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筑师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窘境”!

01

楔子

在上一篇文章中,良子写到了注册建筑师“终身负责制”。大多数的城市更新都属于“微更新”:渐进式,小范围的。对于有一定经验的建筑师来说,项目小,技术难度不大,倒是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我天真的以为:城市更新项目是适合建筑师终身负责的。

经过2年多的实践,我已经改变了看法。从一开始认为的“我可以”变成了现在的“苦不堪言”。今天就来倒倒苦水,希望对城市更新中各方利益主体都能有些“触动”!


02

冰山一角

城市更新是针对“既有建筑”的设计,如何掌握全面的数据,目前我们建筑师办法不多。不管是现场测绘也好,还是“点云”技术,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复原场景和建筑。即使用无人机,也有被遮挡的时候,何况还有很多的禁飞区。所以光用肉身,有时甚至感觉“MISSION IMPOSSIBLE”。

即使有建筑测绘结构检测前期介入,也无法保证既有物“拆除”之后,情况就一定清楚。用冰山一角来形容是再形象不过的了。

无法准确掌握基础资料,业主也无法提出具体的设计任务,这是前期设计最头痛的事情。但绝不是最头痛的。

03

流程“错乱”

和“新建项目”来比,旧改的流程别提多别扭了 。

1.边设计,边测绘\结构检测

众所周知,基础资料是设计的依据,但旧改项目房子已经在那里了。

业主一般是先看效果图,满意了才让动工。而在没满意之前,往往让设计单位做“无米之炊”。我们的建筑师们也不是吃素的,用照片就能“精准”还原现场,把设计做的“花好稻好”!

为什么不问业主要基础资料!原因很简单,连设计合同都没签给你,甲方怎么可能找建筑测绘和结构检测介入呢!

一旦方案确定了,就等开工了。这时测绘和检测基本和施工图设计是平行的,甚至还是滞后的。因为对业主来说,时间是最值钱的,根本等不了。那早干嘛去了 !

2.边施工,边改图

由于前期的资料缺失,数据不准确,难免形成图纸与现场对不上的情况。这时就出现了,现场在窝工,而图纸还在加工中。除了要确认效果,还要赶施工图,这都需要时间。而业主会催,施工单位也会催,因为时间就是“金钱”!

3.边返工,边限额设计

这点最可笑,一边是返工造成了工程造价的上升,一边却在强化“限额设计”。因为很多都是政府项目,投资造价是定死的,不能超一分钱。假想你是一个聪明的“包工头”,你想想会怎么做?

听说竣工验收时,审计还异常严格。我暗想你连图纸都是错误的,拿什么去精确审计?

还不是想怎么审就怎么审!

04

到底听“

在政府投资的更新项目中,我一直觉得是在玩“斗兽棋”象>狮>虎>豹>狼>狗>猫>鼠)。象吃狮子,狮子吃老虎。。。猫吃老鼠,最后老鼠吃大象。

业主对于建筑师来说是甲方,新建项目只要服务好甲方即可。而改造项目有众多的利益主体,业主并不能“通吃”。比如涉及到居民的违章,就矛盾很多,城管能不能拆,居民博弈的权重很大。再比如涉及电力问题,主管部门是否作为,也是值得商榷的。

建筑师无法像在一张白纸上那样随心所欲,必须深入到城市的毛细血管里,与不同的利益主体沟通,最终还不一定能沟通下来,毕竟都是“零和游戏”

即使沟通下来了,最后呈现的效果与初衷又有差别,各方能否满意又是个未知数!

所以我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我到底在为谁服务?我该听命于谁?


05

瑕不掩瑜

辛辛苦苦把项目做完了,本是个收获的季节,可建筑师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参与的利益主体众多,在一个零和游戏里,让各方满意哪有那么容易。举个简单的例子:常德路的“灵堂风”店招,我相信也是主管部门同意才能实施的。可为什么出来之后,各方的“炮轰”这么猛烈。不就是因为拍板之人的审美与普罗大众的审美有差距嘛。而设计师在里面到底有多少话语权,能坚持多少,是不是被误伤,犹未可知。

通过上面一个案例,我想要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新问题:城市更新项目后评估”!

如何科学的,可量化的去评价一个项目,也许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有一本书叫《抢街》,介绍的是纽约市如何改造城市街道的。里面就讲到了,总有些人对于改造不满意,觉得动到了自己的“奶酪”。只有通过数据评价才能堵住他们的嘴。

这里我提出几个维度的评价标准,供大家参考,后面我将详细撰文来阐述。

第一是满意度调查,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基本面貌。是否起了作用,一定会在满意度里体现。

第二是经济效益评价,改造前后必然会带来指标上的变化。比如业态的升级,客流的增加等。

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对于一个项目的评价会相对客观。另外还有一些舆论的评价,作为辅助的工具,更全面客观的反映全貌。

就像前面的“玛丽莲 梦露”,不能因为一只苍蝇而否定她是一个美女!更不要因为某个人不满意,而全盘否定,整个项目中所有人的努力。

06

白菜VS白粉

城市更新项目的复杂程度,只有干过才知道。如何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如何解决项目中的“突发”事件,都是需要建筑师的应变能力的。而具有这些应变能力的建筑师,综合素质就不会太低,就比如我。

挣着“白菜钱,却要操白粉心”,我相信谁都不乐意。怪不得万科的郁亮会承认“城市更新”项目算不过来账,他们在深圳的“万村计划”最近也不再大书特书了。

目前有的一些方式比如“设计施工一体化”来贴补设计的人力成本,或者片区深耕思维,摊低设计管理成本都只是权宜之计。

我认为只有通过为存量物业赋能,产生新的,更大的价值。并让参与的各方都能长期享受红利,才是“城市更新”之路永续的唯一办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货】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基本操作流程 (以含城中村用地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拆赔协议需要关注的五大核心问题
城市更新项目拆迁实务
城市更新拆迁谈判工作实操分析
收藏了!深圳旧改100个常见问题解答,旧改路上不犯错!
你家旧改项目值多少钱?深圳大咖提供了估值模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