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圣祖的“道”

                           圣祖的“道”

本文摘自《丹道科学》

  有形之物,包括文字在内都是一团糟粕,这是圣祖在讲解《道德经》时对修真人的一种告诫。执着于有形的说教对本性的开发很不利。如果一个人在修真时不能做到万物归空,而入“无中生有”的境界,那么要想达到成就自己正果的志愿就不容易实现。

  道家文化不是宗教灌输。道家文化之目的是为了整个大宇宙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大的方面。道家文化的另一个目的是使百姓都能够明白性命双修的过程是使人们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是天清地宁的最佳世界观。因而作为道家文化经典支柱的《道德经》和《阴符经》是性命双修的必读之书。

  宇宙是有生命存在形式的,道也就可以将其认识为人格化,历代修成大道的高功师父们都是道的人格化代表。我们修真离开了他们是谈不上成功的。《双经》的本来含义就是揭示一个修炼隐功的人应该走的修真方法和原则。方法一半靠体悟,一半靠隐态中由师父传,原则是验证过程的标准,很多人修到玄境的高级阶段就没法从书上或人世间的师父那里找到可靠答案依据,这一点《双经》中就说得很清楚了。要尊师悟道。尊师了,我们从玄界才有可能发现《双经》中无法描述的境界是由空间的高师展示的。这个展示本身也是一个传功和传慧的过程。仅仅传而不悟,就做不到内外合一,心性合一,道德合一,因此尊师和悟道本身也是一对阴阳,这是读《双经》的基本要求,当然是对修真人的要求。做到这一点,心智和灵性就会沟通,我们就不难去体会一个练隐功的上仙所应该有的内境和外象了。我们在任何的情况下都可以通得过师父对我们的任何考验。

  道因万象而显,也因此要用万象阐述。修真之人要想进道、得道,也只有从可以说得清楚的常道之中进入到难说明白的非常“道”中去。由于万象是随时间的变化而进化的,所以在平常事物中说明的道理也会因时而变化其属性。如果修真人执着于常道而不忍弃,无疑将会在变易其居中而不自知,终坠无常以致迷失本来,更不要说进入到奇妙难言的非常道中去了。实际上无论常道和非常道,皆为我形之母,实为我心之子。在生活之中修道则易,离之则难言其真。皆因相生与相克,均因其在之故。

  圣祖的“道”包含有宇宙万物的源头、生长、变化、归宿、规律的意思,是非常玄妙并且无法用任何文字和语言来说明的。因为任何说得出来的都是糟粕之属性在起作用。人要想涉足于道的境地,一定会牵涉到人的本来——灵性的问题。但是于常道之中对迷失本性的大众说道只有强之以名而应凡心。故圣祖曾垂教曰:“五千真言亦糟粕,得之躬行启灵性”。这是圣祖在开宗明义之首告诫后人:不要着相于语言文字的外在含义,而要用其去当作开启每个人“真我”大门的钥匙。窥见了本来,真如才能对应于常道,本性才会通晓于智慧,无为才至于无不为,假我方能修至真我(正果)。

  有形的事物其气质的内涵会因为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名不尽意。道是抽象的,要想表达它不知道会困难多少。这也如同禅宗所谓:“说是一物即不中”的道理,既然从肯定的词语正面不能言中其意,那就从万象的本来,即事物的属性中去隐示其本。这其中体现了一个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本质为我所用的思想。这一用恰好是德道之用。

  人不至虚而难窥其性,物不至虚而难为造化(例如:特异现象中的搬运、飞物和其他一些改变物质常性的过程)。用“无”来形容万物的本来,用“有”来表达事物的演化,由此而概括两者共同存在的代表:“道”,这就是《易经》中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由来。这里所说的道,特别不能排开人这种包含万物属性的生物。人的无和有在修为中的把握,也恰好是修真进道的通行证。故常无(空),可以窥测到“道”所施用的奥妙。这一切的实现首先就要做到无欲,欲望是人的后天残余信号的结果,欲覆盖了本来的真如之性,道心为其所蒙而不见妙窍。佛家讲四禅八定而入空明,道家讲清静无为而入慧真。

  道家讲究从生活中悟道、体道、修道、得道,其妙用就在于求取道的过程中将无欲和有欲的运用放到一个被动的环境中去选择,这就是“德道功”的“神修之法”的理法源头。

  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万事由其而生,那么道也就将自己的性质融化在万物万事之中了。万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发现不了道之属性的绝对性,只能被外表的阴阳相对性所左右,分别出一些相对概念来。如美和丑、善和恶,这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将其剖判出来的。这证明人的主观上总是将浑朴的道华凿碎而去追求事物阳性的完美。所以人类的纷争迭起,诡诈丛生,生命的进化过程也是扰攘不宁,自割其命。人对道体的评判就远离了道的观念,人主观上的属性也就是背道而驰的。任其发展下去,人的修道只会离道越来越远,进化之中面临的是步步杀机。

  很多修道的人,在听到人家传递概念时说:出阴神对身体不利,于是讲到阴神则谈虎色变。奋力去追求那远道而去的纯阳之体。却不知阴阳本是相对概念,没有阴神,哪儿有阳神?没有阴性物质作为基础,阳性的形质何以得到滋养和生发?常人只知驱阴而附阳,与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共性不谋相合,所以世上多见人执着于邪法而以为正道,将歪理抱终生而自以为正念。皆因人好“正确”也。

  人在有形的身体上不可能马上取得很高的位置去适应道的变化,但是在无形的精神境界却可以先到达合道的境地,从短暂来说这就是开悟,从长久来说,这是一个修真人灵性的发现和培养。

  声和音,他们是互相依存而表现的,可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却使他们分开来出现。很多练功的人在进入到信息训练阶段时容易接到类似于语言的信号,这个语言的表达并没有像音一样通过耳膜的振动达到大脑,而是心灵的感应或者是意会神领所知晓的。人在修行中执着于这类有声无音的语言,就会由于声的阴性影响产生幻听(并非坏事)。这时听到的声有时并非来自于外,而是自己的魔意识在产生干扰造成。当声和音同时在心和耳上产生效应时,那就说明有一外来的物质能量已经通过肾的外窍——耳(肾开窍于耳),达到并影响了人的身体(命由精生,肾藏精),那么这种声音就可能是道的反映,是真人的呼应。

  世上多真人而欲学之成功,宇间多真元而欲采之为己,世上多功派法门使修炼者眼花心乱,无所适从。当知道那些有功夫的人士功德很大时,就想一蹴而就到达真的位置,为的是追求其外在的名,而不知内在的实。这个实可能正是因为“佛不是佛而为佛”。宇宙间,天底下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不知道暗藏有多少太乙真元之气。练功人竞相去采撷也不见有减弱。然而正是有了这种取为己用的心才使得人们互相采盗而成笑谈,这也是欲望在驱使人们。很多生存的树木(特别在城市公园)就被一些炼丹者采得殃殃待毙,然而也不见谁人能够了悟真常而无心无为。相反还积累了不知多少的罪孽,如此下去连治病强身的效果也难稳定,还能谈得上修真了道吗?人的身体与天地间万物无所不应,则万物之元气无所不能为己所用,众生的智慧无所不是我的精神,所应该启动的唯有自己的灵性,灵性可为贵人之举,灵性可得万物之珍,灵性可是没有分别心。然而欲动则灵性不通,皆因一己之观念,所以修真重在明心。明心则在于自知、自省、自证。灵种本来在己身,何劳三山五岳求?明白了,自己就是佛,何劳到处烧香和磕头。

  无知无欲则民得以清静,身心清静则智者(人身体之中的孽因和各种信息体)不敢为,也无由为矣。进入了这种无为的状态——用性不用心,身体这个大国则无所不能和谐,自然也就无所不冶─冶炼“精气神”合一而成丹了。

   天地有情,天地也会因情而衰老。圣人用仁而不体道,圣人也会远离自然,背道自殒。所以修行人的虚怀若谷,一定是能够容得下所有的人心。圣人不仁,并非无视百姓的疾若,而是要按道的规律去拯救。道是以阴阳来体现的,所以圣人总是将自己的拯救用到了阴的一面。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救人,圣人要救的是人心,人心都善了天地不就安宁了吗?圣人不仁,并非纵容人去作恶而不顾,惩恶扬善同样是作在阴的一面(作在阳的一面叫争斗),这也是顺应自然。圣人好清静,道家好无为,这里表现的是形体的无为,而无形中的有为。

   道家的无为是无心,有为是用神。这一点是不能否定道家有情的,正是由于这种情是由神而运动,才得以使道家的文化有生机,有无穷之神妙和仙妙。

    风箱的中间尽管是空虚的却能生风不已。天地廓然空虚,反而能够生化万物。人体之所以修道能成,无生无死,也都是因为冲虚清静,虚心实腹用以化神所至。由此可知,在外露的形迹上修行人的一切都要合于常情。多所作为,有心多言反而招致错误和失败,不如心守清虚,形静无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鬼谷子是如何教导徒弟的
(4)禅说庄子《刻意》第五讲 养神与纯素之道(3)
关尹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茅山道士,其实并不会斩妖除魔
非烟香法之非烟香记
道家一圣,其著作蕴含性命天机之学,修道之人绝不可错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