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导读29 大宗师04 闻道的心法要诀

原文: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虚拟人物南伯子葵和女偊对话,女偊是一个得道之人,年纪很大却面容还是孩童,色若孺子,这不就是返老还童吗?

我真的很好奇在庄子的年代,是否真有这样的人?又或者,古人对于容貌的定义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以皮肤的紧致程度,皱纹的多少,头发的黑白系数作为年轻与年老的判断标准,而古代纯粹看精神状态,比如一个人年老了却还双目炯炯明,思维活跃,就算是童子的面容了?

庄子接下来要引入如何修道的讨论。

南伯子葵请教女偊是如何得道的?

女偊却直接了当地拒绝了南伯子葵,说他不是学道之人,这里提到了两种人,有道心无圣才的,有圣才无道心的,道德经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有圣才之人,大概属于聪明人,靠着聪明才智,“得”的部分越来越多,实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有道心的人,大概就是做高级减法的人,“忘”掉的部分越来越多,“虚空留白”是生命的主色调。

最终是有道心的人来启发有圣才之人。

即使最后不能修出道心,但至少也可以在本身的境界之上有所提高。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庄子总是带着一种自负。

可以看出,后来的道教,也很容易从这年老却色若孺子,发展出求长生不老的一派追求。

这也便是道家与道教的天壤之别。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其名为攖宁。攖宁也者,攖而后成者也。“

这一段,是修道的程序和步骤:

三天,忘天下,天下是什么?不只是君子才有天下,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天下,或大或小,立德立言立功,是你此生要追求和实现的最高价值,是你在人世间的责任承担,你要先放下这个 ,在心里有一个归隐的准备。

又七天,忘人事,这个范围更小,可以理解为人和人之间情感的部分,孝悌礼义,亲情友情爱情,你舍得下吗?

又九天,忘生死,这是去除自我的关键一步,外其身而身存,忘生死就是放下了对自己的执著。

忘生死,则朝彻,心灵开悟,道心生

开窍,见独立不改的道。

人的发是由内向外的加法,修道却是由外向内的减法。可以看到,人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那颗动静得宜的心。

我在读这一段时,看到“守之,又守之”,“守”是一种不变的坚定,坚持,不疑的至信,守不住就会半途而废。

三,七,九,并非是具体的概念,而是在说每一次进阶,都比上一次更难,需要更长时间的领悟。

“外”,然后守,再“外”,再守,“外”大概就是道家出世倾向的最好说明,“守”是静默的修行,致虚极,守静笃 ,守住自己的方寸之地,那就是道的安宅。

修道如何才是成功?如何证果?

庄子说:有道心的人,无古今,也即是消弭了时间对人的限制,《童蒙止观》里有一段对时间的描述:

“过去已去,现在不在,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我们找不到时间,时间在每一个刹那。

不死不生,人在时间的长河里永恒,死和生都是生命的某种形态,今年的花谢了,明年又开出新的画,谁能说,今年的花不是去年的花又活过来了?或者,花朵的生命,就永生在每一年短暂盛开的一朵朵花当中。

“杀生者不死”,道德经里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是“以万物为刍狗”的永恒不灭的大道。

“生生者不生”,能够孕育一切生命的道,本源也就是生生不灭的源泉。

大道是自本自根,道与万物合一,所以不生不死。

人与道合一,与世混同,也进入了不死不生的境界。

道对于天下的姿态,是不加分别地迎,送,毁,成,这就是天地不仁,这就是道的姿态,庄子命名为“攖宁”,动而后静,乱而后定。

道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即是道的永恒性。

记得有一个老师说,道家的学问,就是一退再退的学问,生命退到原点,退到一切无分别的最初。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廖,参廖闻之疑始。”

南伯子葵接着问女偊,虽然我学不会,但我也很想知道,你是如何闻道的?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闻道靠勤学深思笃行。

前面讲了修道过程会经历的几个境界,接下来庄子也解密了修道的心法。

副墨之子(文字)-洛诵之孙(语言)-瞻明(目见)-聂许(耳闻)-需役(修持)-于讴(咏叹)-玄冥(静默)-参廖(空旷)-疑始(疑思本源)。

庄子非常有意思,一开始非常自负地说南伯子葵不是学道之人,但到后来还是忍不住要向他传道。

一切大学问根本源自对宇宙,对生命的终极大追问,这就是疑始,在这份疑思当中,参悟天地之大,内心产生一种空明旷达的境界,随之就可以动而后静,乱而后定,在静默当中,了知一切的伟大和神奇,探得造物的神奇秘密,于是内心就产生了辉煌的生命咏叹调,这份觉悟最终落在个人行为的修持当中,由内而外的显现。

于是用这份道心去耳闻目见周遭的一切,形成道的语言,书写承载道的文字,流传至今。

庄子用这样的文字,帮我们解密了他的思想形成。

我们现在能读到他的载道的文字,可还是会觉得高深玄妙,是因为从文字到玄冥心境,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可庄子说出来一条普世的路,无论你是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只要你有向道之心,这路便就是这条路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5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不死不生至道撄宁
腔调|庄子的童话
如何学道
西山读书记卷三十六
道|修道的秘诀【龙泉解《庄子》大宗师四】
杀生者不死, 生生者不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