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导读28 大宗师03 相濡以沫与向道之心

本章小引: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的江湖在何处?我们的江湖又在何处?

人的一生,该当如何?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还是藏天下于天下?

你如何看待道?如何拥有一颗与天为徒的向道之心?

注:文中插图均为迈克尔肯纳摄影作品,这位英国摄影师,照片多在夜间拍摄,长时间曝光,构图模式非常固定,但又做到了极致,他的照片,用非常稳定宁静的秩序感构图,传达他对于这个世界某种近乎顽固的认知。

黑白灰的色调,天空与大地,人间事物的厚重与深沉,跟庄子很相配。

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大宗师的前面几段,庄子一直在描述真人知行合一的修养状态。

此一段,庄子希望树立人们坚定的向道之心。

大宗师第一段“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衔接今天的开篇,又回到了生死论断,人有生有死,就跟天地有白天黑夜一样,都是天道自然的规律奇怪的是,人类的一切活动,似乎都发生在白天,那些熬夜生活的人,也不过是从夜晚偷得一些时光来延长 白天罢了。

这也是天道规律,人天然向往光明,热烈,生机,所以人天生爱其生,恶其死。

战争,疫情,人与人之间的暴力和迫害,残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很多的死亡,很多死亡的威胁,不断像潮水般涌向我们,这些内容,带来的却不是人人看破,更多的却是对能否平安生活的恐惧,这恐惧并不增加我们的生之觉悟,而影响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对于安定,幸福,平安的感受。

我们越来越活在事与愿违当中,这世界原本不可爱,是我们想象它可爱,但它本不应该可爱吗?

人的通达,首先来自于对生死的接纳,时刻将生命的短暂,人事的无常视为日常,视为真理,如此才能产生对于此生如何活下去的真正了悟。

尽管庄子已经告知了这样的真相,这对我依然是难以实现的心态。

那些从疾病中,灾难中,死里逃生的人,都是被种了善根的人,只不过,有的人不善加利用,反而走向了对命运之神的某种狂妄,变得目中无人,这便是辜负了生活的馈赠。

倘若一个人没有心灵的敏感度,没有对生活反省的习惯,那他永远也不会触碰到庄子所说的大道的范围。

原文: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物之情,这里的物是万物,情不是情感,是情理,规律。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庄子这句话,给人好大的安慰。

人生最大的痛苦,都来自“有所不得与”。最好的安慰,就是实相,实话最安慰人。

你尊崇天,尊崇君王,为其死,都不如与比天道,君道(可理解为人世间最大的权威)更大的大道相合。

可以看到,庄子站在了第三层,第一层是人世间的名利关系,第二层是自然规律与人的关系,第三层是主宰自然,派生自然的那个无形无象的大道的关系。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这个比喻真是太美了,庄子比喻现世中的人们,就像一群生活在干涸泉水里的鱼儿,彼此靠吐着湿气来滋润对方,用唾液来滋润彼此的身体,环境不好,里面的人无论如何互助,努力,博爱,彼此关怀,也都难以有鱼儿本该有的快乐。

而让人世的甘泉干涸无生机的原因,就是人的分别心,“誉尧而非桀”,庄子再次回到了他的齐物论,“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很喜欢用这个“忘”字,可人的成长,却恰恰是一个不断增加记忆的过程,这个“忘”字何其难!

“相濡以沫”,在现代是一个意向非常好的词,比喻艰难困境之中的生死与共,这是人之至情,感人至深,可庄子提醒我们要去追去一个伟大的“江湖”,在那个江湖之中,鱼儿才成为鱼儿,自由,欢乐,忘忧忘情,随遇而安

我不知道金庸先生的江湖,是否有庄子江湖的含义,但武侠精神,似乎就是逃离人世间规则的另外一份特殊的存在。

庄子让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加广大,这大概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中国古代文人,身居庙堂,便只有庙堂之大,贬谪他乡,游于山水之间,诗词歌赋,山寺碑石,才有了江湖之远,唯有这江湖之远,反更容易成为我们古今对话的最佳内容。

我们的江湖又在哪里呢?只要有网络,我们逃无可逃,避无可避。

最近临习字帖的时候,我常常有一份感动,跨越千年,我跟古人居然在写一样的字,共一份情,可是我穷尽想象,也难以还原古人拿毛笔时候的心思。

与古人相比,我们缺的已经不是字帖,不是老师,是静定的力量。

我想,我们的江湖,必将只能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一隅之地,一方净土。

原文: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这四句话,真是最好的一生的概括:载形劳生,老逸死息

原文: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生是好事,死也未尝是坏事,这一直是庄子的观点,庄子并不信转世,但他对未知保持一份想象,天道是循环,人是否也是循环,四季更替,俗知人不会如四季循环流转,如此生命岂不是另外一种永恒?

原文: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

把船藏于山谷之中,把山藏于水泽之中,,船不能动,山不能显,就不会遭遇外力的伤害,这是拿舟与山来比喻隐于世之人,壑、泽是所选择的看起很安全的环境,“夜半有力者”是大道的化身,在大道面前,谁能有藏身之处呢?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里的那一句“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以前真没看懂,东坡先生看到被打落一地的海棠花,深感造物的主宰力量。“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由花及人,一样都是大道的无情造化之力。

昧者不知,苏东坡不是昧者。

原文: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这句话,读起来气魄好大,“藏天下于天下”,两个天下的含义不一样,先一个天下,是天下事,后一个天下,是大道。

怎么做到?不懂。

原文: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

固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人们常常为自己的形体外在而欣喜。倘若知道人的形体是变化万千的,没有穷尽的,那这份欣喜岂非不可胜了?

庄子这个在讲什么呢?在讲现象学吗?他在说人们总是被道的万般现象产生好恶,如此就会一直活在变动的情绪当中,所以,圣人是要与大道合一。

金刚经里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再回来看道德经里的“道生一”,求道之人,眼中应该留下“一”。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一段,我们读起来应该会熟悉,道的玄妙,被庄子的文采一渲染,越发让人神往。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看起来是道的一体两面,无为无形,这是道“虚”的一面,有情有信,这又是道“实”的一面,这情与信,老子和庄子,都通过语言来阐述道的“情与信”。

“可传不可受”,可以心传不可以口授,所以道最终只能靠自己去领悟。因为对道的领悟,本质上是对生命的领悟,谁也不可以代替你去完成你的生命体验。

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太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这一段,庄子列举了很多传说中的神,与道合一,长谷不灭。

狶韦氏(远古帝王)得到它,用来统驭天地;伏羲氏得到它,用来调和元气;北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方位;太阳和月亮得到它,永远不停息地运行;堪坏(传说中人面兽身的昆仑山神)得到它,用来入主昆仑山;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得到它,用来巡游大江大河;肩吾(传说中的泰山之神)得到它,用来驻守泰山;黄帝得到它,用来登上云天;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即帝高阳,屈原在离骚第一句就交代自己是高阳的后裔)得到它,用来居处玄宫;禹强(传说中人面鸟身的北海之神得到它,用来立足北极;西王母得到它,用来坐镇少广山。

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终结。彭祖得到它,从远古的有虞时代一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殷商时代的贤才,辅佐高宗武丁,成为武丁的相。传说傅说死后成了星精)得到它,用来辅佐武丁,统辖整个天下,乘驾东维星,骑坐箕宿和尾宿,而永远排列在星神的行列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宗师》之圣人藏形于道中
《放下心中的尺子》⑥《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一生心事,尽在《大宗师》,千古文章,“真人”必读!
读《庄子》悟道:大恩不言谢,深恩几于仇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4》
不如相忘于江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