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南怀瑾的传奇人生

       南怀瑾 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晚年在江苏太湖大学堂传道。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对于很多人来说,南怀瑾是一本本书的名字。曾经有人说,如果研究国学不知道南怀瑾,基本上就不用开口了。事实上,虽然名满天下,但南怀瑾在学术界有着不小的争议。不过,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却是实实在在的。苏州的太湖大学堂便是实证。

  更令人咋舌的,还是南怀瑾相当玄幻的人生:文武兼修,三教合一,寻访天下名师学武,峨眉山中闭关读禅……这位大师的身上,有太多传奇一样的故事,使得他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南怀瑾自小便有武侠梦。他曾自述个性好动,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最早南怀瑾在家乡浙江乐清学习当地所谓的“硬拳”。此后,他便走遍大江南北,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即顶礼叩拜为师。据南怀瑾说,到二十岁前,他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加起来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十八般武器也学过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搏击等。南怀瑾学武并非一无所成,中央国术馆张清江在杭州国术馆主办全省国术比赛,南怀瑾曾以姿势优异获冠军,算得上是“准高手”一名。

  在学武的同时,南怀瑾并未放弃其他的学习。抗日战争初期,南怀瑾正在南京金陵大学学习。面对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艰难时局,他毅然决定从军报国。当时,他大学还未毕业即转赴成都,考入军校,就读于研究班第10期。毕业后进入军队,随抗战部队驻扎在大西南,屯垦戍边,被任命为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负责筹集粮草支援前方。不久,南调回军校任政治教官,后因目睹官场黑暗,不想再从政,遂萌生退意,有心研究佛学。

  1943年,南怀瑾辞去军校教官职务,到四川峨嵋山大坪寺开始潜心研究禅学。他在那里一呆就是3年,晨昏青灯黄卷相伴,日日与僧侣为伍。在寺期间,他到处寻找佛家经典,静心精读心无旁骛,并时时向当地高僧虚心求教,遍读大藏经三藏12部及其它有关梵文典籍。1946年,南怀瑾学成下山后,受聘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开课讲学。1949年,南怀瑾辗转赴台,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古籍经典,同时担任台湾政治大学、辅仁大学及文化大学教授。在台北道场,南怀瑾精研《佛经》和中国经典名著,如《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法华经》、《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易经》及历代政治人物言论评鉴等,并能旁征博引,融会儒佛道三家之学。他讲述各家学说,历数各朝事故,把先贤经典现代化、趣味化,提供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活泼生动很受欢迎。学的越多,南怀瑾越觉得中华文化的可贵。在台湾时,南怀瑾便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1985年,南怀瑾离台赴美侨居,1988年移居香港,住在半山寓所,每日讲学不辍,当地慕名而来求教的学生络绎不绝。

  南怀瑾记忆力强,讲课时引用诗词、典故,皆能随口背诵,滔滔不绝。他为了讲现代政治人物史,花了3个月时间重读《二十五史》。授课时,对于历史掌故、政治事件等史实均能引经据典,指明出处,讲得头头是道,给聆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一般人“除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也就是说对于现代人所患心理疾病,应多从心理因素入手,“心病还要心病医”,要强化道德、文化修养,方能彻底根治。南怀瑾教人静心、养性、除烦恼之法,常保身体健康,使受教者感悟到,在知识竞争时代,多一份定境,多一份智慧,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

  最后时光:要弟子记录自己的生平

  昨天上午,南怀瑾家乡——浙江乐清市人大主任赵乐强证实了南先生已于前日辞世的消息。

  9月中旬,即有南怀瑾病情危重的消息传出。南先生晚年久居江苏吴江,开设太湖大学堂讲学。月前因感冒引发肺部感染入上海中山医院医治,不料竟一病不起。病中先生的一个动作令弟子有了不祥预感。9月初,南先生要求弟子记录自己的生平。“这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为南老记录,或写传记,都被拒绝。”

  病情日重的南先生不久前回到了太湖大学堂,进入所谓“入定”的修行境界。不想,在中秋节前夕竟传来不幸的消息。

  南先生的离开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赵乐强今年5月29日曾去拜访过南先生,彼时南老仍精神矍铄,健步行走,谈吐清晰。见家乡来人还笑问:“我们都是温州乐清人,我们乐清的‘乐’字,至少有4种读音。你们知道吗?”

  渊博学识:经历传奇,通读经典

  南先生先生的学术概括起来便是一个“通”字。据了解,南先生在家乡乐清自幼便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就熟读诸子百家,兼习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抗战时期,他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传授。

  这一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为南先生日后做学问的这个“通”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南先生主张通读经典。他自己的30余部著作,内容就涵盖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学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只有“通”才能“达”,南先生以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文化层面。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尽管学识渊博,又常常引经据典,但南先生在著书立说之时,又能深入浅出。在几十年中,南先生著述了大量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阐释,这些经典被认为即便是毫无国学根底的人也能看懂。这也使得南先生读者甚广,信众很多。

  而在《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著作中,南先生在立说之余,还对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也作了勘正。这都影响了一大批读者。

  在学术之外,南怀瑾还为两岸和平发展作出贡献。据公布出来的材料看,从1990年12月31日开始,两岸密使在南怀瑾的香港寓所重开国共两党会谈,最终实现了“汪辜会谈”。

  晚年忧虑:上网了,青年人还读书吗?

  在生命最后几年,南先生面对新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总是怀着一份忧虑。而越是如此,他觉得自己推广传统文化的责任重大。

  2006年上海书展之前,本报记者聆听了南先生的一场演讲,题目是《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当时年届九旬的南先生已很少公开演讲,但他仍觉得有必要对青年人说一点感想。南先生说他在苏州、吴江等地都设有藏书楼,所藏古书典籍很多,然而有时他面对满壁的珍藏也陷入沉思:“如今的青年人还会读这些书吗?”

  南先生说,随着网络等电子传媒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恋其中,失去了阅读古书的兴趣,忽略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其结果必然给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隐忧。

  》南怀瑾语录

  1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2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得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行合一南怀瑾
聆听南怀谨先生教诲
南怀瑾:超越文化局限的人
郭姮妟校长:南怀瑾先生的二三事
缅怀“点灯的人”(终修版)
(10)王雪丽女士:忆与南怀瑾老师的交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