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导读35 应帝王(完结)纷而封哉 一以是终

原文: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季咸是一个巫者,据说能知道人的生死祸福、寿命长短,甚至可以精确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世俗的眼里,神巫之术当然算得上高明难能了。

面对这样的神人,作为普通人的你,会不会主动去找他给你预测呢?“郑人见之,皆弃而走”,我们人是很奇怪的,平常总想能预测未来,好让自己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可是真要有季咸这样的人,我们大概也多半像这些郑人一般,逃走了。

人要满怀希望地活着,馄饨一点,这也是道家的智慧。

列子在《庄子》一书中,已是第二次出场,作为衔接老子和庄子的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的出场,必定是不一样的,还记得逍遥游里的列子吗?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子超越了宋荣子,达到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境界,可离庄子的逍遥游还有一个境界的差别。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对于列子,既是尊重的,肯定的,同时又是超越的。

"列子见之而心醉","心醉”二字,又将列子和众人做了区分,他回去告诉自己的老师壶子说“老师啊,我以前以为你的学问已经是至高境界了,没想到今天见到了比你更厉害的。”

对老师这么直白,在我们现代人看来 有点不礼貌啊。

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壶子说:'我教给你的都是外在的东西,还没有展现道的本质,难道你就认为自己得道了吗?就像有许多雌性的鸟而缺少雄性的鸟,又怎能生出卵来呢?你用表面的道与世人较量,希望得到肯定,所以才让神巫窥测到你的心迹,从而要给你相面。试着把他带来,让他给我看看相。”

“以道与世亢”,亢同“抗”,道家强调无为,列子学道,还是在人世间比高下,所以被老师教训了。

接下来,就有壶子四见季咸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壶子向列子传道的过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

第二天,列子与季咸一起来见壶子。

季咸出来后,对列子说:“唉!你的先生快要死了!活不成了!不超过十来天了!我见他形色怪异。犹如湿灰一样毫无生机。”

列子进去,泪水汪汪沾湿了衣裳,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显给他看的是大地般的寂静(地文),茫然一片(萌乎,萌,通“芒”,茫然昏昧的样子),不动不止(不震不止),他大概是看到我闭塞生机(德机)的景象,试着再让他进来看看。”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chou)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

第二天,列子又跟季咸一起来看壶子。季咸出来后,对列子说:“你的先生幸亏遇上了我,现在可以痊愈了!完全有生机了!我看见他闭塞的生机(杜权,杜是闭塞,权是变化)开始活动了!”

列子进去,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天地间的一丝生机(天壤),名利不入于心(名实不入),一丝生机从脚跟升起(机发于踵)。他大概看到了我这一线生机了(善者机)。你试着再请他一起来看看。”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吾乡示之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尝又与来。”

第二天,列子又跟季咸一起来见壶子。季咸出来后,对列子说:“你的先生神情恍惚不定,我无法给他相面。等他心神安宁的时候,我再给他看相。”

列子进去,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我刚才显示给他看的是无迹可寻的太虚境界。他大概看到了我生机平和而不偏一端的情形。鲸鱼盘旋的深水是渊,不流动的深水是渊。流动的深水是渊。渊有九种,我给他看的只是三种。试着再请他一起来看看。”

这里的三种,分别指的是前面的杜德机,善者机和衡气机。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第二天,列子又跟季咸一起来见壶子。季咸还没有站稳,就感觉不对,便惊慌地逃走了。壶子说:“追上他!”列子没有追上,回来告诉壶子说:“已经跑掉了,不见踪迹,我追不上他了。”

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并不是我的根本之道。我不过是和他周旋,他分不清彼此,犹如草随风披靡,水随波逐流,只得逃走。”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此后列子才认识到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就返回家中,三年不出家门。他替妻子烧火做饭,喂猪就像侍候人一样。对待一切事物无所偏爱,他扬弃浮华,返璞归真,无知无识、不偏不倚的样子,犹如土块立于地上。他在纷乱的世界中固守着质朴,终身如此。


我们且来总结一下,这个故事让我真正明白什么叫“神不可测”,齐物论里对于得道之人,有这样一段描述: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智慧到达至高点,就是认识到原始本无万物存在,这种境界是无以复加的。

季咸似乎是被壶子捉弄了,四次见面,节节败退,最后干脆逃走。

看见“杜德机”亦即生机的关闭,就以为是死的征兆;看见“善者机”,也就是生机的萌动,就以为是活的征兆。

当季咸面对亦动亦静、动静无间的“衡气机”——一种阴阳冲和而无偏胜(太冲莫胜)的生命机兆时,就因其“不齐”而即刻陷入了困境。壶子又示之以“未始出吾宗”,超越了亦动亦静的“衡气机”,而由“气”复归于超言绝相的“道”或“天”的境界。

面对此境,季咸感到头晕目眩,恍惚迷离,一会儿觉得像茅靡草动,一会儿又觉得像波流斡旋,再无计可施,只好逃之夭夭。

列子第一次听见季咸说老师要死了,他涕泪沾襟,显然没有“死生存亡于一体”的心念,一个人的内在情绪不断被外界信息扰动,最后发现不过是杞人忧天。

当然季咸也好不到哪里去,每一次都下那么肯定有论断,到最后仓皇逃走如丧家之犬,我们仿佛会感觉到庄子高高在上俯视众人。

经过壶子的启发开示,列子终于超越了“以道与世亢”的处世态度,放弃了向外求知的世俗观念,回到无知无识、返朴归真的状态:夫妻的名分消逝了,人和动物的界限消逝了,亲疏远近的分别消逝了,形如槁木,块然而立,纷纭繁复的外境再不能扰乱他的心。

“纷而封哉,一以是终”,最好的修行,莫过于此。修道修道透彻,就是实现了一平等,回到了与寻常事物的无差别对待当中。这不禁让我想起《道德经》里的“圣人被怀玉”的说法。

庄子读到现在,我对于看人有了不同于以往的一番看法,逐步走向抛开外相看内在的眼光的转变,这个转变让我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很多世俗的想法和观念,比如我从前真的很难不以貌取人,这个貌包含了一个人的衣着,语言等等外在的表现,但现在我大概更愿意停留这形象背后,一个人的内核。


原文: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四个“无为”,这里要理解为“勿为”,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也是有它本来的一些排除事项的:

不要承受附加的名誉(尸,解释为“主”),不要成为智谋的府库,不要担当事物的责任,不要成为智慧的主宰。体悟大道,应化没有穷尽;逍遥自在,游于无物之初。尽享自然所赋予的本性而不自现人为的所得,这正是虚寂无为的心境!

至人用心犹如明镜,物来不迎,物去不送,物来应照。物去不留,顺应自然,不存私心,所以能够超脱物外而不为外物所害。

原文: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南海的帝王名叫儵(shu),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儵和忽时常在浑沌的境内相遇,浑沌对他们很好。儵和忽商量着如何回报浑沌对他们的好处,说:“人们都有七窍,用来看、听、饮食、呼吸,唯独他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出来。”于是每天凿出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这个故事便是“为者败之”的注解。

《道德经》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故事结束得铿锵有力,又多意在言外之感。浑沌死,则道亡。

我突然对人类的文明与科技产生了一份深深的怀疑,文明真的是在回报,是在进化,还是在破坏,在灭生机?


庄子内七篇已结束,只是粗浅通读了一遍,现摘录一段《庄子纂笺》中对于庄子内七篇结构和内容的总结:

内七篇秩序井然,不可焚乱。

学道者以“拘虚”、“囿时”、“束教”为严禁,故开宗明义,首戒学者必游心于至大之域。

逍遥游云者,犹佛言“无所住”也,必得此而后闻道之基以立。

此则当知物论之本齐(齐物论),美恶是非之无定,曰“寓庸”,曰“以明”,曰“因是”,曰“寓诸无竟”,曰“物化”,喻人可谓至矣。

再进则语学者以事道之要,曰养生主。养生主者,非养生也,其主旨曰“依乎天理”,是故有变境而无生灭,薪穷火传,不知其尽。

然而人间不可弃,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者,又不可不讲,故命曰“人世间”;一命一义,而“”寓诸不得已”,故庄非出世之学。

又是群己之道交得,则又德充之符(德充符)。处则为大宗师,周易“见龙之在田”也,达则为应帝王,九五“飞龙之在天“也,而道之能事尽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点 | 李振纲:《庄子》生命语境中的“列子”说
《名作欣赏》推荐《庄子复原本》03|内七篇的“息黥补劓”宗旨
应帝王
卷一 内篇 应帝王
《列子》:神巫相面
《庄子》应帝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