫这位客居成都三年六个月的伟大诗人诗作中,有不少题材是取自古代成都的史。他的一首《杜鹃》诗,追溯到了古都之源,三千年前古蜀国国君杜宇和鳖灵引导蜀人从洪荒走向文明的时代: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西周末年,杜宇自立为蜀王,也就是望帝,建都于汶山(岷山)脚下的郫(今成都郫县)。望帝教民务农和狩猎,使蜀国得以强盛,疆土也大大扩展,他因此受到百姓拥戴。由于岷江洪水泛滥成灾,望帝令鳖灵主持治水。鳖灵凿山疏流,终使成都平原消除水患,为蜀人立下大功。望帝遂将王位禅让鳖灵,鳖灵称丛帝,号开明氏。退位后的望帝,念念不忘教民务农,与妻子双双化作子规鸟,蜀人称杜鹃,每到阳春二月便带领繁衍的后代,成群飞抵蜀地上空,“布谷,布谷”不停地啼叫,催促人们赶快播种,同时口中也滴血不止。
    秦灭古蜀国之后,巴蜀之地并入了统一中国的版图。但是由于山高水阔,交通不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一座藏匿于千峰屏蔽、坐落于万山环抱中的成都,远离了中原地区的中央政权。
    翻开成都这部古书,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就一下子跳入眼帘。李白在这首乐府古题诗中,由古及今,自秦入蜀,三叹逶迤、峥嵘、峻险、崎岖的古蜀道之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正是蜀道之难,历代王朝对成都鞭长莫及,从而使这里经常出现历史的空白。于是不是蜀地的枭雄趁火打劫,占山为王,就是外来的豪杰乘虚而入,夺权称帝。这些枭雄豪杰,先后在巴蜀之地建立了“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等五个封建割据的小朝廷,奠定了成都的五朝国都历史地位。
    五朝帝都中的亮点是蜀汉,蜀汉丞相诸葛亮又是站在亮点中心的历史人物。在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册中,作为一个割据一方的小国之相,本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诸葛亮却不然,他的名气如同响彻中国史空并且一直传播至今的春雷。诸葛亮自隆中决策、出山辅佐刘备之后,提出联孙抗曹的主张,并出色地导演了火烧赤壁的历史剧,使刘备得以乘机占领荆州,旋又夺取益州(四川)和汉中。
    在蜀都成都,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编导和主演了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等一系列历史大戏。其中布八阵图、上《出师表》、演空城计、造木牛流马的一段段传奇故事,构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精彩篇章。当他以殉职和薄葬的方式,简单潦草地走完了自己人生之路的时候,当他死后,他的独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以死报国、壮烈捐躯的时候,诸葛亮才算郑重其事地将一个完美的人生交给了历史。
    杜甫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的赞语,对诸葛亮作了高度评价。还是这位大诗人,多次在成都武侯祠和汉昭烈庙之间徘徊瞻眺,吟下一曲千古名诗《蜀相》。感念武侯,高山仰止,一片诗心,欲寄谁人?杜甫的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也寄寓了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忧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几乎没有人将成都这座历史古都与帝王之气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成都这座城市,也的确难以感受到多少像西安、南京、北京乃至汴、洛那样的王气,也许在街名地名中还依稀可以感到昔日皇城的存在。就帝都无王气这一点而言,西部的成都与东部的杭州颇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又不尽相同,杭州以人面桃花的秀丽著称于世,成都则以文人骚客的儒雅相袭成风。

    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温和气候和肥沃土壤的慷慨赐予,更受惠于两位历史功臣对成都的开发之恩。公元前250年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蜀民开凿都江堰,在广袤的成都平原孕育了富饶的“天府之国”,从而为整个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西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筑石室,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学,为蜀地培养出大批精英,并促进了饶有地方特色的蜀文化的形成。文翁兴学之后,成都走上了一条文化发展的坦途,涌现出一批誉满全国的文人、学者和专家。在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和枚乘四大文学家中,除枚乘外,其余三人均为蜀人,而司马相如和扬雄又都是成都人。
    司马相如是文翁兴学的最早受益者,他是当时派往京师长安学习经史的第一批蜀中子弟。在景帝时他不受重视,闲居梁国期间写了《子虚赋》。不久此赋为汉武帝所得,读后不禁拍案叫绝,以为是古人所作,叹息道:“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在一旁的司马相如同乡杨得意,即将他推荐给武帝。司马相如受武帝召见后,写出了名篇《上林赋》,后来还为失宠的陈皇后写了一篇委婉曲折的《长门赋》。他的散文《谕巴蜀檄》、《难蜀父老》,具有明显的西汉特色。
    官职低微、一生比较贫苦的扬雄,是继司马相如后汉代最著名的辞赋家,留下了《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名赋。后来他意识到辞赋不能达到“讽谏”效果,只不过是“壮夫不为”的“雕虫篆刻”,就毅然转而学习“经世之学”,研究诸子百家学说,探讨宇宙和人生的理论。扬雄奋发学习,博览群书,成了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巾帼不让须眉,古代蜀中的“四大才女”,是蜀文化悠久长河中的光辉亮点。蜀中才女以奇丽的才情之花,与历代成都名士一起,编织了姹紫嫣红的成都历史,演绎了引人入胜的锦城佳话。
    唐代的诗空星光灿烂,诗坛明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然而却鲜见女诗人独擅胜场,要说有,大概也就是薛涛一人了。唐代女才人薛涛,祖籍长安,但生于成都,长在成都,是真正的成都人,早岁居住于万里桥边。薛涛以诗书自娱,在诗歌方面的才华惊动当时的所有才子,她的一首清新、蕴藉、曲折的《送友人》诗,历来为人传诵: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成都人以薛涛为光荣,位于成都城东濯锦江畔以薛涛井、薛涛墓等遗址而闻名的望江楼,早年就有薛涛的吟诗楼,以后又加建了更为雄丽的崇丽阁与濯锦楼,成为蜀中文人追念薛涛和聚会、赏景、题咏的极佳园林。
    除薛涛井外,成都还有一口薛涛井的姐妹井,就是邛崃文君井,文君是蜀中早于薛涛的另一名媛卓文君。二千多年前,以《白头吟》等优秀诗篇传世的西汉临邛(邛崃古称)首富之女卓文君,在守寡期间,其父设宴招待县令及客居临邛的落泊才子司马相如。酒酣之际,相如操琴奏《凤求凰》曲,文君闻曲心动,夤夜私奔相如,同去成都结为伉俪。由于生活无着,文君果断决定与相如重返临邛,在大街上由她当垆卖酒,相如涤器,传为千古佳话。文君井相传就是他们夫妇汲水煮酒涤器的遗址,现已辟为公园,园内还有一处汉代风格的琴台。
    古代蜀中的“四大才女”中,除卓文君、薛涛外,还有花蕊夫人和黄娥。花蕊夫人是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后蜀灭国后沦为北宋俘虏,成了亡国王朝的牺牲品。但当花蕊夫人被押解到汴京时,赵匡胤当面问之何以被俘,她立即口占一绝对曰:“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里知?二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明代大文豪杨慎之妻黄娥,以恪守孔孟妇道著称,在文学上却见识不凡,造诣极深,成为古代蜀中才女的典范。
    崇文不尚勇、重诗不慕官的成都人,将自己城市的历史长廊,布置成了文人的天地,氤氲文气回旋荡漾于蜀中山水。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代,历代名士竟不远千里地跋山涉水,前来成都游历或定居,大概都是瞄准和跟随这一片文气而来。唐代诗人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韦庄以及画家吴道子,宋代诗人、词家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和史学家李焘,明代作家杨慎等,都曾在成都游历或定居,并且留下了许多留芳百世的华美诗文。历史上著名的两表——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也都写于蜀中。
    唐宋期间,天府之国先后迎来了四位文坛大家:李白、杜甫、苏轼和陆游。其中李白和苏轼本来就出生于川西蜀地,不过他们是少小离家,老大未归;而杜甫和陆游却是一个由北而下,一个自东而来,他们来成都时都已差不多年届半百,而且又都客居于此好几个年头。四位文坛巨匠驻足锦城,游览蜀中,他们一放歌喉,悠悠扬扬地在巴山蜀水间掀起了千载诗风;他们一挥衣袖,洋洋洒洒地在绕城如带的府南河两岸抖落了满地词花。
    四大诗人中,杜甫在成都留下了最深的足迹,他居住的草堂,也成了成都和中国的瑰宝。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年底,杜甫因避战乱,携家抵达成都投靠故人严武。第二年春,他在友人帮助下于西郊建了几间茅屋,自称“草堂”。当一家安顿停当以后,杜甫以惯有的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在穷愁之中写下了《狂夫》一诗,描述了草堂居所附近的幽美景致: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渠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不料到了八月,秋风破屋,大雨滂沱,杜甫焦急万分,倚仗叹息。他在怨愤之中,长夜不寐,由己及人,想到的是“天下寒士”的生活状况,并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中他大声疾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62年,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两年后复返成都时,他见草堂完好无损,在欣喜之余,随意吟下《绝句四首》,其中之三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仅在草堂居住三年半,但在这里写下的诗歌达240余首之多,达到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其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现代文学家冯至在《杜甫传》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都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是杜甫客蜀时,在一个春日登楼远眺、游目骋怀时,写下的《登楼》诗中之句。在他的眼前,锦江流水正挟带着无限春色,从天之涯地之角奔腾而来;在他的脑海,玉垒山上的浮云顿时化作了瞬息万变的古今风云。
    蜀地锦城,鸾翔凤集。成都,这是一个巾帼与须眉同展文采的名城,一个草堂与蜀锦共放异彩的胜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花夫人入蜀记之成都
再度流亡__冯至《杜甫传》
幕府诗人的蜀漂往事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成都三人行/溪汪
『两河流域』寻古访胜
顾复初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