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导读03 逍遥游-北冥有鱼

第一段:鲲鹏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逍遥游的开篇,是一个充满奇幻想象的飞翔故事,有一条大鱼,叫鲲,它将从北海飞到南海,“化”、“飞”、“徙”三个字非常关键,你刚刚以为这是一条鱼的故事,结果它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只鸟。为了飞翔,先要长出翅膀,于是鲲变成了鹏。“怒而飞”,静态到了动态,“怒“我想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动势,是自然力量与内在力量的结合,产生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这鲲鹏的大小,用“几千里”这样的路程概念来形容空间,“不知“,让我看到一种无边无际的大,翅膀,远远望去,仿佛覆盖在天上的云层,我们想象一下,这只鹏一起飞,天空都被它占领。

如果没有想象,我们根本读不懂这个故事。

但即使有了想象,我们也理解不了这大鹏鸟的志向。

北冥是怎样?南冥天池又是怎样的?它因何而飞?又是什么助其飞?

第二段:“问天”?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说,大鹏鸟的故事,是记录在一本叫《齐谐》的志怪书里。书里写道,这只鸟是随着六月的大风飞上天的。

野马是什么?杨照先生解释说“大热天的时候,我们看着地面,会发现眼前的景物有细微的折射扭曲,那样的一种“游气”,就是野马。

尘埃,我们应该很熟悉,依然是在阳光照射下,空中有一些非常微小的物体漂浮。

庄子在解释说明“息”,在我们肉眼可见的范围内,野马,尘埃,都是息的作用产生的,而这个六月之息不止产生野马尘埃,它直接是大鹏鸟“水击三千里,直上九万里”的动力。

接下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一句,庄子用飞上天的鹏鸟之眼,来观察天空的颜色,“苍苍”是湛蓝湛蓝的,甚至蓝得带一点青色,这样的天空色彩,跟我们从地面往上看的蓝色、青色是一样的吗?

想象一下,庄子那时候没有飞机,人们是只能靠想象来触摸天空的,他一直在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真的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吗?会不会我们只要变换一下高度,变化一下观察位置,一切就都被动摇了,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

其实,庄子这一句“问天”,已经有了他的答案,他认为天之所以是蓝色,青色,是因为我们离天太远了,他相信天应该还有本真的色彩。”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如果从上面往地面看,会不会也将产生这样的疑问呢?

什么样的疑问?对于曾经站在地面看到的事物,将呈现不一样的形态和色彩,大鹏鸟因为这一次飞翔,带来了对平常事物的新鲜体验,这就是飞翔的价值。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可以跟这一段做一下关联,不一定对,但这是我脑海中的反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段:飞的条件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而后乃今图南。

这一段在讲鲲要变成鹏的条件,庄子原来是在用倒叙的方法讲述故事。

逻辑很好理解,水不够深,就没有能力载负大船,在门口洼地上倒一杯水,小草可以在上面飘一会,放个杯子就触底不动了,这是水浅而船太大。

鹏要飞,需要强劲的风,风不大,翅膀就鼓动不起来。鹏飞九万里,就在于风在下面托着它。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夭阙,就是阻碍,障碍,因为背靠青天,所以这只大鹏鸟才能飞往南方天池。

第四段:蜩与学鸠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道?”

蜩(tiao)是蝉,鸠是斑鸠,这两只小虫子出来质疑甚至是嘲笑大鹏鸟的飞翔,这两只鸟在说自己的经验,他们怎么飞呢?

他们说,“决起而飞”,遇见榆树、檀树的树枝,我就停下来,有时候枝条太高,我飞不上去,我就直接落到地面,放弃了高处。

我们不但不飞高,也不飞到很远的地方,因为,我如果去郊外(莽苍),准备三顿饭就可以,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不会挨饿。飞到百里之外的地方,为就要准备过夜的粮食,去千里之外的地方,我就要提前预备好三个月的粮食。

大鹏鸟说“这两只鸟懂得什么呀!”它们自求温饱、胸无大志,不求高远,那还能叫飞吗?不过是偏安一隅,苟安于世罢了。

第五段:小知不及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同智,年为寿命,朝菌,是朝生暮死的菌类,蟪蛄是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每一只蟪蛄都活不过四个季节,晦朔,旧历每月第一天是朔,最后一天为晦,每月十五曰望。冥灵,大海神龟,也可能是一种树木的名字。为什么是楚之南,因为庄子是楚国人,是楚国文化的发扬者。

这一段是在讲什么呢?小尺度与大尺度之间的绝对不可沟通性。

短命的找菌和蟪蛄,永远也理解不了上下动辄五千岁的大椿树,因为他们所经历的岁月长短不同,这个是生命长短的尺度。

岁月的尺度,最终体现为见识的尺度,但人们并不自知其限制,以目之所及为最高,传说中活了800岁的彭祖,至今仍旧是人们心中长寿的代表和榜样目标,这不是很可悲吗?


小结:

何为逍遥游?钱穆先生引用了几个注解,一则,逍遥,明至人之心也,又郭嵩焘曰“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方潜曰“无己故无体,无功无名故无用,是为大体大用。

可以说,这三个注解非常精切全面,鲲鹏之大,大到不可想象,几乎与天地一体,这就是无己无体,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大鹏鸟为什么那么费力要去飞,为的是那一场“问天”,为了是产生“天之苍苍者,其正色邪”的疑问。

“明至人之心”,庄子说了这样精彩的一个故事,不过是为了让你心中有所名明了,明了你是怎样的人,处在怎样的生命尺度上?你是蝉、学鸠,是菌菇、彭祖,还是大椿树?

到这里,庄子还没有涉及人事,这是庄子的特点,从一个故事开始,一点点扩大和深化认知,我们容易明白,故事永远都不是简单的故事,但故事永远是最好的开始。

另外,也可以对比论语的开篇,老子的开篇,每一个开篇都独树一帜,但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把最为关键的内容放在最开始,读来读去,一本书就剩下开头与结尾,也算一种领悟。

所以,整个逍遥游,就是庄子一书的根本思想核心,整个内七篇,都在围绕着逍遥游展开。


补充内容:

来自杨照经典导读文稿:

宋文化:在主流周文化中处于边缘的世界观

宋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为什么叫做商丘呢?保留到现在的这个名字告诉我们,这个地方跟商朝、跟商人关系非常的密切。商丘旁边不远的地方就是殷墟所在的安阳,所以这里是殷商的核心地区。

即使到了周代建立了之后,仍然是叫做殷移民他们所居住、他们所活跃的地方。

周初大型封建的时候,就把商人的后裔封在宋,所以宋国的地位在历史上非常的特殊。

一方面出于对于殷商旧朝的尊敬,周人给了宋很高的位阶;再后来春秋诸国相争的时候,宋国一直都还在列国政治当中举足轻重。在春秋五霸当中,其中有一位是宋襄公,他当上了霸主,一度统领所有的列国诸君。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周人却习惯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宋国,明显意识到这些宋人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习惯和别人的周文化,主流的周文化有很大的差距。春秋之后几乎就变成列国常识的一种说法,是宋人“愚”,宋人呆呆的,脑筋不好,会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所以那个时代很多笑话都是以宋人当主角的。到现在我们还说的很有名的是“守株待兔”的故事,能够在树下等兔子自己跑过来撞晕的是宋人,还有成语里面叫“曲突徙薪”。这个故事,那个笨笨的把柴薪就放在烟囱旁边,却不听人家劝告把烟囱弄弯,把柴薪搬开来预防火灾的人,你再看他也是个宋人。宋人都是笨的,都是被嘲笑的。我们再看正式的历史记录。

西元638年这叫泓水之战,宋弱楚强,但是宋襄公却决定一战,又不肯趁楚军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坚持在那里等,等到楚军过了河,都整装,都列队好了才开战,结果当然就导致宋师大败。

宋襄公自己也是在这场战役之后就失去了争夺霸主的机会。宋襄公这样不察时局,不知变通的做法,在当时也就是被视为是符合宋人“愚”这种特质的。宋人真的那么笨吗?与其说宋人笨,不如说他们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记录春秋战国大小事的那些人,也就是和东周的主流文化观念,有着很大的差距。

不应该是宋人天生资质比较差,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属于东周的主流文化。他们所受到的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东方,也就是原本的殷商文化的基础。还有来自于南方,这是长江流域不同的传统,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叫做楚文化。

从商代的卜辞到青铜器,我们看到殷商文化,还有我们之前为大家介绍的《楚辞》,我们看到的楚文化,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很容易辨识的交集,那就是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想象,对于人跟鬼神交接互动的这种描述。

从周人周文化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孔子所说的“怪力乱神”,都是不应该也是不值得相信的事。所以从周人周文化的角度看,宋人最大的特色应该就是轻信,连这种虚无缥缈鬼神之事,你们都这样入迷相信,你们是一堆迷信的笨蛋。这种人当然就说他们愚,说他们笨了。

但也许不是宋人特别笨,而是嫌他们笨的周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特别固执的观念跟想法,我们如果从广泛的人类先民文化来看,殷商跟楚文化属于我的老师张光直先生他说的,叫做“连续的世界观”。

“连续的世界观”指的是,人跟外在环境当中,没有一道明确的断裂跟区隔。世界万物跟我没有绝对的差别,这个可以转化变成那个,那个也有可能转化变成这个,死亡不过就是这种连续世界、连续现象当中的一个变化的阶段。因而我们当然没有理由去假设,死人跟活人是用这种方式决然地断开来。在我们熟悉的环境里,跟我们去不了、感到陌生的环境之间,就有着各式各样的中介的使者,或者是促使从这里变到那里,从死亡变成活着,从活着变成死亡,从死亡变成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各种变形的力量。

有神有鬼,万物有灵,物体可以互换互变。这种“连续的世界观”,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古代人类先民文化当中。

然而在中国连续的世界观不是主流,被相对比较少见,比较特殊的“不连续的世界观”给挤到边缘、边陲去了。

不连续的世界观,就把“人”跟“非人”清楚地划分开来,认定人的领域和非人的领域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人不会变成非人,非人也不可能变成人。人只能掌握、也就应该只关切人的领域。对于此外这些非人的领域,你就敬而远之,存而不论。

抱持不连续的世界观的人,他们不相信鬼神会介入人世,不相信有管道可以贯通、交流人跟鬼神。就算鬼神真的存在,也只存在在他们自己的那些鬼神的领域里面。那个领域——鬼神的领域和人的领域之间,有着不透明、不能穿越的这种坚实的壁垒。

以全世界已知的古史文化来看,连续的世界观是多数,是强势主流。然而在中国却倒过来,不连续的世界观很早就随着周人的兴起而建立起来,成为了主流,进而排斥跟贬抑连续的世界观。

不过强大的周文化,毕竟仍然无法真正取消这种连续的世界观。显然原本相信鬼神交流变异的殷商文化,在像宋国这样的殷移民区域,它持续发挥影响,还有南方后期加入中原体系的楚文化,也带来了周人无法彻底压抑取消的这种异文化的成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上)
《逍遥游》课文解读
高考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逍遥游》
《逍遥游》
高考必背古诗文测试(20)|《逍遥游》重点知识检测(第655期)
逍遥游(节选)(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