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么学好数学?

前几天有位朋友在文章下留言,怎么学好数学?

这个问题好大,如果是以前的我大概不敢回答,但人不是都一直在进步吗?

这些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积累到此,似乎还是可以务虚的聊上那么一聊。

干脆就写一篇文章吧,因为本人能力有限、眼光短浅,所以还是局限于课内数学的学习。

一、推导——知其所以然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体系,虽然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会有所跳跃,但学生所学的数学课程结构基本逻辑是严谨的,由浅到深、层层递进

那么建立数学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的体系就是学习数学一个比较重要的点,甚至可以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这一点如果是上过大学数学系课程的话会更有体会)。

这个体系的建立过程是有机的、自然生长的,一个概念、一个公理,可能就是一粒种子,它会随着逻辑的推演而逐步发生、发展,衍生出新的概念、新的知识,逐渐形成一片森林。

那么要想系统的掌握这些知识,自然就需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既是要能够推导、证明

推导、证明是理解一个数学概念的必由之路,通过这个过程,你能够把所学的新知识与老知识嫁接起来,也能够对于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定位把握更清楚。

同时,通过推导、证明,你也能够体会到数学先贤们是如何去思考问题的证明,他们面对问题时的思路是什么样子的?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

推导和证明,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数学概念与公式,而是一种研究数学的手段。

当你面对一个二级结论,你可以选择死记硬背下来,似乎也无伤大雅,但我还是建议你能够尝试着推导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明白它的基础来源于何处,它那些注意事项又从何而来。

在推导过程中,你对这个二级结论的认识不再是单独的一个点,而是把它置于一个体系中,记得更牢。

你在做题时也是一样,很多同学会遇到这种情况:

看一道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在某几个关节处看不太懂,或者看懂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死记步骤好像用处不大,下次再遇到似是而非的题目去套步骤,十有八九就错了。

很简单,数学的证明、解决是一个过程,那么要想真正理解这个题目,你需要对整个解决过程进行解构——明白每一步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这个思路是从哪里来的,基于什么原因。

当你吃透了每一步,你才算是打通了奇经八脉,把这个过程所代表的解题经验、模板、模型(随便你怎么称呼)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下次再用时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我们老师在讲课时,在做学习经验的讲座时,写文章时,一直强调理解,一直强调要往深处学:

理解的过程就是把知识以及背后的思想、思维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要做的就是推导——知其所以然。

这也就自然是学深了。

二、练习——实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哪怕是数学家,在学习阶段也是需要练习的。

练习的目的是什么?

从知识掌握的角度,练习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所以你看课本上的题目难度并不大,主要是知识的直接应用,没有太多弯弯绕,拓展难度这不是课本习题的主要任务。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练习是为了将知识转化成工具——你想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相应的工作——知识、经验......但是刚刚学过的知识他处在未被激活的状态,只有带着你多做一做题目,都是围绕某一知识在不同情景下的应用,你才知道,哦,利用这个知识我可以解决某某问题.......

从选拔竞技的角度,练习是一种实战演练,是一种磨砺,是一种刻意练习,伴随着题目难度的升高,不断的拉高你思考问题的高度和广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生进分层,这种分层一直会持续很久。

那么什么是好的练习?

练习随着你的目标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最初的练习应该是基础的、适当重复的,有基于概念的辨析,对于细节的考察;

之后的练习需要逐步向上,从不同维度来进行考察——不同角度、不同难度、不同综合度,需要沿着孩子自身的能力上限,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当然这一切都是理想化,现实中学生的自主练习往往呈现出要么是低水平重复,要么是盲目向上,很少能够做到逐步的拾级而上。

只能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高水平的练习题——综合性强、过程比较复杂、比较抽象、流程比较长的题目,要做透、做通;

做透和做通是一回事吗?

我个人觉得不是。

做透是我第一点所说,要求理解、贯通过程的每一步,知其所以然;


做通是能够把题目的做法推而广之,能够适配其他题目,那么做通就需要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能力如何培养呢?

那就是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

关于这一点就家长曾经提到过,不建议每一道题都来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我是认同这一点的,不是每道题都必须,一些比较经典的、有价值的题目是可以的。

其实一些比较好的教辅,尤其是学校配发的一些教辅,往往会对一些经典例题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掌握。

基础性的练习题——要限时、要有节制。

限时是因为基础性的题目练习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对知识的巩固认知,这是基础题的题中之义;

二是训练熟练度和准确度,压缩解题中的思考时间,给思考留出更多时间。

所以限时就是必须的了,限时练习和不限时练习对于学生心理的压力是不一样的,起到的训练效果也不同。

有节制的意思就是不要一致沉溺刷基础题,有的孩子逮着自己会的使劲刷,难题就直接跳过,那么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

合理的选择教辅

理论上讲,合格的老师会给学生安排合适的练习,在当下这个信息极其充裕的时代,这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但如果学生脱离了学校学习自学,或者学校老师的能力不足以做好这件事情,那么练习的选择就是一个大问题,教辅的选择也就重要起来。

我经常看到在一些社群里,有家长朋友对于教辅的选择极其......

教辅的选择有几个原则:

高、低搭配;同步、专题搭配;课内、课外搭配。

希望大家在选择教辅时琢磨一下这几点,不是本文重点,在此不赘述。

只不过想说,这世界不是只有《必刷题》一本教辅,别就只盯着它了成吧?

三、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数学是一个重积累的科目。

就比如有些孩子高中数学成绩很差,问我怎么学习,我一般先问课本看熟了没有,课本上的题目做完了没有。

没有?

先去把课本看懂、做完再说。

不是说课本就是一切,而是课本是最浅显的、对学生最友好的、最系统的,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基本应用展示给学生的一本书了。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你只有把以课本为代表的基础内容搞扎实了,才能够跟得上老师讲解的思路,否则就要么听天书,要么跟不上,听课很狼狈。

再比如计算,为什么有的孩子高中计算很快,展开、合并、因式分解飞一样,展开整理一步搞定,有些孩子则做起来很慢,吭吭哧哧搞定了,一对答案,要么符号错了,要么漏一项。

为什么?

自然是计算积累的不够,别人从小到大在计算上花费的精力比你多,自然到这会儿就比你快。

大部分孩子在数学上的差距就是积累出来的,扎扎实实的推进,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积累、能力也在积累,到最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这里空一点、那里漏一点、别处懒一点,就在这一点、一点中,差距就拉出来了。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如此,对难题的解决是如此,我一直相信大部分人的先天学习能力差别并没有大到让人难以追上,后天的积累也许更重要,更让人绝望。

所以我是一直不相信那种所谓的初中普通,到了高中就逆袭大爆发的会有多少,更多的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所以,踏实一点、扎实一点,果实就会大一点。

四、模仿、比较与化归

没有人能够无中生有,学习数学也是如此,模仿是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

当你对于一类问题比较陌生时,模仿是你学习的最直接路径

其实要求学生一开始就把一些复杂问题的思路搞明白并应用,不太现实。

所以模仿同题型题目的做法,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寻找自己解题的障碍并克服就是比较可行的做法。

亦步亦趋并不丢人,没有进步才丢人。

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题目和原题不一样,模仿不动了!

条件变了,条件少了,题目复杂了,题目抽象了.......

或多或少的变化会让单纯的模仿变得无法推进,怎么办?

那么就需要比较,两道题目,条件有什么不同,结论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对题目的解决过程有什么影响?

是否可以转化?

这其实就是化归了,问题千千万,但主干问题则有限,将问题不断的转化,转化成自己比较熟悉的形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形式,这就是化归思想,也是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

模仿、比较与化归,这三者是有机的结合。

模仿是基础,通过比较不断的寻找题目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共性,不断的进行化归,也让模仿越来越淡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留给学生的就不是形式化的解题步骤,而是一个鲜活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是思想。

五、拆分、简化

当你面对一个比较复杂问题时,可以将之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本身很多难题就是多个小问题复合而成的),比如分类讨论,比如切分步骤。

当你面对一个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将之拆分成若干个小的步骤、任务,一点一滴的积累到最后并完成它。

当你看到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时,能不能抛开附加的那些细节性的内容,抓住其主干,找到主要的解决思路?

当你面对一些不太确定的问题时,是否可以用特殊值法(不要小看这种做法)、用极限法、用边界点来讲问题简化?

数学问题是复杂的,尤其是当我们把数学问题的范畴缩小到考试时,更是如此,那么将问题拆分、简化,就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选择。

六、梳理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膨胀的过程,随着你日复一日的学习,各种定义、公式、定理、性质、题型、方法、技巧、经验......你会发现其内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把控。

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的周期性的来对知识进行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将各类型知识用一个逻辑归纳、整理,也是将知识压缩的过程,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新知识并不多,它们其实只是乱而已。

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回顾、巩固的过程,数学是讲逻辑的,梳理的过程就是重新建立逻辑统一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蹲下积累,准备下一次跳起的过程

七、直觉与尝试

我们都希望自己解决问题时不要那么狼狈,遇到所有的题目都是好整以暇,如庖丁解牛一般轻松解决,但现实是不太可能。

不管是公理定理的证明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你会发现优美答案的背后,很多时候都是丑陋而艰难的思考过程——猜想、尝试、失败、再尝试.....每次进步一点,不断逼近,最后找到解决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直觉和尝试就是必须的一个过程。

直觉是天生的,也不是天生的!

你让一个小学生去思考导数大题,在没有学过的情况下(我现在都不敢随意举例了,因为真的有小学生学到微积分的......),你让他给你一个直觉的方向,他也给不了你。

本文所谓的直觉是基于你大量的练习、积累之后,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下意识的选择,其实也是你思维的结果,只不过不为自己明晰而已。

这一点相信很多同学都有体会,你有一道问题废寝忘食做了好几天搞不定,学霸搞定了,你去请教,人家说就是觉得应该这样做......

如果你觉得直觉不靠谱,太玄学,那么尝试就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了。

当你对一个概念不太理解时,你可以尝试举例;

当你面对一道抽象性极强的题目不知所措时,你可以代入数值具体尝试下;

当你面对一道复杂的题目不知如何下手时,那么就没事走两步,将条件变变形、往后推几步、常规的流程走一走......

尝试的过程,其实是用自己所熟悉的知识体系、方法去贴近题目,试图把题目的解决代入进去,给自己一些灵感和思路,就像是运动员的热身,又像是飞机起飞前的滑翔。

如何学好数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四五千字无法给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大概得写一本书才行,今天也是从几个侧面来给大家聊一聊这些,希望对大家有用。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的自学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以数学学习为例
中小学数学系统学习浅见
从课内到奥数,陪娃刷题3年,我整理出18套数学教辅实测攻略!
小学必刷教辅干货汇总 | 数学篇
二模以后,再次回归课本(附2023年河南省中考数学命题特征)
2018年中考数学备考复习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