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灯火阑珊处”的研究

即将走到米寿之年的原北京科大教授、博导余宗森,继前些年的一本科学著作《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出版后,在2000年不寻常的宅家日子中,又推出了一本科学新著《生物为什么是活的——论生物编码信息》。

余宗森与我既是师生之交,又有校友之谊。在我求读浙大金相热处理专业时,有一门课程就采用他编写的教材,岂非是师乎?而当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时,我们又有缘同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冶金工程系做访问学者,是为校友哉!何况我们还曾合译出版过一本《钢的物理冶金学》。但我在海归后不久就离开“科”海,成为三月桃花一时红;而他却矢志不渝地攀登“科”峰,堪称四季常青不老松。

长期从事金属学科研究和教学事业的余宗森,在退休之后改旗易帜,追随杰出的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的研究,续写了自己思考的新成果。写作本来就是一件极其枯燥寂寥的事,而昼夜端坐在电脑前,从一连串的数学推导中,获取一个具有独到之见的结论,不啻于一种难以想象的“独孤求醉”的生活。

对余宗森的新作《生物为什么是活的——论生物编码信息》,我还未曾仔细阅读,更不敢随意妄评——即使是曾在科技界混迹过二十余年的我,读起来也颇感费力。既然如此,我想莫如搬出我前几年所写秘藏于电脑中的一篇《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之评,聊以表达对这位青灯黄卷、独享寂寞的老学者敬佩之情。

在当下应运而生的文史研究热中,不少大师在侃侃而谈中华国学,更多名家在苦苦探求宫闱秘史。就在这一玉壶光转”、群星璀璨、“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世之年,有一位耄耋之年的学者,独自躲在“灯火阑珊处”,悄悄地着另一块“国学”。他的题目并不哗众取宠,他的内容也引不起趋之若鹜的效应,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在做着一篇大文章。当我翻阅余宗森新著《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时,不由得为他勤于推本溯源的精神拍手,更为他敢于冲破传统见解的勇气叫好。 

多年来学术界经常争论一个“李约瑟,这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发展史》中提出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这一问题称之为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出现更引出了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即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

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而且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然而由于中国缺乏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中国人讲究实用和经验,更因为中国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加上缺乏科学技术发展的竞争环境,因此在中国的土壤上成长的只有中国官僚式的文明,却没有转型到新的文明模式而走向全面现代化他的看法实际上并不为许多中国学者所接受甚至作为中国传统科学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中医,也一直有人在主张废除。

作者认为,如果中国古代没有科学,那么四大发明和大量有关天文、数学、地理、地学、化学、医药、农学的著述又是什么?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根源其实是人们都以源于希腊的西方科学作为普适的准绳,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相关学问乃至中医与科学无缘的悖论。实际上现在通行于全球并被认为唯一的科学——西方科学还有一种与西方科学平行发展的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科学走的是与西方不同的路,是基本思路不同于西方科学的另一种科学。

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国学应该包括人文国学和自然国学两部分,后者涉及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体系中国传统科学在历史上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发展到近代,由于它本身的弱点而被西方科学所压倒,目前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但这并不等于它完全可以为西方科学所取代。

拯救和振兴中国传统科学的关键首先是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对它批判、继承并在它的基本思路引导下加以发展。作者提出,实际上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按照中国传统科学思路发展的理论或学说,包括辩证逻辑、哲理数学、机械化数学、不确定信息数学、中医药学、中国式的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物候学、预测学等,它们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中国传统科学体系。书中对这些理论和学说作了简短的评介。

本书以较大篇幅对西方科学进行批判,指出它的弱点和局限性,并彰显中国传统科学的长处另一方面作者对中国传统科学也了批判,在指出它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批判,振兴中国传统科学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途径。作者认为,中国需要有一次“文艺复兴”,而拯救和振兴中国传统科学可以在复兴运动中起先驱作用。 

研究“李约瑟”的基础上,余宗森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中国科学问题”,诚然令人赞叹。不过本书是一位中国学者与一位西方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的对话,重在从学术的角度加以阐述,却缺少对一个不可或缺的深层问题的论述,即中国的封建制度对现代科学的扼杀,而存在于科研教育体制中的种种弊病助纣为虐,也成了科学发展的绊脚石。不解决制度和体制的前提,赤膊上阵面对洋枪洋炮的惨状还会重现,缺芯少魂的忧虑也将继续延续,“李约瑟依然无法撼动。

无论如何,《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一书,再次提出了一个关系到中国科学来龙去脉、今生来世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正期待着中国和世界的学者们去关注,去讨论,去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许这不是一、两代人所能承担得起的重任,但正如鲁迅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楼宇烈清华演讲实录 | 自然国学的回归将创造更灿烂的科技文化
一个学者的关键词:科学、人文、李约瑟
《易经》阻碍中国的科学诞生? -
顾青评《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以客观自信的态度对待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
杨振宁推荐 |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终其一生的探索与发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