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仰观栋梁:梁思成专题展(清华艺博)

先来几张清华艺术博物馆照片,这个博物馆去了两次,每次都是好天气.



梁思成专题展在四楼,可坐电梯上:


整个展览的观感非常好,有大量的图片,悬挂在墙上,中间放一些手稿资料,大人小孩都有爱看的内容.

非常喜欢下面这张,静静钻研的梁思成,被一束光照亮.

中间弓着身子的两人,看的就是一些手稿,设计稿.

孩子一边看一边说,很震撼.

整个展的脉络很清晰的,按照五个模块来讲述梁思成的一生:

第一单元 求学与归成

第二单元 书写中国建筑史与破译天书:

第三单元 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单元  设计作品与思想:

第五单元 建筑教育:

​下面是我看完后采取的角度:
01 一本书 一个志向

23岁,梁思成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系,父亲梁启超送给了梁思成一本书《营造法式》重印本,这是北宋京城宫殿建筑的营造手册,为宋徽宗时工部侍郎李诫所著。

梁启超在信中评论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借着这本书,梁思成展开了他与中国建筑彼此成就的人生.

在我眼里,梁启超就是最棒的父亲,他有格局,有胸怀,有国也不忘家,他一面探索国家的方向,一面积极规划儿女的未来,将个体的命运融入到时代的潮流当中,将个体的命运作为时代发展需要来设计.

我们总以为,社会上功成名就,多半会将家庭搁置一边,可是你若读一读《梁启超家书》,你只会感受到一种父爱的温情,这种感情既浓烈、又开明、一种敞开心扉的近距离的关怀,一种生活与思想的真诚交流.

倘若我们这个时代的父母,能有这样一种面对自己儿女的绝对真诚,能够建立这样一种彼此信任的沟通渠道,那就成功的家教.

在第一篇章“求学与归成”里,我们可以看到一项内容,12岁之前出生并成长于日本的梁思成,回国之后,接受了正统的中国文化教育,1923年,也就是梁思成22岁时,遭遇过一次车祸,在这段养病期间,梁思成在父亲的引导下,研读《论语》、《孟子》、《战国策》、《荀子》这些先秦经典.

真想知道他们当时读书的情形.

我们现在唯一知道的是,梁思成日后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带着一种满满的对于中国传统和历史尊重、保护,至于他对于古建筑的考察、研究、身体力行的探索,无异不带着中国传统人文的价值观.

1929年,父亲梁启超去世,此时的梁思成28岁,尚未过而立之年,此后的人生道路,只能靠自己去走,没有父母亲的陪伴.我们很难有梁启超这样的父亲,他确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们也很难成为梁启超这样的长辈,如此,我们便也没有什么底气强求有梁思成这样的孩子.

02 那时的精英教育

展览里,这样的一张杂志封面很吸引我.


左上角的斗拱,几乎出现在每一座中国建筑里.

右边篆书“中国建筑”四个字,透着一种古老又厚实充满的样态.

颜色上,黑白红,几何模块区分,非常稳定的结构.

就是这样的一张封面,提供了一些了解建筑的入口,建筑,尤其是古建筑,它是极其综合的,它囊括了历史、地理、人文、审美、理性建构情感.

其实,很多学科,都有这样的综合性,也因此。没有综合性的人,就很难有举足轻重的学科.

但究竟如何才能有综合性的人才,怎样的综合?值得我们思考.

展览中,有很多手稿,值得细读.

下面这篇收录在《拙匠随笔》里的文章,题目是“千篇一律与变化万千”,梁思成借由音乐来谈艺术创作中的持续性与变化性.


清华大学期间,梁思成的校园生活也非常丰富,他是校管乐队的小号手,还在运动会上获得跳高比赛第一名.还是清华校刊的主要负责人.

下面这张图,让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天之娇子的模样.

有没有觉得他们的圆框眼镜挺不错?


体育、音乐、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西式学科训练,这些东西放到现在。也是领先的教育体系.

下面这张照片,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外出游玩的照片,这张照片抓拍得很妙,林徽因青春洋溢的笑,梁思成侧身凝望的深情.


他和她原本可以活成公子哥与名媛,她们都可以靠着父辈的关照,充分融入洋人圈里,过一种时髦的西方生活,他们原本很容易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他们却选择了留学归来,一头扎入故纸堆和古文化遗址当中,在落满灰尘、爬满了蝙蝠的房梁上、在黑暗深处躲藏了百年之久的建筑中,一寸一寸丈量,一点一点记录.

那个爱穿裙子、爱戴漂亮胸针的林徽因,也可以爬上屋檐,一同寻找建筑中的秘密,那个最好的比例,最长久的设计.

一个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概有两种理解,前一种,是对应你在社会上求职谋身的能力,那需要一技之长,如果是这样,早日跨入职业教育反而是个捷径.

另外一种,是你理解自己投身于社会进步的事业推动上,这个要求很高,除了知识技能,还要有奉献精神,大关怀、大追求,把这个东西看得很大。

同时又要把世俗的很多追求看淡.

前一种可保你衣食无忧 ,只要你勤奋努力不懒惰.

后一种,需要你足够坚定、足够坚持,却得失未定.

人应该也只能活在时代当中.

所有时代的大人物都是忘我的.

只有适应时代的教育,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而基于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才是更长远的教育.

父母学会跟孩子一起面对现实,共同探索,这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即使失败,犹荣.

03 爱的欣赏

梁思成设计的内容非常多,其中有一项让我动容.他设计了好多墓碑,父亲的,弟弟梁思永的,还有妻子林徽因的.

在香山,我还专门去瞻仰过梁启超墓,我原以为只是梁启超个人的墓,但其实那是梁家家族的安息之所,非常幽静,当时整座墓园只有我一个人,天气接近黄昏,我没有丝毫害怕,内心只有一丝羡慕,羡慕他们这家人的生死相依,生死无别.

林徽因1955年去世,7年后,梁思成与小他27岁的林洙结婚,林洙是梁思成的学生程应铨的前妻,10年后离世.

看到林徽因的墓碑,我认为,她与梁思成的情,是不容杂说的.


对于爱情,我们总喜欢歌颂从一而终、至死不渝,当然我也喜欢如此,因为纯粹、因为超越,因为凄美,带着一种超越一般情感的美.

林徽因的身上,有一些不同于梁思成的部分,你也可以理解为男女差异,但还远不止如此,因为林徽因原本也不同于一般女子,在她的《人间四月天》文集里,我们能从她的诗歌,读到一种情绪,那是一种天然情感性的神经部分,这可能是她与徐志摩相契合的部分,纯粹精神性的文艺气息.

但林徽因到底是林徽因,她也许潜藏了自己纯粹感性的部分,一个美女,倘若任由情感的部分滋蔓开来,那么,她就真的大概率是一个平淡的花瓶,等到人生花开之期一过,谁能记住她?

她有事业心,去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学校建筑系不收女学生,于是她只好去学美术专业.但她却凭借自己的努力,2年就当上了助教.

从梁思成的人生轨迹来看,林徽因是他建筑事业的追随者、配合者,贡献者,她们在一起,一方面是父辈的情谊和撮合,一方面是日积月累的岁月沉淀,还有共同人生愿望的牵引.

这些东西,早已超越了爱情本身.

在情爱之外,还有一种欣赏之爱,欣赏是带着理性的,因此更为长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林徽因绯闻不断,却撼动不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04 家国与栋梁

用“栋梁”来命名这个展,真的是一语双关,栋梁本身就是建筑工程里的一项材料,有支撑感、有担当.


回来之后,跟孩子交流,她说她今天仔细看了我们的国徽,之前没有认真看过,我说真巧啊,我今天认真看了我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原来那是用了青岛最好的花岗岩.以前也没有认真看过.

然后我又看到了梁思成对于北京胡同的认识:

如今北京的胡同不再泥泞,胡同街道也很宽很整洁,闹中取静的味道,真正成为了一种“优良的秩序”.

对于北京古城墙的拆建,梁思成提到当时建议拆除的论点在于:

古城墙在古代是防御工事,现如今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其次,古城墙是封建残余.

再则,留着旧城墙,国家还要花钱修缮,拆掉的话,新中国建设需要大面积的地皮,正好可以搞建设.

梁思成自然是反对拆除的,他的观念里永远都不是破旧立新,而是改旧立新,传承与创造,历史与发展,看似矛盾中求平衡.

除此之外,建筑还是历史的活万物,它是艺术品.

但梁思成没能改变古城墙的命运.

这么多的事情,都跟梁思成有关.

什么是家国情怀?

不如说是故园情,对家园的爱,对我们成长之地的爱,或者是对那些曾经是我们家园之地的爱;对所有与此相当接近和相像之地的爱;对旧交的爱,对熟悉的景色、声音和气息的爱。

对曾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的人群的爱,祖先智慧的爱,这种爱要诞生于理解,转化为守护,升华于创新.

无家国,无栋梁!

展览扩展内容推荐:

《梁启超家书》

央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7集

《大拙至美》

《拙匠随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纪念梁思成来同调查90周年
多才多艺的清华学子——梁思成
梁从诫|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
梁启超的儿子中,除了梁思成,有两个也是大咖
林徽因的两位父亲
“梁思成林徽因特展”开幕 梁林两家教诲后辈的书信里写了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