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4章 善建善抱者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建:建立、构建、抱:抱持,坚守,都是在说人之“本”,善建者,善抱者,都是得道之士,一个人抱道修德,就好像千年老树一样,其根系与大地长在一起,狂风暴雨不能移,轻易不能被拔除,因为它已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道相合,这是个简单的比喻。

老子的语言就是这样,琅琅上口,但是真的不好解,你需要调用全部人生经验,用万事万物来注解。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善建者?善抱者?

看你的行动力,看你应付逆境、应对变局的反应.

我们古人有很多这样的话:“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我们还有很多抱持这样的理想或者的仁人志士们。

我们普通人,是否是自己的善建者,是否是孩子的善建者,我们的人生究竟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这个可以思考一下,易拔、易脱的人,总是摇摆不定,总是被现实拉扯,疲惫、迷茫,有时候还会迷信,愚痴,即使碰巧成功,也难以有某种喜悦,坚持的喜悦,自我完成的喜悦。

子孙祭祀不辍,很奇怪,老子怎么也关心祭祀了?那不是孔子老人家的专利吗?

我想,此处可以理解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一个民族的发扬,一定是需要有善建者善抱者,要有做大事的人,有大胸怀的人.

老子就是这样理想主义的,他总关心终极问题,他也是一个善建者,善抱者,所以直到今天,他的五千言依然在世界各处回响,依然在激荡人类的心灵。

这样的文字,是一份最真肯的提醒,听懂的人就会觉悟,今儿走向另外一层境界里.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看到这一段,是不是脑海里马上出现了《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条目是一样的,但也只是名字一样,背后的差异比较大。

我们先来说儒家的部分,虽然这些条目是在大学里出现的,但我认为中庸里讲得更清楚。

老子这里的终极目标,是“德行天下”,至于德是什么,前面内容已经出现了很多次,德就是道的化身,所以,可以这么说,老子的至高理想,是无为,是每个人都与道合一,整个天下,所有人群,也都与道合一,很像一个政治乌托邦的存在,陶渊明用一个桃花源直接描绘出来了。

但儒家的是有为,治,平,这都是有为的,儒家的至上追求是:仁、义,这些都是人的一种思维,没有涉及我们跟自然的关系。

德之真,在老子这里就是“朴”,朴素的朴,一块未被雕琢加工的木材,这个就是朴,抱朴守真,老子认为修身的根本就是这个“真”字。

老子的“真”是反智的,是反对权谋机心的,如何体会这个真的,我感觉需要用到“勿自欺”,人其实是很容易自己骗自己的,我们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然后常常要给自己一些合理解释,其实我们人经常在不自觉地美化自己,逐渐地走向了虚伪,我们认为是世故圆融的部分,恰恰是考量平衡的结果,我们离自己是越来越远的。

“赤子之心”就是真,婴儿才有这种本真,会走路会说话以后,即使是孩子也不真了。

所以,随时回去一点点,哪怕只有此刻真,一时的真,一件事情上的真,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巅峰体验。

中庸里提到“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这里说,有两种人可以做到“至诚”,一种是圣人,天生的,另外一种,就是我们大众,那是通过先想明白,并一步步行动实现的。

“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笃行之前都是在“擇善”,这就是走向诚的路径。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一个人做到了天下至诚的境界,就可以与天地参,也就可以与天道合一了。

写道这里,我忍不住给自己提醒一下,“我是一个真诚的人”这句带着极高赞誉的话,可不能随便说了。

看起来,终点都是天人合一,但还是有不同,儒家从家的孝悌到国家的仁义,是一个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但老子用“真、余、长、丰、普”,这些不同的字,让我们形象体会到“道”的这种扩展性,随着范围的越来越大,人群的扩大,“道”是普及越来越大,它无边无际,不断地充盈.

我从这段话里,读到的是道家的一种气息的流动,道家讲养生,我觉得核心在于不做消耗的事情,太过消耗能量的事情不长久,道有自己的作为,就是你顺遂它就好,所以,学了老子,我们肯定要做太阳,而不做蜡烛,当然有人也许会抬杠说,太阳发光也是燃烧自己啊,但我们缩小时间概念,太阳几乎是不自我消耗的,我们肉眼可见的太阳,没有什么变化,但蜡烛是可见的燃烧殆尽。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点在于:为什么无论孔子还是老子,都是先从修身说起?

一个妄图改变世界的人,一定是先打造自己的,一个想要影响他人的人,一定是先塑造自己的。

我们最好的朋友,也是我们自己.

你要听你自己的!

我们此生唯一的修习都在自己身上,其他人都应该是我们无为的产物,这是真正的内圣外王之道,即使是到禅宗的菩提自性,说的也是这一个道理。

我总告诉身边的妈妈们,育儿先育己,把力气和时间多用在自我提升上,把自己的状态活出来,这就是最好的方向,是双赢。

从前我的时间如果有10分,最初我会给孩子8分,自己留2分,后来慢慢的5和5平分,现在我倾向于给自己留8分,孩子2分,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分配。

这一整段跟上一段结合在一起,就是在强调修身行道的重要性。

其实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我并不渺小。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段话没理解,有一种是说,你把自己修身好了,就可以对应去看别人,把自己家管理好了,就可以对照出其他家的问题,依次类推,我觉得这个解释不符合老子整本书的思路,这就是明显的二元对立观。所以,我不采用这个解释。老子跟你说那么多,绝不是让你分出高下的。

我想他提供的是一种思路,客观的思路,你自己做得怎么样?只有你自己心理最清楚是不是?你的家到底是否安乐幸福,不是靠你说,因为你可能家丑不可外扬,但总有地方能看出来,你家里呈现出的一种状态和氛围,你跟家人的互动,都是一种显现,我觉得那些风水大师们,多半也是氛围大师,就好像我们走进一处环境,内心就会生出一种判断,这种判断是无言的,就在事物本来呈现的样貌当中。

推而广之,这天下是怎样的天下,不在文字描述里,在百姓心中,在大街上,在万家灯火中。

也不知道对不对,反正感觉是自洽了,不过随便读,错了该可以改,所以也就无所顾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从修身到修天下,其德各是什么?
【共读】《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道德经启示录127:修身修家修天下
胡说《老子》60 —— 善啥不啥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