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山:《老子》的分析

[摘  要]本文对《老子》中的老子思想作了结构性分析,并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1)对现实中的恐惧的体验;(2)“道”与胎儿期记忆、虚空记忆;(3)“道”与上帝;(4)无为与不争。

 

[关键词]《老子》;思想结构;分析;胎儿期记忆;虚空记忆

 

 


《史记·老 子韩非列传》:“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 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从中可知,《老子》一书的写成,等于获得出关的通行证,所以老子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稿,形成了“五千余言”的精炼 凝重的篇幅。由于周的衰败,老子的理想和现实相去甚远,所以有了著书前的流亡他乡之举,这标志着成熟的心灵和世俗的彻底决裂。

 

(1)对现实中的恐惧的体验
十三章:“贵大患若身。”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从生命历程的体验中,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相抗衡,于是活着和如何活着,便是人生第一课题。

 

在造成死亡的各种原因中,尤其是未享天年的死亡原因中,战争是罪魁祸首,因而战争是死亡恐惧的直接发动者。三十章:“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 寸,而退尺。”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中,原则是和平共处。因为战争无论对胜者还是负者而言,都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即便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老子认为也 应采取“退”的守势。

 

(2)“道”与胎儿期记忆、虚空记忆①
在人生最基本的生和死的对立之中,尤其是在现实的种种死亡恐惧的包围之下,老子在寻求个人解脱以及政治开明的途径。老子把理想归之于“道”。“道”一词本 义为道路,引申出抽象义的方法途径。老子的“道”则是方法途径义的进一步抽象,指所达到的理想,成为老子全部思想的浓缩。

 

老子的认识观,首先基于对自己的认识,即以内省内视法深入到自己的心灵深处。三十三章:“自知者明。”五十四章:“以身观身。”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五十二章:“用其光,复归其明。”


“道”的原型是胎儿期记忆和之前的虚空记忆。由于老子的内省实践,就势必回归胎儿期记忆,从而进入虚空记忆状态,这时的视觉心理感受就是虚空,就是无。

“道”的虚无的性质。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五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从中可见禅定状态。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其实老子在第一章中就论及了对“道”的原型——虚空记忆的心理感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为永恒的虚空记忆是不可言状的。“无,名天地 之始”,虚空记忆和睁眼所见以及梦中所见相比,视觉上是“无”,然而一旦抵达虚空记忆,视觉上的“无”便构成人的新的心理起点,进而用来解释天地之初的情 景。“有,名万物之母”,虽说虚空记忆在视觉上是“无”,但从真实体验到的状态而言,虚空记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即“有”。同样,由于虚空记忆被认作是记 忆之始,生命之始,推及“万物”身上,便成了“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即常在虚空记忆之中,去内观该状态的妙处。“常有,欲以观其徼”, 《说文》:“徼,循也。”“循,顺行也。”老子此处用“徼”字,是为了和上句的“妙”押韵。该句义为在前面谈及的“有”即虚空记忆中,去内观该状态的渐次 推移。“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和“有”皆源于虚空记忆,不过是对虚空记忆从不同角度去命名而已。“同谓之玄”,字面上指“无”和“有”都可称之为 深远,实指虚空记忆的深远的视觉特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无限深远的虚空记忆的归结作用。

 

在虚空记忆中,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消失了,因此事件伴有的紧张情绪、矛盾对立也消失了,从而导出“道”的混一的性质。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 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混一,为“道”的不可分割性,所以“一”又成为“道”的同义语。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 下式。”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混一的“道”本身无对立无矛 盾,因而是“自均”的。三十二章:“民莫之令而自均。”由于虚空记忆的虚空本身只是包涵而不是主宰,所以老子在三十四章说:“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 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又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老子在抵达虚空记忆之前,首先有强烈的回归母体而进入胎儿期记忆的愿望,其回归体验在第六章中有所记录:“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 绵若存,用之不勤。”其中“谷”的字形本义为女性生殖器状。“谷神不死”,指生育能力。“是谓玄牝”中的“玄”,指幽深,实为返回胎儿期记忆的门槛即产道 的特征描述。“玄牝之门”,指已进入其“门”,即进入胎儿期记忆。“是谓天地根”,首先是自我生命的根源。“绵绵若存”,指连绵不断的胎儿期记忆就象真在 那里似的。“用之不勤”,居于其中再无辛劳之感。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 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处于和世俗相对立的情绪中,所以怀有强烈的 回归胎儿期记忆的愿望。“我独泊兮,其未兆”,指老子独处淡泊,然而胎儿期记忆的图像并没有一下子显示的征兆。“如婴儿之未孩”,不过心理上已倒退至出世 不久的不会笑的婴儿。“若无所归”,脐带创伤的抛弃感。“我独若遗”,好象遗失了什么,其实遗失的就是胎儿期记忆中的胎盘记忆。“我独顽且鄙”,此刻描述 的是返回胎儿期记忆中的自由自在的感觉。“贵食母”,表明对依赖脐带吸取母体营养来维系自我生命的生存方式的眷恋。

 

由于胎儿期记忆的吸引作用,更由于后来抵达的虚空记忆的吸引作用,老子成功地走上了心理回归之路。十四章:“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 恍。”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3)“道”与上帝
上帝观早在老子时代之前就产生了。从商代的甲骨文字的形体意义中,我们已经重构出上帝的真相是自然界中居于天上的雷神。②由上帝观念引发出的繁复的祭礼到了商代仍然如此。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至迟到周代,已确立起人的力量能够战胜天的力量的信心。

 

老子思想中并没有完整的上帝观,尤其是那种原始社会对上帝的恐惧崇拜心理。不过,“帝”这一词仍以文化传统观念沿承了下来,上帝形象中的惩罚作用也将转换进“道”之中。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在面临以自己体悟的虚空记忆为原型的“道”和传统观念“上帝”哪一个为世界本源的问题时,老子明确地提出“道”先于“上帝”。四章:“道冲,……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从而再次动摇了周代已经动摇了的上帝观念。

 

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区分的角度,“道、天、地、人”均是“大” 的,但是同时又有递归的联系。所谓“道法自然”,是由于虚空记忆是自己成了那种状态的,即自然的,这样“道”的本性亦是自然的。总之,“道”在时间空间的 “域中”,而不在其外,“道”的状态是自己使之然的,无任何外力支配它。这里上帝的作用消失了,上帝的观念越来越成为一个思想化石。

 

(4)无为与不争
老子对于事物的对立性质以及相反相成有着深刻的认识。第二章:“有无相生”。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即人永远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

 

由于虚空记忆的特征是“虚、无”,老子又把它作为心灵常驻的目标,这样老子在对待矛盾体的两极时,偏向了常人所否定或忽视的一极,即所谓的负面价值的一 极,并把它作为外在显示的状态。三十九章:“至誉无誉。”四十章:“弱者道之用。”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虚空记忆成为老子心理的新源泉之后,外在显示出的状态一方面具有同样的虚空性质,另一方面具有和虚空记忆相同的包涵一切的性质。以虚和实而言,则有以虚生 实、实以虚表、以虚击实、虚实归虚的虚实关系。十一章:“无之以为用。”二十六章:“静为躁君。”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三十六章:“柔弱胜刚 强。”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用无矛盾状态的虚空记忆作为一切矛盾的消亡之路,在对待国家治理、文化取向、个人修养诸问题上,老子同样立足于和虚空记忆性质相关的“无为”和“不争”上,以消除人的进攻性和人为的目的性。

 

针对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因过多的干预而破坏了社会原有的正常发展的趋势,以及人为的干预的极端化则导致战争悲剧的情况,老子呼吁“无为”治国之法。十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七章:“成功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二十八章:“大制不割。”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针对人们自我认定的文化价值观“仁义、圣、礼”之类,老子认为应予以摒除,因为这一切的设置,只能引起、加剧人之间的争斗。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无私的,即不追求外在的物欲。七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十九章:“少私寡欲。”十二 章:“圣人为腹不为目。”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切断无止境的欲望,才有安宁。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把人生早期阶段的婴儿期的真纯无邪的趣味作为理想人格的回归,通过重塑去洗涤文明的污垢。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二十八章:“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四十九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自己总结出自己的行动精髓,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慈”源于回归母体的恋母情结,“俭、不敢为 天下先”则是去欲守静之旨。三宝中核心是“慈”。以慈爱之心对待别人,就是伟大的博爱精神。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六十三章:“报怨以 德。”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在八十章中,老子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景象:“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 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是胎儿期记忆中的胎盘记忆。胎儿在母体羊膜 中感到封闭式的安全,没有和外界接触后的侵扰感(所谓“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自由自在的自我随遇而安(所谓“甘其食”等,即不管吃什么都以为是甜美 的)。由此,国家越小越好,其中的人民越少越好(所谓“小国寡民”)。因为人多了则多出矛盾冲突直至战争,所以要杜绝战争的可能性(所谓“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而人类物质文明的创造,妄增贪欲;更有甚者,创造物中有不少是直接服务于战争目的的,所以应返回人类尚未开化时的淳朴生 活之中(所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总之,老子的死亡恐惧已从个人的上升到社会的,而战争的死亡恐惧完全是人为的,既然是人为的就可以消除。一旦恐惧之根铲锄了,人就能在和平的气氛中度过生 命,享受生命应有的乐趣。面临死亡恐惧,老子完成了个人心理的回归,返回到了胎儿期记忆之中,进而迈向了虚空记忆。这样个人的心灵得到抚慰,人性中的贪欲 得到遏制,人类社会有了一种理想,而慈爱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的精神核心。

 

————————————————
[附注]
①人的精神起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的问题,而虚空记忆则是和胎儿期记忆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过程,详见徐山《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韩国]新星出版社,2002 年。

 

②有关上帝的原型是雷神,以及雷神崇拜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影响以及诸多甲骨文反映了这一原始文化的问题,参见徐山《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本文刊于《弘道》2007年第3期(总第32期)

徐山:《老子》含有“不、无”否定词的句子价值取向

 

 

[摘  要]从《老子》一书含有“不、无”否定词的句子分析入手,考察不同语法位置上的否定词所在句子的价值取向,从而充分认识老子思想及其表述上的特点。

 

[关键词]《老子》;不;无;否定词;价值取向

 

《老子》一书中充满着各种对立体,如名词性质的“雄-雌”,动词性质的“有-无”、形容词性质的“刚强-柔弱”、“贵-贱”等。在这些成对的反义词中,世 俗的眼光是肯定前者,同时却常常忽略了后者。而老子却不然,在了解前者的同时,将重点落实在后者,并充分挖掘后者的主导作用,如《老子》十一章:“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五十二章:“守柔曰强。”七十六章:“柔弱处上。”这些与世俗世界不同的独特之处,在老子思 想框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七十八章中的“正言若反”之说,则进一步促使我们从深层次去考虑老子思想赖以表达的肯定句以及否定句的价值取向问题。本 文拟从《老子》一书含有“不、无”否定词[1]的句子分析入手,考察在不同语法位置上否定词所在的句义,从而充分认识老子思想及其表述上的特点。

 

(一)“不+动宾”结构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

 

例(1)中的“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等动宾结构,反映的是世俗认同的普遍价值,然而老子认为这样则会导致“争”、“盗”、“乱”。“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三个否定句,清楚地划分出老子和世俗之间的鸿沟。

 

类似于“不尚贤”这样的否定句思想,老子还用其中动词义和否定义相似的动宾结构来表达,如“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十九章)。

 

(二)谓语部分为“形/动1+而+不+动2”

 

(2)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

 

例(2)“形+而+不+动”中连词“而”前面的部分“方、廉、直、光”含正面价值意义,亦即老子所说的“正言”之类。而“方而不割”,其中形容词“方”和 动词“割”的语义关系通常就是因为方正有棱角而割伤人。老子“不割”的否定形式,说明连词“而”前面的形容词作非世俗化理解,即一方面保留了形容词“方” 词义的正面价值而使用它,同时又扬弃了过分的因而会有损于正面价值的部分。换言之,老子在使用正面价值词义时,仍然有所限定,其限定的价值取向则为“正言 ”之“反”,即作为“方”的对立面“圆”的“圆融”性质,所以才有“不割”。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

 

例(3)中“生而不有”,其中的两个动词“生”和“有”的语义关系通常就是生而有之,而老子的“生而不有”,表明在对待正面价值词义“生”时的限定立场。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五章)

 

例(4)中的“虚”,其词义的世俗化理解为负面价值。“屈”为“竭”义。[2]其中形容词“虚”和动词“屈”在语义上有相关性,即“虚”通常就会“屈”。 老子的“不屈”,作为否定,其作用强调了“虚”的内涵和世俗理解是不一样的,义即“不屈”之“虚”。换言之,世俗化理解为负面价值的词义“虚”,经过老子 的修正而赋予了积极意义。

 

(三)定语部分为“无/不+名/动”

 

(5)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例(5)中“处事”和“行教”,常人的做法就是“为”和“言”。这里“无/不+名/动”的定语形式“无为”和“不言”,不仅强调了否定形式“无/不+名/动”自身的语义价值,同时还展示了圣人“处事”和“行教”应有的方法。

 

(四)动宾结构为“动+无+名”(其中“动”、“名”同形)

 

(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33fa0100d69g.html) - 徐山:《老子》含有“不、无”否定词的句子价值取向_徐山_新浪博客

 

例(6)中“为无为”等为动宾结构,其中的谓语动词和否定形式的宾语成分中的名词同形。“为无为”,即以“无为”作为“为”的内容,和例(5)中“处无为之事”同义。

 

(五)主谓结构为“形/动+者+不+动/形”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

 

例(7)“知”为“智”义。主谓结构的“知者不言”,主语“知者”中的形容词成分“知”和谓语中的动词成分“言”,在世俗的眼光里为共现关系,即“知者” 多“言”。老子“不言”的否定形式,拆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知者”内敛的一面。由于“知”和“言”不可共存,故两个成分的位置置换后,“言者不知 ”在老子思想中仍成立,而且“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经过其中的成分位置置换后,构成了耐人寻味的格言。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

 

例(8)主语位置上的“动+者”的语义价值或是过分,如“企者”,或是属于外显自我之类,如“自矜者”,老子均以否定形式对待之。

 

(六)分句1(不+动/形/名),分句2(动/形/名)

 

(9)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七章)

 

(1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十八章)

 

(11)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

 

例(9)、(10)、(11)属于同一种语义类型。其中例(9)的动词“生”、例(10)的名词“德”和例(11)的形容词“大”均为正面价值词义,但要 达此境界,却必须首先以否定的形式出现,即“不自生”、“不德”、“不为大”。相反,如果直接以肯定的形式想达到正面价值词义的境界,结果反而事与愿违, 即所谓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对正面价值词义所倡导的否定形式,当为平时一贯的外在表现,惟有如此,正面价值词义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七)“名/形”和“不/无+名/形”的对比

 

(12)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

 

例(12)中“善/不善”的前后对比,说明“不善”正来源于对“善”的认识,而认识前提则是因为已知“善-不善”之间的对立关系。

 

(1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


例(13)中圣人“无心”和“以百姓心为心”的对比,强调了圣人心中无它,只是想百姓之所想。“德善”的“德”假借为“得”。世人可分成“善者”和“不善者”,两者虽然对立,而老子均善待之,体现了老子的博爱精神。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老子》“不、无”否定词所在句子的价值取向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强调“无为”、“不言”,如文前的不同语法位置上的 (三)、(四)、(五)几种类型。②否定词之后的词义如是世俗认同的普遍价值,老子或据以会导致贪欲的理由而否定之,如类型(一),或有限定地使用正面价 值词义,扬弃了过分的因而会有损于正面价值的部分,如类型(二)中的“方而不割”;否定词之后的词义如世俗化理解为负面价值,老子修正后则赋予了积极意 义,如类型(二)中的“虚而不屈”。③要实现正面价值词义,必须首先以否定的形式出现,如类型(六)。④肯定和否定两者对比,类型(六)、(七)均是。

 

[附 注]

[1]《老子》书中的否定词包括“不、无、弗、非、未、勿、莫”等,从使用频率的角度而言,“不、无”占了绝大多数,所以本文确定了含有“不、无”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作为研究对象。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第81页。

 


本文载于《弘道》2008年第4期


   

徐山:《周易》爻辞的发生学特点
 
 

爻辞的出现是有关六十四卦的筮法复杂化细致化的结果。在爻辞未出现之前,占卜的选择范围为六十四卦的其中之一,即六十四种可能性择其一。由于每卦均由六爻 组成,当占卜过程细致到某卦的某爻时,且该爻又有相应的爻辞时,这样在六十四卦卦辞以外又有了三百八十四爻爻辞。另外,“乾”卦六爻之后又加一条“用九 ”,“坤”卦六爻之后又加一条“用六”。有了爻辞,占卜的选择范围扩大了,而解说者则可以综合卦形、卦名、卦辞和爻辞诸方面进行灵活的断占。

爻辞的辞义内容主要围绕所在卦的卦名而来,此外一些爻辞的部分内容则义承卦辞而来。一卦中六爻的创作顺序,依照六爻自下而上的爻位顺序“初、二、三、四、 五、上”而来。爻位顺序本身,在两方面影响到爻辞的内容安排,其一是因为爻位顺序为由下而上,在六爻爻辞内容中则有由低而高以及事件发展过程等相应的爻辞 内容,其二是因为爻位顺序由初爻渐次而为上爻,反映到爻辞创作的文理上,顺序居前的爻辞内容就有可能影响顺序居后的爻辞内容,而顺序居后的爻辞内容的联想 对象不外乎是卦名或卦辞,以及顺序居前的爻辞内容。
爻辞和卦名的关系,爻辞和卦辞的关系,爻辞之间的关系以及爻辞本身的问题,可分下列一些情况。
 
 
(一)爻辞中直接出现卦名
 
当卦名为一个字的时候,爻辞中以该卦名为主题而申述之。

如第一卦“乾”卦,其三爻爻辞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首句中“乾乾”的“乾”用卦名。“乾乾”叠用,亦即“乾”的本义域“祭祀雷神”中的祭祀义的叠用,字面义为祭之又祭,爻辞中则表达了极为虔诚状。

第三卦“屯”卦,其二爻爻辞为:“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爻辞首字“屯”用卦名。“屯如”即屯聚的样子。“屯”卦的五爻爻辞为:“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首字“屯”用卦名,“屯其膏”义为聚积肥肉。

第四卦“蒙”卦,其初爻爻辞的首句为“发蒙”,其中第二字用卦名“蒙”。卦名“蒙”为蒙蔽义,而爻辞中的“发蒙”,为除去蒙盖义。此外,二爻首句的“包蒙”,四爻首句的“困蒙”,五爻首句的“童蒙”和上爻首句的“击蒙”,其中第二字均用卦名“蒙”。

第五卦“需”卦,其初爻爻辞的首句为“需于郊”,其中第一字用卦名“需”。卦名“需”为祭祀雷神的求雨仪式,而爻辞“需于郊”,即求雨仪式在郊外举行义。 此外,二爻首句的“需于沙”,三爻首句的“需于泥”,四爻首句的“需于血”和五爻首句的“需于酒食”,其中第一字均用卦名“需”。

第六卦“讼”卦,其二爻爻辞的首句为“不克讼”,义即未能胜讼。四爻爻辞的首句亦为“不克讼”。而五爻爻辞则为:“讼,元吉。”首句一字用卦名“讼”。

爻辞中直接用卦名的情况相当多,如第七卦“师”卦、第八卦“比”卦,第十卦“履”卦、第十二卦“否”卦、第十三卦“同人”卦、第十五卦“谦”卦、第十六卦 “豫”卦、第十七卦“随”卦、第十八卦卦“蛊”卦、第十九卦“临”卦、第二十卦“临”卦、第二十二卦“贲”卦、第二十三卦“剥”卦、第二十四卦“复”卦、 第二十五卦“无妄”卦、第二十七卦“颐”卦、第二十九卦“坎”卦、第三十卦“离”卦、第三十一卦“离”卦、第三十二卦“恒”卦、第三十三卦“遁”卦、第三 十五卦“晋”卦、第三十六卦“明夷”卦、第三十七卦“家人”卦、第三十八卦“睽”卦、第三十九卦“蹇”卦、第四十卦“解”卦、第四十一卦“损”卦、第四十 二卦“益”卦、第四十三卦“夬”卦、第四十四卦“女后”卦、第四十五卦“萃”卦、第四十六卦“升”卦、第四十七卦“困”卦、第四十八卦“井”卦、第四十九 卦“革”卦、第五十卦“鼎”卦、第五十一卦“震”卦、第五十二卦“艮”卦、第五十三卦“渐”卦、第五十四卦“归妹”卦、第五十五卦“丰”卦、第五十六卦“ 旅”卦、第五十七卦“巽”卦、第五十八卦“兑”卦、第五十九卦“涣”卦、第六十卦“节”卦和第六十四卦“未济”卦,其相应的爻辞中均用卦名。

有些卦名由两字组成,而爻辞中仅用卦名中的一个字。

如第十四卦“大有”卦,其二爻爻辞的首句为“大车以载”,其中“大车”之“大”用卦名“大有”之“大”。爻辞“大车以载”,即用大车运载财物,此义承卦名“大有”,即“大车以载”为“大有”之景。

第二十一卦“噬嗑”卦,其二爻爻辞的首句“噬肤灭鼻”、三爻爻辞的首句“噬腊肉”、四爻爻辞的“噬干胏”和五爻爻辞的首句“噬干肉”,其中的第一字均为“噬”,用卦名“噬嗑”之“噬”,用如咬义。

第三十四卦“大壮”卦,其初爻爻辞的首句“壮于趾”、三爻爻辞的首句“小人用壮”、四爻爻辞的最后一句“壮于大车之輹”,其中均有“壮”字,义承卦名“大壮”之“壮”的强壮义而来。
 
 

(二)爻辞中的词义或辞义和卦名相关
 
有些卦的六爻爻辞均未出现所属卦的卦名,但爻辞的词义或辞义则和相应的卦名有着语义上的联系。先看卦词中的词义和卦名相关的情况,且以初爻爻辞为例,因为 初爻以外的二爻至上爻这五爻的辞义联想点有可能是卦名,或是卦辞或是初爻。当然,爻位顺序居后的爻辞内容有可能受到爻位顺序居前的爻辞内容的影响,而前一 个爻位的爻辞内容的影响可能性最大。

第十一卦“泰”卦,其初爻爻辞为:“拢茅茹以其汇,征吉。”爻辞首句中的“汇”义承卦名。“汇”有“盛”义。《汉书·叙传上》:“形气发于根柢兮,柯叶汇 而灵茂。”颜师古注:“汇,盛也。”“汇”的“盛”义和卦名“泰”的“大”义两者相近。“拔茅茹以其汇”,义即因为茅根繁盛而拔起它。而爻辞第二名“征吉 ”的“征”,则义承“泰”卦卦辞首句“小往大来”的“往”义。

第二十六卦“大畜”卦,其初爻爻辞为:“有厉,利已。”此爻辞义为:有危险,利于停止不干。“已”为止义,此义和卦名“大畜”的“畜”的畜积而止义有相通之处。
有些爻辞的辞义和卦名相关,仍以初爻爻辞为例。

第六十三“既济”卦,其初爻爻辞为:“曳其轮,濡其尾,无咎。”此爻辞义承卦名“既济”中的“济”,并用“济”的“渡水”义。此爻辞义为:拉住车轮,但河水已湿车尾,如此则无灾祸。

还有不少卦,虽然其卦名已出现在除初爻以外的其他爻位的爻辞之中,其初爻爻辞内容许多仍和卦名相关。

如第一卦“乾”卦,其初爻爻辞为:“潜龙勿用。”其中的“龙”因卦名“乾”而来。龙的原型为雷神,[1]而卦名“乾”的本义源于燎祭雷神的文化背景,且“乾”卦的卦象为天,所以爻辞中的“龙”和卦名“乾”属于同一文化语义域。

第二卦“坤”卦,其初爻爻辞为:“履霜,坚冰至。”卦名“坤”为地义。爻辞首句“履霜”,即脚踩地上的霜,此景承卦名“坤”的地义而来。

第十四卦“大有”卦,其初爻爻辞为:“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首句“无交害”,即不相害,此义承卦名“大有”而来,即不可为了达到极大的拥有而相害。“匪”即非,不相害则无灾祸。“艰”为卦名“大有”之反。不相害,即便艰难也无灾祸。

第十七卦“随”卦,其初爻爻辞为:“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爻辞首字“官”承卦名“随”的“随从”义,即可随从之人为官。“官有渝”,义为官吏有所 变更。“贞吉”,为贞问则吉义。“出门”,亦承卦名“随”的“随从”义,即出门为随从的具体化。“出门交有功”,义即出门交往则有功。

第三十卦“离”卦,其初爻爻辞为:“履错然,敬之,无咎。”此爻辞义为:鞋子文彩交错,对此鞋怀有恭敬之心,则无灾祸。此爻辞的发生背景当和卦名“离”有关,即穿“错然”之“履”的人将要离去,故有敬意之说。

第三十八卦“睽”卦,其初爻爻辞为:“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此爻辞义为:悔恨已无,丢失的马,不要追逐,它自己会回来。遇见恶人,没有灾 祸。其中“丧马”,义承卦名“睽”的违背、乖离义而来。而“见恶人”,亦承卦名“睽”而来,即恶人不是所想看见的人,“见恶人”属乖离之事。

第四十二卦“益”卦,其初爻爻辞为:“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此爻辞义为:利于干大事,大吉,没有灾祸。其中“为大作”,即干大事义,此义承卦名“益”的增益义而来。

第五十九卦“涣”卦,其初爻爻辞为:“用拯马,壮吉。”其中的“拯马”,义为从低处往上拉马以拯救,其背景当和卦名“涣”的水流义相关,即马在水流之中,需拯救。此爻辞义为:可拉上马,强壮则吉。

第六十卦“节”卦,其初爻爻辞为:“不出户庭,无咎。”“不出户庭”,即居家而不外出义,此义承卦名“节”,即“不出户庭”为节制之举,且无灾祸。

第六十一卦“中孚”卦,其初爻爻辞为:“虞吉,有它不燕。”爻辞中的“虞”和“燕”均为安义。首句“虞吉”之“虞”承卦名“中孚”义,即中心诚信则安,安则吉。“有它不燕”义为有意外之患则不安。
 

(三)爻辞为卦名词义的价值肯定
 
卦名词义本身具有正面价值的意义,爻辞则迳直作有利的断占语以示价值肯定。

如第三十二卦“恒”卦,其二爻爻辞为“悔无”,义即悔恨已无。卦名“恒”的词义为恒久义,此爻辞为卦名“恒”的正面价值的肯定。参照“恒”卦的卦辞“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卦辞中有利的断占也是对卦名“恒”的词义本身的价值肯定。

第三十四卦“大壮”卦,其二爻爻辞为“贞吉”,即贞问则吉义。“贞吉”是对卦名“大壮”的正面价值的肯定。参照“大壮”卦的卦辞“利贞”即利于贞问义,卦辞有利的断占和此二爻爻辞取意相同。

在六十四卦的初爻爻辞中,仅有第四十卦“解”卦的初爻爻辞为只有断占语,其初爻爻辞为“无咎”,义即没有灾祸。爻辞“无咎”表明了对卦名“解”的分解义的 价值肯定。参照“解”卦的卦辞“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卦辞中的一“利”和二“吉”已表明对卦名“解”的词义价值的肯定。
 

(四)爻辞和卦辞的内容相关
 
这里主要看一下初爻爻辞和卦辞的内容相关的情况。

第十二卦“否”卦,其初爻爻辞为:“拢茅茹以其汇,贞吉,亨。”此爻辞义为因茅根繁盛而拔起它,贞问则吉,应举行享祭。此初爻首句中的“汇”为“盛”义,和卦辞中的“大往小来”的“大”义相近,故爻辞和卦辞有词义联想的关系。

第二十一卦“噬嗑”卦,其初爻爻辞为:“屦校灭趾,无咎。”此爻辞义为:足上加有木制刑具,割去脚趾,但却无灾祸。“屦校灭趾”义承卦辞中的“利用狱”的“狱”义而来。

第二十八卦“大过”卦,其初爻爻辞为:“藉用白茅,无咎。”“藉”为祭祀时用来陈列祭品的草垫。“藉用白茅”,义为用白茅作祭垫,此义承卦辞中“栋桡”的 “栋”而来。卦辞中的“栋桡”,义指栋梁承受重压而曲折,而此爻辞中的“藉用白茅”取“栋桡”的“栋”的承受含义而联想,即“藉”亦用于承受物品。

第四十三卦“夬”卦,其初爻爻辞为:“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此爻辞义为:脚趾前端强壮,前往而不能取胜,则为灾祸。此爻辞义承卦辞中的“不利即戎”即不利于从军义而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33fa010003iw.html) - 徐山:《周易》爻辞的发生学特点_徐山_新浪博客

第四十四卦“女后”卦,其初爻爻辞为:“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此爻辞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义为:把线绕在铜做的绕丝工具上,贞问 则吉。此义承卦辞中“女壮”的“女”义而来,即女子应居家做绕丝织布之类的事。第二层次义为:有所往见,如此则凶。此义承前面居家做绕线织布事而反说,即 离家外出则凶。第三层次义为:牝猪应诚信,徘徊不进。其中“羸”为瘦弱义,“羸豕”为羸弱之猪,爻辞指牝猪。“羸”义承卦辞中“女壮”的“壮”而反说,而 牝猪义的“羸豕”则义承前面的女子居家做绕线织布事的形象而来。

第五十五卦“丰”卦,其初爻爻辞为:“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此爻辞义为:遇见其妻的主人,即便是十天也无灾祸,前往则有帮助。此爻首句“遇其配主”,义承卦辞中的“王假之”的“假”的来到义。

第六十二卦“小过”卦,其初爻爻辞为:“飞鸟以凶。”其中“以”为连词,用法如同“而”。其中的“飞鸟”,已见卦辞“飞鸟遗之音”。

第六十四卦“未济”卦,其初爻爻辞为:“濡其尾,吝。”其中“濡其尾”已见卦辞。
此外,有些爻辞内容既和卦名相关,又和卦辞内容相关,仍以初爻爻辞为例。

如第三卦“屯”卦,其初爻爻辞为:“磐桓,利居贞,利建侯。”卦名“屯”为屯聚义,其卦辞为:“元亨,利贞。勿用有所往,利建侯。”该卦辞义为:“应举行 大亨之祭,利于贞问。不要有所往,利于建立诸侯。”初爻爻辞中“磐桓”为联绵词,义为回旋不前,此义承卦名“屯”的聚义的相关义聚止而来。而“利居贞”义 承卦辞中的“勿用有所往”,“利建侯”在卦辞中已出现。

第六卦“讼”卦,其初爻爻辞为:“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此爻承卦名“讼”,即“不永所事”之“事”为讼事。“不永所事”,即不要长久地进行讼事,此 “不永”义承卦辞中的“中吉”。因强调“中吉”,故不应久于讼事。“小有言,终吉”,即如此虽略受非议,但最终为“吉”。

第五十七卦“巽”卦,其初爻爻辞为:“进退,利武人之贞。”爻辞首句“进退”的“进”义承卦辞中的“利有所往”的“往”义,而“退”则承卦名“巽”的卑谦义而来。此爻辞义为:有进有退,利于武人的贞问。

再来看一下除初爻以外的其他诸爻爻辞和卦辞内容相关的情况。

第二卦“坤”卦,其三爻爻辞为:“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此爻辞义为:含藏修美,可以贞问。有的人参与君王之事,虽没成功,但有好的结果。其中“或从王事”,义承卦辞中的“得主”而来。

第三卦“屯”卦,其三爻爻辞为:“既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金,往吝。”此爻辞义为:田猎时追近鹿,没有虞人的帮助,只是身入林中而无猎功,君子接近它,还不如舍弃它,前往则有悔恨。此爻辞义承卦辞中的“勿用有所往”,往则不利。
 
 
(五)由下而上的爻位顺序对爻辞的影响
 
由于爻位顺序为由下而上,这样,初爻爻辞的内容就可能涉及到下部、低处的位置或事件发生过程的起点,而其后的二爻至上爻的爻辞内容则可能涉及到由下而逐渐 向上,由低处而逐渐升高,或事件由起点而逐渐发展。作为一卦的最后一爻的上爻,其爻辞内容则可能涉及到上部、高处的位置或事物发生过程的终点。

先来看一下一卦中六爻爻辞之间因爻位的依次由下而上的顺序而出现的由低而高以及事件发展过程的相应内容。

第一卦“乾”卦,其初爻爻辞为:“潜龙勿用。”其中“潜龙”的“潜”义和初爻的最下位性质相一致。二爻爻辞中有“见龙在田”,其中“龙”的位置上升了,出 现在田中。四爻爻辞中有“或跃在渊”,此爻承二爻,仍说龙事。“或跃在渊”,义为有的龙还在深渊中跳跃,其位置仍在水中,虽不如二爻“在田”那么高,但较 之初爻的“潜”,则又略高一筹。五爻爻辞中有“飞龙在天”,此爻仍承二爻,龙的位置继续上升,已飞在天上。上爻爻辞则为:“亢”的引申义为“高”。“亢龙 ”,指龙达到天的极处,但结果却有所悔恨,寓物极必反之义。

第五卦“需”卦,其初爻爻辞首句为“需于郊”。其中“需”为祭祀雷神的求雨仪式,而“需于郊”指在郊外举行求雨仪式。二爻爻辞首句为“需于沙”,其中的“ 沙”较之初爻的仪式场所“郊”在性质上要次一等。三爻爻辞首句为“需于泥”,其中的“泥”较之二爻的“沙”则环境不佳。四爻爻辞首句“需于血”,即在血泊 中举行仪式。从初爻至四爻,其辞义关联为祭祀场所的重要性依次减弱。至于五爻爻辞首句的“需于酒食”,即在酒食前举行仪式,则为常见的祭祀仪式之一。

第七卦“师”卦,其初爻爻辞首句为:“师出以律”。其后诸爻言及军队出发后诸事最后归来的过程。二爻爻辞首句为“在师中吉”,三爻爻辞为“师或舆尸,凶 ”,其义为兵众有的用车载尸体,此为战败之象,故“凶”。四爻爻辞首句为“师左次”,即军队在左方驻扎。五爻爻辞首句为“田有禽”,义为田猎获得禽兽,此 义承四爻,即田猎为军队驻扎后的事。上爻爻辞为:“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此爻辞义为:君王有赐命,受赐者开国为诸侯或受邑为大夫,小人不可重 用。此爻和初爻“师出”相呼应,当为师归即打仗结束后的事。

第十三卦“同人”卦,其初爻“同人于门”、二爻“同人于宗”、上爻“同人于郊”,其中门口义的“门”、宗庙义的“宗”和郊外义的“郊”为由近及远的关系。

第二十卦“观”卦,其初爻中的“童观”、二爻中的“闚观”、三爻中的“观我生”、四爻中的“观国之光”,其中和“观”相关的内容为由小及大的性质。

第二十一卦“噬嗑”卦,其初爻爻辞中的“屦校灭趾”、二爻“噬肤灭鼻”、上爻“何校灭耳”,其中“灭”的对象“趾、鼻、耳”为身体部位由下而上的关系。
第三十一卦“咸”卦,其初爻“咸其拇”、二爻“咸其腓”、三爻“咸其股”、五爻“咸其脢脢”、上爻“咸其辅颊舌”,其中的“咸”为伤义,而伤的对象为身体部位由下而上的关系。

第四十六卦“升”卦,其初爻爻辞首句“允升”、二爻“孚乃利用禴”、三爻“升虚邑”、四爻“王用亨于歧山”、五爻“升阶”、六爻“冥升”,其中“升”为上升登高,爻辞中的“升”的目的是祭礼,诸爻辞反映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第四十八卦“井”卦,其初爻爻辞首句“井泥不食”、二爻“井谷射鲋”、上爻“井收勿幕”,其中“井”的描写位置为由低而高的关系。

第五十二卦“艮”卦,其初爻爻辞首句“艮其趾”、二爻“艮其腓”、三爻“艮其限”、四爻“艮其身”、五爻“艮其辅”,其中的“艮”为见义,而“艮”的对象为身体部位由下而上的关系。

第五十三卦“渐”卦,其初爻“鸿渐于干”、二爻“鸿渐于磐”、三爻“鸿渐于陆”、四爻“鸿渐于木”、五爻“鸿渐于陵”、上爻“鸿渐于陆”,其中“渐”为渐进义,而渐进到的位置为由低而高的关系。

第五十九卦“涣”卦,其初爻首句为“用拯马”、二爻“涣奔其机”、三爻“涣其躬”、四爻“涣其群”“涣有丘”、五爻“涣王居”,其中“涣”为大水奔流义。 初爻爻辞承卦名“涣”而来,即马在水流中,需拯救。二爻中的“机”为“几”义,即矮小的桌子。诸爻中的水位高度为由低而高的关系。

由于初爻位于六爻中的最下位,所以有些初爻爻辞也涉及位置居下的语义内容。

第三十卦“离”卦,其初爻首句“履错然”,其中“履”为足下之鞋。第三十三卦“遁”卦,其初爻首句“遁尾”,义即逃避而处在末尾,其中“尾”为最后之义。 第三十四卦“大壮”卦,其初爻首句为“壮于趾”,其中“趾”为身体最下的位置。第四十三卦“夬”卦,其初爻首句为“壮于前趾”,其中“前趾”为身体最下的 位置。第五十卦“鼎”卦,其初爻首句为“鼎颠趾”,其中“趾”指鼎足,为鼎的下部。第六十三卦“既济”卦,其初爻爻辞中的“曳其轮,濡其尾”,其中的“尾 ”指车尾。

此外,上爻位于六爻中的最上爻位,所以有些上爻爻辞也涉及位置居上的语义内容。

第八卦“比”卦,其上爻爻辞首句为“比之无首”,其中的“首”为身体最上部。第二十六卦“大畜”卦,其上爻爻辞首句为“何天之衢”,其中的“天”为高处。 第二十八卦“大过”卦,其上爻爻辞首句为“过涉灭顶”,其中的“顶”即头顶义,为身体的最上部位。第四十卦“解”卦,其上爻爻辞“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 其中“高墉之上”为高城之上义,位置居高。第六十一卦“中孚”卦,其上爻爻辞首句“翰音登于天”,其中“登于天”位置居上。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由下而上的爻位顺序对爻辞的一些内容产生了影响,但具体的某爻爻辞利或不利的断占,和爻位以及该爻的阳爻或阴爻的性质并无必然的对应关系。
 
 
(六)一爻中辞义的前后层次关系
 
一爻中爻辞为两句或两句以上,句与句或层次之间就构成各种语义关系,如承接、并列或转折等关系,而连接句或层次的手段是词义联想。如第三卦“屯”卦,其二 爻爻辞为:“屯如邅如”的屯聚而转换方向义,联想出“乘马”的形象,从中又联想出“寇”的形象,“匪寇婚媾”,指其乘马之人不是寇贼,而是来求婚的,从而 又联想出“婚媾”。至此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女子”形象因第一层次中的“婚媾”而来。“字”为生孩子,亦因“女子”而联想。

爻辞内容以利或不利的断占而言,则一爻中辞义的前后句或前后层次的断占关系则有皆利、皆不利、先利后不利、先不利后利这四种基本情况。而后两种情况则寓变化之理。

前后皆利的情况:第二十八卦“大过”卦,其二爻爻辞为:“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此爻辞义为:枯槁的杨树长出嫩芽,老头娶了年少之妻,没有什么不利。此爻爻辞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皆为利。

前后皆不利的情况:第九卦“小畜”卦,其三爻爻辞为:“舆说辐,夫妻反目。”此爻辞义为:车子脱落了缚车身和车轴的绳子,夫妻失和。此爻虽无断占语,但第一句和第二句皆为凶义。

先利后不利的情况:第四卦“蒙”卦,其初爻爻辞为:“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其爻辞义为:除去蒙盖,有利于囚禁的刑人,可以去其桎梏,然而急于往而求进则有悔恨。爻辞“以往吝”为不利的断占,而“以往吝”之前的内容则为利占。

先不利后利的情况:第二十九卦“坎”卦,其二爻爻辞为:“坎有险,求小得。”此爻辞义为:陷坎有危险,但所求能小得。
 

(七)诸爻中的同事对贞和对事同贞
 
一卦中诸爻辞的内容,或承卦名,或承卦辞,或承爻位居前的爻辞,依据词义或辞义的联想原则进行创作。这样,诸爻辞之间的内容,一方面有可能存在语义上的关 联性,另一方面由于在安排爻辞内容时着眼于变化,就出现了同事对贞和对事同贞的情况。所谓同事对贞,是指两爻中有相同的事情,但各自的断占正好相反。所谓 对事同贞,是指两爻中各自的事情虽不同,但其断占则相同。

同事对贞的情况:第三卦“屯”卦,其四爻爻辞为:“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其上爻爻辞为:“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四爻和上爻首句皆为“乘马 班如”,而四爻为吉,上爻为凶。第六十卦“节”卦,其初爻爻辞为:“不出户庭,无咎。”其二爻爻辞为:“不出门庭,凶。”两爻首句辞义相同,一为“无咎” 即无灾祸,一为“凶”。

对事同贞的情况:第二十卦“观”卦,其五爻爻辞为:“观我生,君子无咎。”其上爻爻辞为:“观其生,君子无咎。”五爻的“观我生”为观察自我生活义,上爻的“观其生”为观察他人生活义,两者辞义相对,但其断占则相同。

最后需指出的是,尽管每一爻爻辞的内容都因前面已出现的要素联想而来,但在具体占卜而获得某爻并解释爻辞意义时,则可以不顾及其联想的来源而仅依据该爻爻 辞而解释。又因为爻辞中无主语现象多见,主要句子成分常省略,又缺乏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词,尤其是语义转折的时候,这样都给爻辞解释者更多的附会余地。

另外,在一卦的六爻爻辞中,明言“凶”、“不利”的所占比例不会超出半数,一般在一爻至二爻之间。这一点反映了爻辞作为占卜功能的趋吉避凶的原则。
 
————————
[附注]
[1]参见拙著《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3-8页。
 
 
本文刊于《徐山训诂文字论集》([韩国] 新星出版社,200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8.周易64卦解读——屯卦初九爻辞: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如何解卦?(其二)
师卦卦辞
90.周易既济卦辞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
易经入门:最完整、最清楚、最简易的易经占卦解卦法【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