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识大使哥伦布

1978年12月16日晚上,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播出了一则“重要新闻”:“……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现在宣读公报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人们最关心的中国首任驻美大使,这张最耀眼的外交名片,荣幸地佩戴在柴泽民胸前。

乍听新闻,人们都以为听错了名字,“柴泽民”的名字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重要的大使角色不会让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去高就吧,也许是“柴成文”,他因曾陪同周恩来总理参加板门店谈判而早已名噪一时。第二天见报后才确信是——柴泽民!其实孤陋寡闻的我们并不知道,柴泽民原来是一位资深外交家,之前就曾任过我驻匈牙利、几内亚埃及大使以及泰国大使。

在柴泽民到任大使职位的第二年1980年3月,我走进了位于美国哥伦布城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半年后当湖北省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哥伦布举办时,这位前来主持开幕式的驻美大使,忙里抽闲特地来校接见了全体中国留学生初识大使哥伦布,使我认识了柴泽民,而他并未记得我。但此后我却听说了有关他的一些传闻,其中有一则说他胆大包天地婉拒一位显贵高官要将其女儿安排到大使馆任职的要求,对此真相至今犹属绝密档案,不过令我对柴泽民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

真正与柴泽民在北京联系接触,是在我创办《科技导报》时。鉴于这本杂志是美国舶来品,在考虑导报社领导名单时,作为总干事的向刘达社长提名的第一副社长就是柴泽民。当时柴泽民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时间比较充裕,我代表刘达向他发出邀请,他痛快地答应了,从而开始了与他长达二十年的师友之谊。凭借“中国首任驻美大使”的这一历史性称号,加之离任回国不久,余温犹在,因此在接待会见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在内的《导报》美方编委,自然是柴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科技导报社的副社长,柴泽民在接待美籍华人学者,团结不同意见的人,说服和鼓励他们共同支持《导报》,起了人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

柴泽民与我的合作共“事”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任职伊始,他是我最先聘任的顾问,并经他介绍又聘来了另一资深外交家、我驻德、英、日等国大师宋之光,一家外向型的文化企业自然需要这些大使金字招牌。自被聘任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顾问,柴泽民几乎参加了公司所有重要的涉外活动,大大提高了我们公司的对外知名度。他几乎从不推辞作为公司的代表,不仅会见应我们邀请来访的美国朋友,也与对其慕名而要求的亚洲客人见面。

1989年11月下旬的一天,四位不速之客来到“国际文化”,指名道姓要找“Mr.Xie”(谢先生)。在与来客见面和相互介绍之后,不禁令我肃然起敬,原来他们是美国佩斯国际集团有限公司(PACE)访华团,而领队的公司董事长Edwin.T.Cornelius(我戏称为“老科”)竟是我素来仰慕的语言大师、《英语九百句》作者,这本书被我们代学习英语的人奉为宝典。他们这次来访的目的是希望寻找一家单位合作,在中国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开展英语教学和建立英语培训中心。当从不同渠道了解到我的情况之后,他们就径直跨进了“国际文化”大门。我与老科的洽谈以及项目审批直到《英语三百句》的合作出版发行成功,经过了三年的漫长时间。而帮助推动这一“民办”英语教材首次闯进“全国统一教材”领域的贵人中,除了原外交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华外,柴泽民更是始终将此中美合作合资项目追踪到底的顾问。

1991年春,全球出版业老大默多克派了一个高级代表团来到北京。团长是美国新闻事业有限公司负责国际发展的总裁辛格文,在其率领访华的十一名团员中,有一位特别团员,那就是默多克的儿子,足见代表团规格之高,阵容之豪华。这一高层代表团负有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中国大陆打开影视和新闻出版渠道,将新闻集团的业务延伸和扩展到中国,邀请他们前来的东道主是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王枫。当获悉辛格文想在北京找一家出版社进行业务合作或合资,王枫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吧!”在与辛格文友好洽谈的当晚我在首都大酒店安排两大桌宴席招待来宾,由公司的三位名誉领导——顾问柴泽民,董事长、人民日报社老社长秦川,执行董事长、中宣部原出版局局长许力以和我共同主持。三位来头不小的领导出面,特别柴大使的光临,着实让新闻集团客人们感到震惊,据说他们在饭后曾议论道:这家出版社的背景非同一般,潜力不可小觑!

柴泽民出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后,就点名要我兼任该会的(代)秘书长,曾参与研究会创办工作的中组部离休干部康庄却是副秘书长,他看中的是我在创办《导报》时显露的白手创业“本事”。1994年3月由彭真、薄一波、刘澜涛等老领导倡导成立的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柴泽民被推为第二任会长。虽然这是一个来历不凡、涵盖范围很广和业务涉及文化经济两大领域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但经济来源匮乏和业务项目不足成了它的致命软肋。已耄耋之年的柴泽民,凭借自己的影响筹谋钱财,招揽项目,孤军奋斗、惨淡经营十余年,而我这个不坐班的(代)秘书长守着自己的一摊子事,自顾不暇,没为他帮上什么大忙,有负于他的厚望,想起来很是惭愧。

凭着好身体、好心情、好活动的“三好”优势,柴泽民经常应邀到各地参加各类活动。我曾陪他去过珠海、郑州、天津等地,所到之处他总不忘兴致勃勃地游览观光,腿脚灵活,步履矫健,俨然盛年模样。一次他在甘肃玉门驱车赴敦煌途中不幸遭车祸,小轿车与被飞驰而来的大卡车追尾相撞,强大的撞击力将坐在后座的他如飞人般地冲出前窗玻璃,重重地摔在地面上,当他从昏迷中苏醒时,已经躺在医院进行抢救了。在听说柴泽民伤势好转并转院到北后,我提了两袋水果前去看望,一眼看到他依旧红光满面,笑容可掬,令我十分敬佩和赞叹。我对他祝福道:“柴大使,您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他笑呵呵地说:“马克思不收留我,把我退回来了!我现在已经一切如常,谢谢你来看我。我隔壁病房住着雷洁琼,她不小心摔伤了,你把这两袋水果带去看看她。”

对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一向关心的雷大姐(雷洁琼副委员长),是一位公司不挂名的顾问,她曾应我邀请参加过我们公司的活动,我也到她家拜访过并向她赠书。据我所知,雷洁琼是拒要国务院事务管理局派送秘书的三位国家领导人之一,其余两人是王昆仑和程思远。听说她受伤住在隔壁病房,我自然要去看望,遂遵嘱走进雷洁琼房间。雷洁琼见我进去,不顾我的劝阻从病床上坐了起来,亲切地和我谈了一二十分钟的话,怕她太累我不敢多加停留就告辞了。谦谦有礼的雷洁琼在伤愈之后还特地给我转来一封亲笔感谢函。

2010年6月7日,杰出的外交家、一位中美关系史上承上启下的“枢纽人物”柴泽民北京逝世,我得悉消息已经晚了。想起他生前曾多次要我为他写一本传记,但因他积累的资料实在太少,而驻美大使的那段精彩岁月又不能公开,使我只能礼貌地对他许愿。怀着十分感伤愧疚的心情,我凭窗怅望西山落日,默默地祝福这位驻美首任大使一路走好:

初识大使哥城夏,再晤京城又暑天。*

为创《导报》同奔波,再游“黄河”共艰难。**

弱冠驰骋太行岭,花甲登临国会山。

踏遍青山不知倦,又乘黄鹤终成仙。

*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

**《科技导报》、“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谢善骁《悼柴泽民大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鲁豫有约经典视频】
雷洁琼
外交家沙祖康“智斗”英国大使,机智回答让对方无言以对,太赞了
历任驻美大使
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启幕
花甲之年赴任美国——柴泽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