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琴书所记髹琴、制漆工艺

【版权信息】

图文:《中国生漆》第35卷,2016年第3期 第29页

作者:长北,本文已获原作者及《中国生漆》编辑部授权发布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用,只供交流学习


明清琴书所记髹琴、制漆工艺

(南京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内容提要:古代大漆髹饰工艺除系统见载于《髹饰录》之外,以明清琴书记录为详尽。琴书之于髹饰工艺的价值,主要在于髹琴工艺和制漆工艺,还有髹饰工艺的工具设备。本文将明清琴书关于髹琴、制漆工艺及髹饰工艺工具设备的文字钩稽校勘读解如下。

关键词:琴书  《髹饰录》 髹琴工艺  制漆工艺 

作者简介:长北,本名张燕(1944-),女,江苏扬州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漆艺、艺术史。


我国古琴用大漆髹饰。古代大漆髹饰工艺除系统见载于《髹饰录》之外,以明清琴书如[明]袁均哲辑《太音大全集》[1]、[明]蒋克谦辑《琴书大全》[2]、[明]张大命辑《太古正音》[3]、[清]祝凤喈《与古斋琴谱》[4]记录为详尽。琴书之于髹饰工艺的价值,主要在于髹琴工艺和制漆工艺,还有髹饰工艺的工具设备。从时间先后和记录内容看,《琴经》多抄袭《太音大全集》,《琴书大全》则杂抄前人。本文以明代最先成书的《太音大全集》和记录髹琴工艺、制漆工艺最为精准的《与古斋琴谱》为依据,而以《琴经》、《琴书大全》为参照,将明清琴书关于髹琴、制漆工艺及髹饰工艺工具设备的文字钩稽读解如下:

(一)髹琴

正统年间,袁均哲据永乐间朱权《太古遗音》并其它琴书辑出《太音大全集》五卷,卷一以“造琴法度”、“灰法”、“糙法”、“煎糙法”、“合光法”、“退光出光法”、“安徽法”、“缀徽法”为序,记录了髹琴工艺。万历年间,张大命据此书和其它材料,辑为《太古正音》十四卷,卷七与《太音大全集·卷一》分条与条序基本相同,各条文字亦基本雷同,只将“造琴法度”易名为“底面制度”,其前增一条“斫法”,而将“缀徽法”一条内容并入“安徽法”一条内,文内有少量失句、失字或换字。也在万历年间,蒋克谦辑书成《琴书大全》二十二卷,《卷四·琴制》分“灰法”、“糙法”、“合光法”、“退光法”、“安徽法”、“缀徽法”、“磨法”、“制琴法”、“煎翳光法”、“琴漆法”,分条更多更细,内容多因袭宋明旧说,文字则经过了自己加工。

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一》开篇记:“造琴法度:凡合(缝),用上等生漆入黄明胶水调和,挑起如线,细骨灰拌匀如饧,然后涂于缝。头、尾勘定,相合齐整。于腰、项处用软绳缚定,次于额、天地、柱、中、徽、尾六处,以木楔楔,令紧。缝上漆出,随手刮去,入窨候干,以七日为度,日久愈佳。取出,修治上弦,试之,以无病,然后错打棱角,涂以生漆,无露脉之病。”《琴经·卷七·造琴法度》原文与《太音大全集·卷一·造琴法度》完全相同。两书均缺“缝”字,笔者据文意补入。两书所记,与《髹饰录》“合缝,两板相合,或面、旁、底、足合为全器,皆用法漆而加捎当”、扬明注“合缝粘者,皆扁绦缚定,以木楔令紧,合齐成器,待干而捎当焉”记录一致,增加了“合缝”所用“法漆”的配方:“用上等生漆入黄明胶水调和……细骨灰拌匀如饧”,可补《髹饰录》未记。

《太音大全集·卷一》接记:“灰法:鹿角灰为上,牛骨灰次之,或杂以铜、鍮等屑,尤妙。第一次灰粗而薄,候干,用粗石略磨。第二次中灰匀而厚,候干,用水磨,第三次用油磨。次用细灰缘边,作棱角,候干,磨过。第四次灰补平,候干,用无砂细砖长一寸许,用水揩磨,有不平处,以灰漆补之……。”《琴经·卷七·灰法》则记:“鹿角灰为上,牛骨灰次之,或杂以铜、鍮等屑,尤妙。第一次灰粗而薄,候干,用粗石略磨。第二次中灰匀而厚,候干,用水磨(二次水磨,三次油磨)。次用细灰缘边,作棱角,候干,磨过。第四次灰补平,候干,用无砂细砖长一寸许,用水磨,有不平处,以灰漆补之……”。《太音大全集》此条于“用水磨”后有“第三次用油磨”一句,文内又有“用水揩磨”一句;《琴经》此条于“用水磨”后夹小字“二次水磨,三次油磨”,“用水揩磨”减字为“用水磨”。两书所记“灰法”,与《髹饰录》所记大致相同。所不同者,其一在于用鹿角灰、牛角灰拌入灰漆,使漆灰透音性好,便于琴体发声;又用铜屑、黄铜矿石屑拌入灰漆,铜屑、矿石屑、鹿角屑、牛角屑隐约闪烁于琴面,有一种特殊的美感:以上灰料,均为《髹饰录》未记。其二在于第三次用油磨灰。漆工往往在晾干的细灰面上薄刮一遍生漆或广油或胶水,使漆、胶或油钻入灰层孔隙,以节省其上涂层用漆,扬州漆工称“干闭”。这就是《工程做法》所记的“拔浆灰”。“用油磨灰”以磨代刮,同样为起 “干闭”、“拔浆灰”的作用。这里的“油”,指干性油如紫坯油等。

清代祝凤喈《与古斋琴谱·卷二·灰磨平均》条下则记:“调漆灰法:以角灰(即飞好鹿角霜)一两入清水三四钱润化,灰无片粒再入生漆七钱,三者拌匀交溶如浆糊,不稀不浓为妙。如漆多于角灰而水少,则干必皱皮;如角灰多于漆而水多,则干不粘结;如水少于灰漆,则不稠而难刷开;若不用水,则漆痴滞而不干。皆必如法调和得宜也(每张琴刷漆灰一道,用角灰四两五钱、净生漆三两二钱、清水一两五六钱。夏冬天气,水宜酌增减之。”此条所记调漆灰法各有配比,可补《髹饰录》与明人琴书之未记。

《太音大全集·卷一》接记:“糙法:第一次糙用上等生漆,于向日暖处,令漆浸润入灰,往来刷之,以多为妙。候干,以水磨洗。第二次糙亦用好生漆,候干,磨洗过,安徽,正岳,刻冠线。第三次用煎糙。”《琴经·卷七·糙法》与《太音大全集·卷一·糙法》文字相同,唯于“第三”后脱“次”字。两书记录的“糙法”,与《髹饰录》所记、与20世纪漆工做法大致相同,所可指疵者,漆工第一次糙漆并不用上等生漆,而用稀薄、快干、加入烟炱等色料的稀漆水。如果灰糙即第一次糙漆用生漆,反而浮在灰面,不能有效地钻入灰层了。

《太音大全集·卷一》接记:“煎糙法:生漆半斤,先下火煎数沸,入焰硝一分,以文武火煎至四、五食时,用柳枝搅起,视其色,光焰为度。倾入瓷器内,以纸覆之,入地窟三宿,取出,以绵滤过三、五次,候日色晴明则糙。往来刷之,以久为佳,糙毕入窨。今人只以上等生漆入乌鸡子清用,漆工谓之耀糙,取有肉地。”《琴经·卷七·煎糙法》与《太音大全集·卷一·煎糙法》文字相同,唯将“取有肉地”校勘为“取有肉也”。两书所记“煎糙法”瑕疵亦相同。第三遍糙漆用煎熟的精制漆,所以这遍糙漆称“煎糙”。此段文字其实谈的是煎漆,最后才谈到“煎糙”,可见作者并没有搞清煎漆和“煎糙”是两种不同的工艺:前者是为髹漆备料,后者则标志着漆坯的完成。生漆糙不必下窨就可以自然干燥,“煎糙”糙毕要送入荫室,控制室温在摄氏250C~300C、湿度在75%~85%之间候干,而不必、或不仅是“候日色晴明则糙”。“耀糙”指在推光漆内加入鸡蛋清做“煎糙”,可使煎糙肥厚光亮。煎糙直接关系着上涂漆的质量,是绝对不可以用生漆的。

《太音大全集·卷一》在“煎糙法”后横插制漆一条以后,未接着记录髹上涂漆,却接着记录“退光出光法:水杨木烧为桴炭,入瓶中罨煞,捣为末,罗过。却用黄腻石蘸水,轻手遍揩,磨去琴上蓓蕾。次以细熟布蘸灰末,用手来往揩擦,光莹即止。洗拭令干,以手点麻油并新瓦灰擦拭,其光自然莹彻。又法:垂柳木断如鸡子大,湿烧,旋取桴炭罨煞。次用砂衫木准前烧桴炭。等分为末。以手点油,遍涂琴上。却掺炭末,以手掌或软布揩擦,候光彩即止。以皂角揉水,洗拭令干,再用手揩擦。又法:皂角、刺炭、桑木炭、清石末各等分,以水调,涂琴上,用手力磨,去其翳,自然光焰发也。”《琴经·卷七》亦有“退光出光法”一条,唯将《太音大全集·卷一·退光出光法》“垂柳木”易为“垂杨木”,无“又法”、“又法”四字。《髹饰录》提到退光与揩光,却未有一字记录具体工艺,各琴书记录的“退光出光法”,与20世纪漆工做法大体相同,可补《髹饰录》之未备(图1)。唯所记退光出光需要用多种粉末“等分为末”,未闻有此必要。


图1:漆工在为完成髹漆工艺的琴体退光


清代祝凤喈《与古斋琴谱·卷二·退光洁明》条下所记推光更为细致:“琴于周体俱制尽善,工无复加,然后退光。所谓退光者,非徒以光漆刷上候干而有光亮已也,乃于干透后,用飞过砖灰或磁灰(飞澄法详《灰漆平均》篇),以老羊皮(详《备用篇》)蘸芝麻油沾灰按光擦之,初令去其外面浮光,再则推出内蕴之精光也,以愈推愈妙(推,即擦也,用力遒劲停匀是也)致令须眉可鉴。惟砖磁灰中与所擦之羊皮,二者不可稍沾微细砂粒,一有,擦成划痕。切宜慎之。指甲划着亦致瘪路,推擦时,须去指甲为妙。”《与古斋琴谱·卷二·飞澄法》条下又记:“以鹿角霜研极细末,盛大碗内之半,以水浸满,用手搅混。倾贮数次,令角霜极细者皆由搅混浮,倾另器,其澄沈细如软粉。去水,晒干。其粗粒者虽搅先沉碗底不混,再加研细,亦可飞澄晒用。飞澄砖磁灰法亦然。”飞澄砖灰、飞澄鹿角霜,为泽漆揩光过程中“胴擦”所必须。此二条所记,可补《髹饰录》与前人琴书之未备。

《太音大全集·卷一》接记:“缀徽法:凡缀玉徽并蚌徽,须先用胶粉为底,庶得徽不黑”。《琴经·卷七·安徽法》与《太音大全集·卷一·缀徽法》文字完全相同。琴徽底面用胶粉打底,意在使琴徽下底漆的灰黑色被掩盖,不至于透出琴徽表面。

《太音大全集·卷二》有“辨蛇腹纹”一条论古琴断纹:“知琴者以谓前一指、后一纸为妙,以蛇腹纹为古。王晋叔所蓄琴,前几不容指而后乃容指,然无杂声,可谓语妙矣!蛇腹纹已渐出,后人当益增。但吾辈及见其斑斑焉。亦可谓难老者也。”古琴面板前后各嵌有一座开有小孔的木梁,供七根琴弦从孔中穿过。前一座木梁叫岳山,距离古琴面板宜于一指之高;后一座木梁叫龙龈,宜紧贴古琴面板仅留一纸之距。两者的差距由古琴面板的弧度决定。这是决定古琴发音清浊的关键。《琴经·卷六》有“古琴辨”一条论及古琴断纹:“古琴以断纹为证。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纹愈多。断有数等: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相去或寸,或二寸,节相似,如蛇腹下纹;又有细纹断(即牛毛断),如发千百条,亦停匀,多在琴之两旁,而近岳处则无之;又有面与底皆断者;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片,此非千余载不能有也。一应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之者,盖器多用布漆,琴则不用;他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又岁久桐腐而漆相离破,断纹隐处虽经磨砺至再重加光漆,其纹愈见。”漆器不是没有断纹,而古琴断纹更为常见,《琴经》分析古琴易生断纹的原因在于:“器多用布漆,琴则不用“、“琴日夜为弦所激”,比《太音大全集》有所增益。《髹饰录·断纹》条则记:“髹器历年愈久,而断纹愈生,是出于人工而成于天工者也。古琴有梅花断,有则宝之;有蛇腹断,次之;有牛毛断,又次之。他器多牛毛断。又有冰裂断、龟纹断、乱丝断、荷叶断、纹断。凡揩光牢固者,多疏断;稀漆脆、虚者,多细断,且易浮起,不足珍赏焉”,侧重记录了断纹的形态。

(二)制漆

清代祝凤喈《与古斋琴谱·卷二·辨真生漆并滤漆法》条下,记如何挑选生漆及滤漆详细过程,均为《髹饰录》及明人琴书未记:“生漆产于陕、广、浙、严州。真者以滴纸上,扯即破,间味臭,搅之色白,即刻转黑。薄涂竹上,半日速干。假者,掺和桐油,试验不然。滤漆以夏布(即麻布,不粗不细为宜),裹漆上架,绞之(架式样绘《利器篇》),则清漆滤出,渣裹布内,去之。又以棉花或丝绵铺夏布上,复裹漆绞之,则漆更清净矣。”祝凤喈所记与20世纪漆工经验几乎无异。如果一定要挑错的话,好生漆之味是清香,不是臭味。

《太音大全集·卷一》“煎糙法”一条与“退光出光法”一条之间,有“合光法”一条,记录的不是髹琴,而是制漆。“合光法:合光须择良时。宜于三伏内,用生漆一斤,文武火煎至十两,乘热滤过,此为光漆。”这是记本色推光漆制法,亦即《髹饰录》所记“明膏”。“又用好生漆、白油各二两同调,诃子肉、秦皮、黄丹、定粉各一钱入在内,文武火煎如稀饧,乘热滤过,入于瓦器内”。秦皮可以去翳使漆清明;诃子肉可以利泻使髹漆少生刷痕;黄丹、定粉入油,可以起催干作用。这是记油光漆制法,亦即《髹饰录》所记“光明”。“又用好生漆四两,滤过,定粉(即铅粉,又名“胡粉”)一钱半,轻粉(水银升炼而成的白色片状结晶形粉末)一钱,中指煞令极细。以乌鸡子两个,取清捣碎调粉,同入瓦器,拌和令匀,绵滤过。”(我国古代16两为1斤)大漆自身有浓重的红棕色相,难以调配出淡色,古人便加入增白剂定粉、轻粉等使漆色变淡。这是记淡色推光漆制法,亦即《髹饰录》所记熟漆有“淡”一种。“又法:用上等生漆入秦皮、铁粉、油烟煤同煎,滤过,临时入鸡子清拌匀。大凡煎光,须经日久,用之乃佳,贵其老也。”铁粉、油烟煤为入漆黑料。这是记黑推光漆制法,亦即《髹饰录》所记熟漆有“浓”一种。《髹饰录》不记制漆法,《太音大全集》可补未畚。

《与古斋琴谱·卷二》则记:“晒光漆法:先滤净好生漆,置盘中(方、圆木、磁等盘均可),日晒少倾,以竹片搅翻至盘底,色白,有水气。时时晒搅(晒令漆光,搅不干皮)。至数日,则漆中水气晒尽,其色如酱而发光亮。入冰片或猪胆汁(详《备用篇》)少许,调匀,则漆化清利而不滞(冰片、胆汁性走利,化漆使清,以笔蘸之,可以写字,如用墨然),其光如鉴。”这里记半透明漆晒制之法甚详,唯“晒尽”一说不妥,精制漆中务必留有3%~5%的原水,不可将水份晒尽。20世纪末,漆工还保留着制推光漆加冰片、猪胆汁的做法,使漆膜流平性好并且光亮可鉴(图2)。《与古斋琴谱·卷二》接记:“又法:光漆不置日晒,以火炖之。用瓷盘盛净生漆,放文火上,时时搅之。一经漆热,即离火,随搅随扇。风冷,又复炖热,搅扇。如此数次,则其漆色如金,其光亮尤胜于晒者。晒难而炖易成也。惟炖必时刻留意,搅不停手,以防底焦。一热即须离火,搅扇风冷,过热,则漆熟不干,至于无用矣。此法芝城陈子六仪受于许篴溪,尝试验,颇佳。”这里记的是半透明漆煎漆之法。《与古斋琴谱·卷二》又记:“欲其色黑,以铁锈水(详备用篇)酌调入漆中,色转灰白(锈水调多,则漆不干,须加光漆和之),拌匀,刷器上,待干,其黑尤胜(生漆本黑,入锈水者尤黑)。有用黑烟入漆者,不若锈水之无渣滓也。如不用冰片、胆汁和调(用其一,非并用也),其漆浓滞而不化开,每有刷痕。”这里记的是黑推光漆制法。其煎制、日照的加温方法和搅拌法以及加铁锈水的方法,与20世纪黑推光漆制法完全相同。用醋煎锈铁成铁锈水作入漆黑料,铁末容易氧化,导致漆膜发红而不能达到正黑,铁锈微粒容易在漆面留下漆籽,导致漆膜穿孔。21世纪,此种黑料已基本被淘汰,而加鸡蛋清或冰片、胆汁制黑推光漆、使之容易流平并增加光泽的做法,却在漆工中流传了下来。《与古斋琴谱·卷二》记:“调好光漆,再以夏布铺棉,绞滤数次,则无蓓蕾,洁净为佳,作紫霞色。用真银朱(假者掺黄丹,入漆便黑)渐调入漆,试色如端石为佳。朱多则红,非紫矣。”《琴经·卷七·合光法》则记为:“合光须择良时,宜于三伏内,生漆一斤,文武火煎至十两,乘热滤过,此为光漆。又用好生漆、白油各二两同调,诃子肉、秦皮、黄丹、定粉各一钱入在内,文武火煎如稀饧,乘热滤过,入于瓦器内。又用好生漆四两,滤过,定粉一钱半,轻粉一钱,中指煞令极细。以乌鸡子两个,取清捣碎调粉,同入瓦器,拌和令匀,绵滤过。临时入鸡子清拌匀。大凡煎光,须经日久,用之乃佳,贵其老也。”《琴经》较《太音大全集》“宜于三伏内”与“生漆”间缺“用”字,下文缺“又法:用上等生面漆入秦皮、铁粉、油烟煤同煎,滤过”数语。两书此条记的是朱红推光漆制法,为《髹饰录》所未备。

图2:何豪亮先生在制漆


(三)制琴制漆工具

清代祝凤喈《与古斋琴谱》四卷,补义一卷,抛开前人陈言,对髹饰工艺记录甚为周详,对各种精制漆精制过程的记录、对髹饰工艺工具设备的线图等等,尤补历来琴书与《髹饰录》未备。《与古斋琴谱·卷二·利器善事》条下,画有制琴的木工工具锯、刨、斧、凿、锉、以及圆规,制琴的漆工工具磨石、漆刮、漆刷以及绞漆架。这在古代绝无仅有,弥足珍贵,可补《髹饰录》之未备。此条又记漆刷制法和用后护养法:“漆刷:取猪颈、脊背上鬃毛,洗净,晒干,齐平。须用牛胶水黏接,长四五寸。另取薄竹片二,长四五寸,阔一二寸,厚半分余,即以鬃用胶水匀铺其上,约厚一分,将竹木片夹紧,外缠以绸,用漆调面灰黏固,或用线密扎紧,外加漆,待干。然后以利刀于夹片头上刮去夹片数分,毋刮损鬃毛,以露出之鬃即为刷也。热水泡去鬃内胶水,则柔软便用。用后,以茶油洗去其漆。碱水去其油,清水取其碱。否则漆干鬃硬,不可复用,又须另刮夹片,再露其鬃以为刷也。若制圆刷,毋庸夹片,以胶成一束,随意大小,周用线扎,漆之。干后,刮取为刷。”(图3)更为古籍所未备。今天漆工所用的漆刷,比祝凤喈所记更薄也更精巧,猪鬃刷已经很少用来刷漆了。

图3:[清] 祝凤喈同书《利器善事》条所绘漆工工具


以上琴书记录的髹琴工艺、制漆工艺和制琴制漆工具图例等,均为《髹饰录》缺记。以上钩稽解校勘与读解,当否,请方家教正。

(2015年重新整理,2016年8月《中国生漆》收稿)

参考文献:

[1]袁均哲.《太音大全集》[M]//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1092册.

[2]蒋克谦.《琴书大全[M]//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1092、1093册.

[3]张大命.《太古正音》[M]//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1093册.

4]祝凤喈.《与古斋琴谱》[M]//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1095册.


END

小编微信(求勾搭):终南有桼或zhongnanyouqi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古琴面会滞涩,走音不畅?
古琴斫艺
汪孟舒的琴学世界
《古琴的传统髹漆技艺研究》,髹漆绝对是个技术活
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查阜西
古琴知识百问连载(七)----试谈三个概念:生漆擦漆、半生漆、全生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