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导读07-齐物论01 天籁可闻?

“南郭子綦(qi)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南郭子綦,是一个虚构人物,传说是楚昭王的庶弟,“隐机“就是靠着矮矮的几案, ,“仰天而嘘”,扬起头,呼了一大口气,“荅”焉(ta)则是解体的样子,“耦”可以理解为精神或者灵魂。

这个怪异的南郭子綦,出现就是一副灵魂出窍的样子。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弟子颜成子游看到老师的样子,一定很震惊,他就问:“老师你今天是怎么了呢?难道我们可以一边让自己的形体静止如同失去生命的枯木,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心也像冷灰一般失去热情吗?我感觉今天的老师跟昨天大不一样。

成语“槁木死灰”来源于此。但我们后世之人,将其理解为一个身心俱忘的状态,在庄子这里,可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丧我境界。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小细节,庄子很时髦,人物名字都是四个字,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师生之间的互动,怎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呢?

第一要恭敬,“侍乎前”,恭敬得站在一旁,第二,这种近身学习,是要你善于观察,第三是善于发问,好的老师没有教材,他自己的言行就是最好的课本,第三学生还要善于举一反三。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庄子也延续了孔子教育的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偃“是颜成子游的字。南郭子綦说:“偃,你的提问真不错,刚刚我灵魂出窍,那个身与心合一的“我”消失了,我去了哪里呢?我与自然万物合一了。

接下来就是三个本节内容最重要的概念,人籁,地籁和天籁。

根据上下文推测,南郭子綦接下来要解释,他是如何做到“丧我”、“合一”的。

这就是齐物论的开篇。

子游曰:“敢问齐方。”

子游真是个好学生,老师已经有了继续说的兴致,学生当然就要接着问了。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

“大块”可以解释为大地,或者是大自然,大自然的呼吸吐纳,就是:“风”,没有风的时候,自然就很平静,一旦刮起风来,就是无数的孔窍一起吼叫,你然后没有听见过这种怒号声吗?”

“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xiào)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畏佳“,”文当中的“崔巍”,这是形容山势非常高耸险峻的样子。

在那个高耸险峻的山上,有一种大树,需要一百个人手拉手围抱,这个树上就能看到“万窍”。

树上有大大小小的洞,先说形状,从小到大,分三种比喻:

第一种最小的,像人的五官,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

第二种是生活器具:有的像梁上方孔,有的像牛栏猪圈,有的像石臼

第三种,是水,有的像是窄而深的水坑,有的像是宽而浅的水洼一样。

再来描述声音:

这里面有“激”、有“謞”、有“叱”、有“吸”、有“叫”、有“譹”、有“宎”、有“咬”。

这连续八个字,一方面形容人发出声音的时候的不同情绪、不同动作,另外一方面,八个字本身又构成了拟声的效果,模拟出各式各样的这种孔窍的音响。

第一个字,“激”是激动;再下来“謞(xiao)”,这是欢笑;再下来“叱”,这是骂人;“吸”,是我们深吸一口气;“叫”就是大喊;“譹”是带着悲伤哀痛的叫;“宎”,这是深层的悲叹;“咬”是压抑收回来的叫。

八个字都是不一样的动作,不一样的情绪,不一样的声音。还不止如此,其中几个字还引发了联想的歧义。比如说“激”,同时也可以是水被扬起来的时候的声音;“謞”同时可以是箭射过空中的声音;“宎”(yao)同时可以是开关门的时候,那个门轴发出来的咿咿呀呀的声音,也就是那种恐怖片里面最常用来吓观众的音响效果;“咬”同时让人家感觉到好像是动物在啸叫,凶残相咬的时候所发出来的声音。

还不止如此,这里有八个短词,和前面八个短词接在一起,又形成了特殊的声响:“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这八个。接下来,后面是“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你看前面八个,第一个字都是“似”,第二个字有变化;后面八个是相反的,第二个字都是“者”,是第一个字有变化。

而介于两组中间的叫做“似洼者”、“似污者”,就破例用了三个字。三个字,前面有“似”,后面又有“者”。所以在念的时候,它所产生的效果是“似、似、似、似、似、似、似……者、似……者、者、者、者、者、者、者”,我们一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如此就立刻感受到后面所说的呼应跟唱和的效果。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前面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后面就跟着发出了类似却又不完全一样的声音。泠风是小风,飘风是大风,《道德经》里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于人乎?”,大自然发出了这种泠泠小清风的时候,应和的效果比较小;但是大自然如果鼓动了狂风,应和的声响就变得很激烈。一旦暴风停止了,所有的孔窍随而安静,突然好像都不存在了,或者应该说突然间就通通还原成为了“虚”。

这就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前面有“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后面有“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调调是树叶剧烈摆动,刁刁是接近静止时候的微小动作,这两句是互相对应的。

风来的时候,你的耳朵被万窍怒号吸引,风停的时候,一切声音随之停止,你的视觉开始恢复,在风停之后,还有树叶飘动。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好学生子游这时候明白了老师南郭子綦前面说的一大堆,就是在解释:“地籁”,“独不闻”?

子游就举一反三,针对老师的地籁,给出了关于人籁的解释,那就是人吹乐器所制造出来的声音。如果是这样,“人籁”、“地籁”我明白了,可是还有那神秘的终极的“天籁”。“天籁”又是什么呢?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吹动所有各种不同的孔窍,让孔窍发出各自不同的声音的,那就是“天籁”。

天籁是所有声音的起源点,它的源头。

“地籁”跟“天籁”是什么关系?

天籁是看不见的,是自然宇宙的意志,是浑然天成的内容,地籁则是天籁在人间的具象,我们可能听不见地籁,当人的听觉和视觉麻木的时候,你对自然的敏锐观察是下降的,比如我们生活在都市丛林里的人们,这种能够听见地籁的能力就是越来越下降的。

可以理解为,天籁就是宇宙间最高的指挥官,他创造各自的不同,最后又让他们和谐如一地存在。

在我们日常的用语里面,习惯形容美好的声音说“天籁”,像“天籁”般美好,其实是极大的夸赞,一种认为的人籁,最终能有让人感觉到天籁的再现,这就是艺术的境界。

“吹万不同,使其自己”,这是我认为承接逍遥游与齐物论的内容,庄子接下来要将百家争鸣进行一种消融跟统一,他借由地籁的万窍怒号,以及天籁的混同交响,是要让世人明白,我们可以逍遥游,无非是在宇宙的齐一情态下各自的尽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籁”解
什么是天籁?
《庄子》优游自得的哲理
庄子《内篇之齐物论》2.2
读书 | 《庄子》之齐物
天籁,地籁,人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