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荆沧脉学辑要
原文地址:荆沧脉学辑要作者:陈嘉彬

古云:望而知之神,闻而知之圣,问而知之工,切而知之巧,故有后世诸人者妄以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疏脉家之法者,更以此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问诊,此乃粗工欲盖弥彰也。更有甚者言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长此以往医道不存,天道泯灭矣!不知岐黄言“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不知仲景论伤寒以脉证为要,不知扁鹊仓公以脉而名,不知药王有“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之叹,不知灵胎有“三指多回春”之慨,真天下医道将衰乎?真我辈买椟还珠乎?真岐黄弟子有眼无珠乎?

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多不精勤医道者也。或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此畏难之辈但求以医术骗人钱财者也。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户。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医也。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如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若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若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若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若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也。

道生一,一者无极。一生二,二者阴阳。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为气,地为形。人以天为父,地为母。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而已。

余早年习道,偶有定中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不惭集录,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也,但求明朗贤士仁师指正,可得精进。

 

                      不才岐黄弟子陈伯毓嘉彬戊子年重阳述于东光县小村草舍

第一讲  古今脉学杂谈

第一节 脉诊流派大宗

这一讲是对中华古今脉法的一个概述,也可以说是让大家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神奇的脉诊全貌。

脉诊,这个词语其实用的还不是很贴切,我们研究脉,应该不仅仅停留在用于诊断疾病,而应该更全面的看待脉法的作用和范围,比如我们可以应用脉法来预防疾病,例如王光宇老师在使用涩脉提前发现肿瘤方面就是一个预防肿瘤或者说早期发现的很好的方法。推而论之,脉诊还可以根据人的“七情六欲”等心理状态探索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角色。因此,我觉得脉诊应该被称为脉学,而这门学问是自我或者他人通过感知脉搏而得出结论的,因此它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

通过研究分析,我按照风水的三大派系以及各家研究脉学不同的侧重点,将脉学分成了三类,那就是“象派”、“形派”、“理派”,我也称其为“宏观脉法”、“微观脉法”、“推理脉法”。这三种派系,或者说从不同出发点研究脉学的三种方式,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各有所侧重。在孜孜不倦追求成为大医的人来说,将这三种方式融会贯通进行运用,是我们每一个有志于研究脉学,学习医术的人所必须追求的境界。所谓的“象派”,我也称其为宏观脉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传统脉诊,但是传统脉诊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三种脉法派系,自古至今就已经在不断发展了,在《内经》中,我们即可看到三种脉法的相关论述,因此“传统脉诊”,甚至“现代脉诊”的说法严格来说并不是很贴切。

象派脉法,着重于脉象的研究,也就是我们所学习到的二十八、二十七种脉象。其优点在于可以准确的辨析证型以及脏腑气血阴阳的状态,进一步学习可以通过不同部位的不同脉象进行分析而准确的施以方药。而其缺点在于入门困难,常常需要很好的悟性和很长时间的锻炼,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准确的把出脉象。而要通过对寸口脉各部位所包含脉象信息的不同关系,推断出确切的身体状况,并严格按照药物选择准确,药味安排精炼,方证完全相对,则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在《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中,我曾经讲过通过拆解得出脉象的方法,但是不管你通过什么方法学习,要想入门仍然是一件难事。

象派脉法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十人十个脉象”。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竭力的去统一,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认知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我仔细的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把脉象的时候,就好比佛家所说的“心无挂碍”,心没有可着边的地方,在“空”中寻找一个近乎飘渺的“象”,这时候是很难全面的得出结果的,往往会因为每个人所看到的点不同,而得出的最终结果不同,事实上其原因还在于我们并不能完全解析脉中的所有“象”。比如刚开始临证的同学或许会出现摸谁的脉谁的脉滑,或者弦等等。而起初的时候,也只会得出诸如“脉弦”的结果,进一步的学习才晓得要写左手怎么样,右手怎么样,再进一步才晓得要写左手寸关尺各如何,右手寸关尺各如何,才知道一个地方会有很多脉象叠加在一起,才会出现我们理想的脉象书写,如左寸虚大滑数,关弦虚细,尺沉细紧;右寸浮紧,关滑实,尺沉虚。更进一步,要对脉象进行分度,也就是王光宇老师所说的脉度,只有分度,才能充分的区别患者病情的轻重。所以我们说要学好脉学,一个要有悟性,一个要有耐心,一个要谦虚。不能将脉“横看成岭侧成峰”,更不能草草了事,完全为了应付。

象派脉法代表著作中较为有特色和深度的,有《脉经》、《文魁脉学》、《医家秘奥》、《四诊抉微》等。作为入门第一要读的书,我比较推崇《四诊抉微》,作者林之翰在采集《内经》、《难经》、《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诸家论述的同时,并按照体例进行了编排,而且加入了自家经验,而其采集诸家所编排的体例,是非常方便学习者学习的。《文魁脉学》中对兼脉的论述和经验是很不错的,而《医家秘奥》在各部关系方面着墨更多,这三本书可以说是由入门到精通的必读之作。如果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脉与方的应用,就必须研读《脉经》和其他相关著作,同时要不断的于临床中进行总结。在学习象派脉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能死记硬背各种脉学书中所说的什么脉主什么病症,而是要努力的去思考其中的机理,只有弄懂了机理才能一通百通,而不至于陷于庞大的兼脉中而致迷途。还要注意不能仅仅停留在脉象的学习上,在掌握了基本的脉象以后,要更着力于兼脉机理,生克关系,部位关系,脉象脉度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临证之时胸有成竹,病情进退自有主见,不至于被患者复杂的自我感受所迷惑,而错误的判断病情。

形派脉法既是我们所讲的可以准确按照现代病名得出结果的脉法,其以全息论、神经论、反应论、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等现代科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古代中医脉诊方法,通过准确的判断病位和病性,从而准确的辨别病性和病名。这种方法对于减少患者治疗环节,节约患者不必要的开支,以及准确诊断患者疾病,减少诊疗的盲目性等等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为中医脉诊注入了更多新的血液,为中医的发展和复兴加了一把劲。从传统中医出发,形派脉法存在一定的证型判断不足的缺陷,这也是很多学习中医的人所担心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掌握这种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开支和诊疗过程,一方面可以增加我们辨病辨证的能力,从而使得我们能综合的思考病和证的用药,增加方药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在形派脉法研究方面,一直以来都有人去突破,诸如《图像诊脉法》、《我之脉学观》、《金氏脉学》、《中华脉神》等都是非常出色的著作。当然我们仍然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对脉法进行了分类,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各脉法之间还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

在三个脉学研究方面中,最有特点也是最有争议的要归理派脉法,其研究的方向在大众看来是与众不同的。理派脉法是通过对于脉象的研究,结合各种理论以及方法推测作为脉的主体——人的一些情况,包括心理状态、社会行为、社会角色等等。正因为这里面包含一个推理的过程,因此我将其命名为理派脉法,但是理派脉法并非是无源之水,其仍然是可以在古代典籍中找到雏形甚至已经非常成型的内容的。理派脉法通过把脉所得到的结果,经过细致的推理,首先可以得出人的长期心理状态或者情绪变化,更进一步可以得出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情况。这个问题并非不可思议,是我们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所掌握的一门科学。在我们学习中医理论的时候,我们都了解七情六欲可以令人生病,而生病首先影响的应该是人的气机状态,任何情绪和心理的改变,都会影响到人体的气机,比如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喜则气缓等等都是情绪对于人体气机的影响,而这些情绪乃至某些心理状态的长期存在便会形成长期的影响,从而使得这个人具有某种性格特征。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的模式说明了人的心理和性格会改变人的生理,也会改变人的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人的社会角色,这就是理派脉法的推理路线,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中医脉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人们所常见的是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的论述,这些内容诸多书籍上都可以见到,心理对脉象影响方面的研究,当前较有成绩的当属《寿氏心理脉学》,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充分的证明了心理脉象的存在,他也尝试着通过人的心理状态去推理人的社会行为,是当前很有特色的一个研究领域,也证明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既然能通过脉象探知人的心理和行为,那么自然可以通过推理而得知人的社会角色,这就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通过摸脉而知道人是否富贵等是迷信作出了澄清,也为我们研究太素脉法等古代典籍解放了思想,事实上在周慎斋《医家秘奥》中也有类似脉象和社会角色的论述,也充分说明了在心理脉学研究领域一直不乏其人。

以上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古今脉法的研究成果和不同方向,虽然限于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机遇不同并不一定能全部掌握,但是一旦在我们心里有了一个框架,我们就会清楚我们的研究方向,中医不仅仅是治病的医学,更是治人之学,最起码我们也要在先人们要求的上知天文,下穷地理,中通人事方面付出我们应该付出的努力,不能仅仅将学习中医当成养家糊口的一个手段,更应该在探求宇宙自然之道的路上看到自己的目标,从而明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我在此也希望大家不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谋求暴利,要将眼界放宽,要追求做一名苍生大医。

第二节 脉学历史状况

在下面的一节中,我准备为大家理出脉诊学从古到今的脉络,当然为了节约篇幅,我不准备复述脉学的整个历史沿革,我们将通过对古今脉诊的对比,来看一下我们在当代脉诊丢失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我们需要丢弃什么,需要重新找回什么。

从人的方面看,由古到今,有扁鹊、淳于意、张仲景、王叔和,乃至黄宫秀、张山雷以至现今之诸位脉学界人士,各人都在脉诊乃至医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从脉学相关书籍来看,由《内经》、《难经》《脉经》到当下的脉学著作也是各有心得和发挥,当然也不可否认的说有舍弃和丢失的内容。

扁鹊以“至今天下言脉”唯一之人,以看脉知病之所从生而著名史传。从其被推崇的原因我体会到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疾病的最重要依据,在人民群众心中,在中医人眼里始终不会改变其地位,而从当今望诊等其他三诊的诊断水平来说,在学习难度上,脉诊也是最难的。知病之所从生,乃至知病之所转归是中医人,必须要做到的,而从生与转归,在当下看来,唯有脉诊可以首先做到,而我们中医的最高目标也是要通过诊断来判断疾病的来龙去脉,在这方面脉诊是不可或缺甚至举足轻重的,而准确的判断疾病的起因和转归是我们现在基本丢失了的。

在《内经》中论述脉诊的内容较多,但是多散在各个篇章,且有脉诊和经脉混杂的问题。脉作为一个通用的词汇,被大量的使用。脉字在内经中约被使用1160余次,有的是指的经脉,有的是指的脉诊,有些可以分别,有些则难以区别。而内经中对于脉诊的内容,也有遍诊法、寸口诊法、三部九侯诊法、尺肤诊法等等。虽然庞杂,但是论述精辟全面。至后世专注于脉象,则脉法失去了大部分内容,即便寸口脉法也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中华文化再次被世界重视,文化的氛围逐渐活跃融洽,有很多人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自己的体悟,对古人的脉法进行了挖掘和发展,凸显了如金伟、王光宇、许跃远等等很有成就的脉学研究者,再次将濒临消亡的脉学发扬,使得很多后学增加了重新找回古中医脉学的信心,实属我辈幸甚,中华幸甚。笔者通过数年的研究和学习,不断的在患者身上体悟,在古脉法领域稍微有了点点心得,在此我将通过本书介绍一些我个人以及荆沧数位中医人士的心得体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倾听脉里的音符
我的脉学观
岐轩医学,中医黄埔
学习脉诊,一定要避开四大误区!
脉诊讲座
周末分享:简易中医四诊之四——脉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