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徽州165】杞梓里:五行不缺之地,徽杭官道重镇,茂荫故里

【行走徽州165】杞梓里:五行不缺之地,徽杭官道重镇,茂荫故里

司马狂/

杞梓里,我很熟,因为每每从杭徽高速经过的时候,总能看到杞梓里学校偌大的字牌。杞梓里,我很陌生,近些年虽然往旱南走了很多趟,却始终未曾在杞梓里停留下来,好好走上一遭。杞梓里是个“五行不缺”的风水宝地:东有横山岩,又名铜山,地理形势为“木”;村南对河有火焰山,地理形势为“火”;西有马鞍山,地理形势为“金”;村北塘后山为来龙山,东西走向,至村尾回环抱村,谓回龙,地理形势为“水”;村中有大土墩,名茬顶,地理形势为“土”。可惜的是,我这般庸俗之辈,对于堪舆之术,也就只能是查阅这点文字,赞叹一句,好地方而已。

既然到得杞梓里,第一站自然是去学校瞧瞧,毕竟高速上看到它的时候,心里就羡慕不已。杞梓里的学校是九年一贯制的,早在2016年学校就创新为公办寄宿制学校,采用和歙州学校一样的月假模式。入得校园,发现小学部名为“云华占美春蕾小学”。春蕾小学我能理解,云华占美何意?询问过后得知,这是1998年歙县实施的“春蕾计划”,2005年时候港商陈占美、陈李云华夫妇捐资35万元新建了校舍,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隔壁的初中部教学楼,则是在香港大学林智生牵头下,香港科技大学IEMBA校友捐款30万,加上中央拨款50万修建而成,所以得名“香港科技大学IEMBA校友纪念中学”。

杞梓里学校和杞梓里村,隔着一条昌源河。从学校去村子,只需越桥而过。枯水期的昌源河,如同被驯化了的家畜,温顺听话,水面波澜不惊,水不深,人伫立桥上,亦能瞧见河底。靠村子这边的河岸,有村民新建的房舍,房子一层多是毗邻徽杭公路的,可做门脸。一层以下,有水泥浇筑的支撑柱,那既给房屋争取了空间,又能防患雨季的山洪。由浙江入徽州,昱岭关过来,路多在山间盘旋,直至杞梓里才算是平坦起来,郁达夫在《出昱岭关记》说过“依旧是水色山光,劈面的迎来”。只是不晓得,郁达夫当年看到的水色,可有我今日所见的清澈呢?

过桥往回走,到岔路上,往杞梓里乡政府去停车,于是由此迈入杞梓里的古街。这里有宅子的门楣上,绘着一方八卦镜,两边各有雄狮护卫,左右分别写着“永镇”“八方”,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徽派老宅,却也有些个味道。隔壁有很大的一片空地,空荡荡的水泥坦上,有“移动PCR方舱实验室”。或许前面三年,这个实验室从未使用过吧,但它的存在,总是给人们平添了一些安全感。那三年,恍若隔世,人们早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也只有这个实验室的存在,还能让大家回忆起那段有些魔幻的时光。

往前走几步,一座路亭赫然出现,现今因为乡人营建房舍的缘故,这亭子无法全部展现出来。亭子前一点,种着三株槐树。见三槐树,便能知晓杞梓里当为王姓聚居之地。所谓三槐王,源自北宋相国王旦之父王祐曾在家中种有三株槐树,后其子孙繁衍成王氏重要支派,人谓之“三槐王氏”。严格来说,杞梓里的王姓并非三槐王,只是三槐之典,太过出名了,王姓多会用此典故。路亭两边的门额,一边写“杞梓里”,落款为“里人王国相”。一边书“植三亭”,可惜的是款识部分风化掉了,想来也应该是王国相。国相公生于明代,中进士在清顺治朝,可惜史料中关于他的具体记载几乎没有,倒是他那首《黄山对雪》留存了下来。亭内有本村王勇所画麒麟图,循例原本亭内有神龛,供奉关羽,配祭周仓,可惜如今内里空空,唯有美人靠依旧。

过植三亭,路面上的石板路明显是旧时铺就的,虽然没有现代机械制作的石板那么平整,却是真正的岁月印迹刻在上面。巷子以今日眼光去看,有些逼仄,可在当年却是徽杭古官道的必经之处。两旁有几栋零星老宅,看模样年份却不是很久远。其实,这是因为咸同兵燹时期,杞梓里曾被洪杨乱兵洗劫一空,所以很多历史久远的老宅早就毁于一旦。可这里恰恰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很快又恢复了生机,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些后期修建的房舍。过了这段逼仄小巷,有王氏“明义堂”,两旁旗杆石、门楣上的砖雕都能看出它的精致来,可惜的是铁将军锁了门,无法入内。

既然到了杞梓里,必然会主打王茂荫的牌。这不,由旧时学校改建而成的“王茂荫纪念馆”就成为很多人来杞梓里必打卡的地方。纪念馆前面大片的空地,最初并非是坦,而是世泽堂。这座祠堂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建为杞梓里的大会堂,十余年前,又拆了大会堂改成如今的广场。当年在世泽祠后面,是王明礼1941年创办的私立植三小学。为了学校能长久经营下去,王明礼在下村口造水碓,以其收入贴补教学经费,后改制保国民小学,1950年过渡为杞梓里小学。纪念馆另一端能直接到达杭徽公路,挨着马路,人们修缮了台阶,拓了王国相的字,做成了匾额,方便人们直接由此进入王茂荫纪念馆。

杞梓里的这条老街长度约摸有两里,主干道上的老宅,基本没有超过两百年的,旧屋新房相辅相成构成了杞梓里的当今风貌。唯一在一个小上坡后,我见到了好几栋徽派建筑集中在一起,这些房子都悬着住建局的历史建筑木牌。两房之间有小巷,小巷口门额曰“永安里”。看模样,似乎两宅祖上或为兄弟,房屋之间能相互通联。我问我的好友王富贵(王建立儿王强),此间房屋祖上究竟是何营生,生于1998年的他告诉我,打他记事起,这些宅子便落了锁。尘封在宅子里的故事,想要打听出来,还是需要费些周折的。

古人云,十里不同俗,这句话在徽州特别明显。从老街主干道往巷陌里走,本想去寻寻是否有特色老宅,不曾想却是一头扎进了杞梓里村民的田地里。远远看见农作物隐逸间一座低矮的庙宇,走到跟前,见它虽然低矮,却也有屋顶,顶上盖瓦,瓦上长满了瓦松。再仔细一看,这哪里是庙?底下一屋分两室,瓦片屋檐下居然是墓碑,这明明就是杞梓里王氏的先人之墓。因为某些特殊缘故,暂时不能入土,将棺椁至于地上,其上覆盖以简易瓦片,这种厝屋我见过,可那毕竟还是过几年要挖坑入土的,棺椁上面的简易砖瓦建筑只是临时性的。杞梓里这是道光年间的老墓,缘何会如何呢?本以为就这一处如此,仔细在周遭寻了寻,发现居然还有不少是如此安置的,这究竟是何种民俗呢?

时至今日,杞梓里最有特点的建筑物莫过于“八角楼”。我到杞梓里,就找人打听此楼在何处。询问的人还没回我,我自己却莫名找到了,看着门口的标识,房内隐约有人声传来,于是厚着脸皮进内叨扰,主人家倒是热情得很。八角楼这户人家可不得了,北京赫赫有名的森泰茶庄便是其祖上王登銮创办的。还有如今在徽州区名列全国最贵十大民宿之一的德懋堂,亦是王登銮所建。王登銮传至王子树,家族更加兴旺,子树传象武。王象武在民国时期,返乡修建了这栋八角楼。这宅子颇有特色,放眼整个徽州都很少见,地面上铺的还是水磨石。

跟大多数徽州传统村落一样,杞梓里人业茶者不在少数。除了王登銮的森泰茶庄,还有王茂荫祖父王槐康在通州开设的森盛茶庄。晚清时期,王茂永在镇江、常熟等地经营茶叶生意,据说有八家茶庄,至于店铺字号,也无人知晓了。而杞梓里业茶者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非王子颂莫属。当时苏州六大茶行,五家都是歙县人开的。其中有程德泰到后期经营不善,卖给了吴子平。吴子平改店铺字号为吴馨记,聘请王子颂做经理。王子颂在此期间,改进了花茶的窨制工艺,增进了花茶的鲜香度,时至今日苏州的花茶依旧名气很大。54岁时候,王子颂双目失明,这种情形下,照样能稳坐苏州茶叶行的头把交椅,建国后受聘为苏州茶叶公司顾问,被誉为“茶叶大师”。

别看杞梓里村民大多姓王,其实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支派,当然往上追溯都是属于“太原王”。先迁居杞梓里的是明代洪武年间,由北市因娶妻方如森女来此的武口王氏20世王胜英,王茂荫便是这一支的后裔。这一派建有宗祠承庆堂,后析分出致敬堂、明义堂、四分厅、廉公厅。稍微迟一些的是,在明代正德年间,由桃源坞迁居此地的王廷用,他是泽富王。后人建宗祠世泽堂,支祠有宝善堂、怀本堂。两支王氏,虽然在唐代时候是同宗同祖,但后世渐渐分离,连行辈字也不相同。而在王姓之前,杞梓里先后有方、吴、鲍、赵、董、祝、程、章、孙、徐、马、江等诸多姓氏在此定居。其中大多数的姓氏早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一个地名而已,譬如祝家巷、孙家坦。

从八角楼出来,返回杞梓里老街,往前走去,有一木制阁楼样式的过街楼,因了这个木阁楼,此间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成为周遭村民聚在一起闲聊的处所。墙上标明,这里名为“门庭下”,是歙南县委开展宣传活动的主要地点。提及歙南县委,大多数人都知道是他们领导了金竹暴动,却很少有人知道,民国23年8月歙县县委一分为二:歙南县委和歙北县委。歙南县委机关驻地就是杞梓里,陈直斋任书记,许涛任副书记,后来是张长生代理书记。想当年,门庭下一众乡亲驮着饭碗,汇聚在这里听着歙南县委的相关人员做动员工作。到如今,门庭下也就只有三两个长者静静坐在这里,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在恍惚间,会忆及当年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来。

王氏一脉注重子弟的文化教育,按照村民的口口相传,先后有五位进士,分别是王进童,任职武进县令;王福琮,知临安县;王国相,中进士后委以兵部观政职衔;王道弘,先后出任萧县教谕、常州府教授、衡阳县知县等职;王茂荫,在户、兵、工、吏皆做过侍郎。不过这五进士,能查询到进士榜单的是王国相和王茂荫,其余可能非正式科举出生,或是以举人身份入仕。文风是能够延续下来的,不仅仅是几座古宅的存留,更重要的是深藏在骨子里的那种风气。前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经瑾、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怡民、荣立一等功的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教授王自焰大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九庆……这些人莫不深受王氏家族的家风影响。不仅仅是这些走出杞梓里的贤能,我就是在村子里看到一位老先生家门口他亲手写的对联,便能体悟到这种渊源流传的文风。

根据记载,杞梓里原名溪子里,宋代时期改称杞梓里,据说是杞、梓为两种优质木材,以此为村名,是期待村中子弟能成为国之栋梁。杞梓里很大,它是乡镇的驻地,乡镇也以此为名,早些年杞梓里分为杞一、杞二两个行政村,分别有363和316户人家。大到我转悠一圈,早就饥肠辘辘,以为继续前进应该没有多少人家了,回头查阅资料才知道,村子尽头处还有一个路亭。那个亭子叫乐哉亭,亭内祭拜五猖神。可惜我只能找杞梓里的朋友要几张照片,通过照片感受一下杞梓里乐哉亭的风光。

既然到得杞梓里,又怎能不去寻一下王茂荫的故居呢?其实我早知晓王茂荫的房子毁于咸同兵燹,但总不至于一点痕迹都找不到吧。怀着这般心态,转悠了一圈,居然看到一处指示牌,上面写着“王茂荫祖父母宅第”。和八角楼一样,在这里我也遇到了一个阿姨,她刚从宅子里养完蚕出来。见我们四处张望,很热情地给我介绍起来,甚至重新打开锁好了的大门,让我们入内一瞧。你看,相比那些旁的村落,对于外乡人的闯入总是心怀忐忑不同,杞梓里的人因为祖辈们的荣光,都是热情无比的。

不知不觉间,杞梓里的这篇文章,写得字数有些冗长,可这区区几千字,是道不尽杞梓里的故事的。作为徽杭官道上的要塞,杞梓里的兴起是必然的。在动乱时期,杞梓里被兵祸荼毒,也是因为身处要道之中。但是你要相信中国人的自愈能力是极强的,时局一旦安定下来,杞梓里的村民又重新创造出了属于杞梓里的辉煌来。未来,杞梓里是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日渐衰败,还是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又再创新的辉煌呢?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歙县杞梓里古街:一条被遗忘的明清街市
【徽州名族家风】晚清名臣王茂荫家范
王茂荫家风故事数则
056:昌源惊涛伴书读——走昌溪
陈平民 | 王茂荫的家世生平 1 (徽学研究)
徽杭古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