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的爱,是在自我约束和成长的同时,恰好也能促进他人的成长
0J7
22021.06.23 22:53:02字数 2,253阅读 208
那些溺爱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是在阻碍孩子发展独立的人格。这种爱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交易。
其背后隐藏的真实的动机不过是“我爱你,我满足了你的一切愿望,是我让你过上这么舒坦的日子的,所以你得听我的。”
也就是说,溺爱其实是一种比批评和指责更糟糕的教养方式。
虽说这两种行为都是在控制孩子,但是相比之下被溺爱过的孩子,更难察觉父母的动机,因此在长年累月的时间里,孩子很可能会觉得这就是爱。
只有当他们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急需做出决策的状况,或是遇到自己必须独立面对的困境时,才会意识到自己是不具备独立性的,这时他们才会发现父母并没有教他们什么是独立。
相比之下,在批评声中长大的孩子,会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父母的帮助(事实上,父母一味对其进行指责也并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帮助),也一样能够独立,因此他们持续向父母、向外人去“证明自己”的行为反倒会促成他们的独立性。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批评就是对的,只是当溺爱式教育和批评式教育产生比较时,后者的益处往往会大于前者,因为他们不会凡事都依赖他人。
溺爱是一定会带来依赖的。没有哪个母亲能为孩子解决这辈子遇到的所有问题,如果母亲的“爱”只是在满足自己能够一直拥有、占有这个孩子的愿望,那它就不是真正的爱。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而这就是所谓的用溺爱的方式去抑制孩子自然成长的控制行为。
不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情感操控,都源于这些家长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所以孩子就成了自己的私人物品。
同时,父母如果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不断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挫折。
因为孩子需要发展自我,需要探索世界,而这种探索,很可能会让父母感到力不从心,会令他们误解孩子的行为是叛逆、淘气、不听话的表现,一旦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挫折和不满,他们就会把这一切情绪归罪于孩子,于是这样的父母就会一味剥夺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求知欲。
对一切都不再充满好奇的孩子,内心会变得极度压抑,一方面他们认为这个热闹的世界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他们内心没有和这个世界主动建立联结的愿望和期待;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希望再次出发去探索世界,因为探索的行为总是会遭到无情的破坏。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迟早有一天在生活上不必再被父母操控,但是在心理上以及潜意识里存在的那份恐惧、焦虑是无法因为物理距离被拉开而随之消退的。
爱的背后一定有人们对自我约束的一些思考,但爱的行为一定不是通过控制他人来达到对自我要求的目的。
父母对自己的行为足够自控、自律,就能够为孩子树立榜样行为,同时,也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能够持续成长、促进心智成熟的生长环境。
反之,当父母无法对自身行为做出适当的约束时,他们就会通过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来满足自身所需的控制欲。
这一点如何解释呢?人都需要自控、自律,但是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那么在很多家长的错误的认知中,孩子被认定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所以在这群人眼中,控制了孩子,就等于是在控制自己的某一部分。
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父母会把自己想做、但做不到的行为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比如做个飞行员、军人或是做个科研人员等等,总之他们会自以为是、大包大揽地去规划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这个被持续控制的人只能是孩子呢?原因就是刚刚提到的那点,孩子被当作了私人物品,只要父母提出需求或要求,孩子似乎就应该无条件地听话照做,可是在这过程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爱吗?
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本不可能。孩子最强烈的愿望一定是快点长大,早早脱离这个一直操控他的环境,此时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伤害。
如果父母还要告诉孩子,这一切都是因为爱,那么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不论信或不信,他的潜意识中也只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认为爱就是操控。
所以哪怕他内心有一万个不愿意,他只学会了这样去对待他人,并且他也一样会认为这就是“爱”。
没有对自我进行约束之前,却反倒将种种要求加诸于他人身上的行为叫做操控,而不论人们如何合理化这种行为,或是为这种行为找多少借口,它的目的都是自私的,绝不会因为多了些修饰词,它就成了“爱”。
能够持续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人,才不会想办法去控制他人(包括孩子)的人生。
每个人的每一天都会出现一些自己能够掌控和无法掌控的事情,而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你选择去掌控哪个部分。
持续掌控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和持续控制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得到的结果,以及未来人生的走向必定会形成巨大的反差。
一对在孩子身上寻找掌控感的父母,培养不出自控、自律的孩子。
如果你对孩子的要求都来源于你希望他能任由你摆布,那么也不要用爱来为自己控制孩子的行为加持。
以爱之名的控制,依然是控制,不论你怎么去用力跟孩子解释,这种行为背后的目的都不是出于真正的爱。
被爱滋养、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懂得自律、自我约束,他们不会在他人身上寻找掌控感。
换句话说,养育孩子,就是在考验父母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他们自身的自律程度。因为你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行为就包括你给孩子树立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榜样”。
作为父母,如果你的行为就不够成熟、或是你本身就不太愿意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而进行自我拓展和成长,那么你的孩子最终也会和你一样,成为被动、无法自控和自律的人。
最后,将《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对“真爱”的一句表述,送给大家,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的自律习惯难培养?试试“条件反射”,下意识让孩子改良
孩子不听话?别一味责骂,不如先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自律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记住这七个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七招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
自律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来自家长约束,这些方法让孩子更优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