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证”内圣,“八目”外王

“六证”内圣,“八目”外王 

 

    在具体解释什么叫“格物”之前,先向大家报告我研究《大学》的另一个心得:“八目”都属于“外王”,而不是像其他学者说的分属内圣、外王两部分。

 

    这个结论其实是子思亲口说的。本段第一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想要“外王”平天下,该怎么办呢?要先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这一大段内容是一条主线,一环扣一环,环环都指向如何“外王”平天下。也就是说,“八目”之中,无一不是“外王”的必要、前提条件。“八目”之间是完整的逻辑,我们不能从中间打成两截,说从格物到正心是“内圣”,修身到平天下是“外王”,那不符合原意。

 

    再从义理上说,前面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到“止、定、静、安、虑、得”,已经把“内圣”说清楚了。“内圣”是什么?明明德。那“外王”是什么?就是要明明德于天下。所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句,便是要在“知”与“行”、“内明”与“外用”、“内圣”与“外王”之间作一个桥梁。《大学》一以贯之的流畅叙述风格,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我们千万别像朱熹那样随便挪动句子的位置,那无异于暴殄天物,灭圣人心迹。

 

    可大家也许还会疑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看起来都是心内之法,你为什么说它也是“外王”的步骤呢?

 

    我先举个例子吧。一块美玉,藏之山野璞石之中,被有经验的采石者发现了,他拿出仪器仔细测量、分辨、判定,最后非常兴奋地肯定璞石之中确有美玉,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内圣”,就是大家寻找、发现、肯定自己自性明德的过程。然后呢,他把璞玉带回家,加工成精美的玉器,这分若干步骤:开石、切割、雕刻、细琢、打磨、镀光等等。所以,玉器的完成,其实是从如何打开石头、切割璞玉就已经开始了,而不是从雕刻才开始的。同样的道理,“外王”也是从日常生活中显明明德的第一步——“格物”就开始的。

 

    在佛教中,正修分两种,一谓坐中修,二谓历缘对境修。坐中修包括行、住、坐、卧“四威仪”,但以坐修(打坐)为胜,主要是“止、定、静、安、虑、得”的思维修。而历缘对境修则是在平时待人、接物中观照心念,止于明德、礼敬。所以“八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相当于历缘对境修,它是自性明德生起妙用的“行道”(外王)的开端。

 

    坐中修与历缘对境修的方法基本相同,皆由知止而定,区别就在于:坐中修重在明理,历缘对境修重在处事,心行之别,因此历缘对境修更强调正观、正行。所谓正观,就是六根接触六尘,生起六识,而起分别、妄想、执着等心结时,觉知其空无性体,即空、即假,而回复到即中的清净正行。比如吃饭,事体本空,是为四大假合之身,假医饿病之需,所以行饮食之中道。正观正行的过程,就是外王“八目”概说。即空、即假、即中,就是格物、致知,与《中庸》所强调的“中观”论点是一致的。

 

    所以,全面、准确地认识“外王”的八个步骤,是我们准确界定格物、致知及中庸概念的前提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学》:内明之学
   《大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原文解释翻译
《大学》:天道,其实就是你耳朵起茧的平常道理
洹南泛思录之《大学中庸》(二)
孔明之明
大学读后感1000字8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