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子兵法的基本功

孙子兵法解读与实践体悟 丨 作者 / 刘文新 

这是孙子兵法讲武堂的第325篇原创文章

全文3599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什么是基本功?

它是从事某个领域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可以说,站在不同角度或工作岗位,所看到或理解的基本功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人在谈基本功,而讲的内容却不一样的原因。

《孙子兵法》的基本功是什么?

站在哲学的角度、战略角度、原则原理角度所理解的基本功可能会完全不同,我们始终致力于《孙子兵法》是一部“战争组织与战场指挥”的操盘手册角度研究和实践,也想从这个角度探讨一下《孙子兵法》的基本功。

这个角度必然涉及了两个体系或多个体系之间的博弈,而这个博弈又涉及了组织的日常训练与战时力量的发挥。

一般而言,日常训练与战时力量发挥相结合的点就是基本功

战场运用与日常训练是紧密结合的产物,从战场应用推导出来的日常训练内容就是这个组织的基本功。

但很多企业往往会忽略了这点,人力资源做培训计划,看似科学实则随意,经常有企业老板或高管认为我们讲的孙子兵法比较实用,就想邀请去企业做个内训,绝大多数情况我会找个借口婉拒,企业的内训应该90%以上的内容以自己的战术体系为主,而不是讲些传统文化课或一些管理课、战略课等没有针对性的内容。

或许按照这个标准,很多企业至少有一半的培训费用浪费了,还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


 

日常训练

行军篇说:“令素行你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由于这部分内容对应的是行军篇战场选择与宿营管理,因此强调的是日常对纪律的要求。

《孙子兵法》中所讲基本是战前和战时操作的内容,强调了日常训练、纪律要求的重要,但没有具体讲内容,需要我们根据战场操作的内容来反推。

我们熟知的日常训练是站军姿、队列训练和基于武器效能发挥的战术训练或基于实现攻守功能的战术训练等。

这些基础训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服从意识,属于思想层面;另一个是动作熟练的问题,比如站位、跑位、武器使用等,属于物质层面。

一般而言,队列训练和队形转换是基础,基于武器效能发挥和针对进攻或防守功能的战术训练是日常训练的另一个阶段,这与《孙子兵法》军形篇基于地形的兵力部署密切相关。

1、基于阵形的训练

《孙子兵法》的军形篇讲兵力部署,放到作者写书的时代(也包含整个冷兵器时代)主要指阵形,随着技术发展、武器威力的增大,阵形演变为部署与作战队形。

现代队形设计与训练,多与武器装备相关联,核心在于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效力、有效减少己方的伤亡。

我们常见的队列训练和队列转换训练,学习步伐变换,学会横队变纵队,纵队变横队,一个方队变两个方队,两个变四个等,以及集合队形变行军队形,行军队形变作战队形,是为了掌握队伍的集合离散。

这些基础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士卒的服从意识,塑造整个队伍的精气神

基于武器或攻守的战术训练,这是下一个阶段战术训练的重点,比如攻势作战中我们熟知的三三制、美军的二二制,平时在训练中掌握基础动作,才能在战时基于地形、敌情灵法运用。

2、基于奇正的训练

兵势篇主要讲奇正兵力展开,战场上力量的效力发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指挥官使用奇正的程度,日常关于奇正的训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奇正”角色划分的训练,曹公所注:“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这实际上说的是训练中的奇正兵力分配的一种描述,而非“奇正相生”的战场运用,包括很多引用《握奇文》的“四正、四奇”说法,都是基于训练而言,我们读兵书千万别按照字面意思以为会规定某四个队伍是“正”,某四个队伍是“奇”,如果这样理解就教条化了,跑偏太远了。

关于“奇正”的训练主要训练的是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探索“奇正”使用的手感,摸索“奇正相生”的经验。

总体来讲,无论是队形的训练,还是战术训练,核心在提高凝聚力、提振士气,增强熟练度,以及提高指挥官的指挥水平。

可以说,这些训练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兵力部署对战地选择、数量部署,以及奇正相生兵力展开等决策。



 

战时力量发挥

《孙子兵法》思想中着重讲的是战时力量的发挥,军形的部署是基于攻守而设计内部结构,兵势的兵力展开是用“奇正相生”来放大力量的使用效力。
文中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这不是讲实力上能否取胜,然后选择或攻或守,而是讲曹公所注的情报角度,没有掌握敌方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或者没找到敌方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就不要盲目进攻;而充分掌握了敌方的兵力部署与火力配置,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进攻部署。
就是说,军形篇的力量发挥要从敌我两个方面来研究攻势作战与守势作战,充分利用地形与敌情以发挥自己的战斗力特点与优势。
奇正相生,不仅仅是分兵的运用,对于阵形、队形或兵力部署也包含在奇正相生之中。
这就涉及到了对“奇正”的理解.
曹公注曰:“正者当敌,奇兵从傍击不备也。”
实际上,曹公讲出了“奇正”之本质,奇兵的核心是“不备”,要做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包含了非常规作战,但不能局限于此;而正兵则是吸引敌方兵力,或分散敌方兵力的部分。
一般而言,奇兵是主要冲击敌方兵力或组织的主力,正兵是吸引敌方的兵力,往往不是真正冲击或破坏敌方组织的兵力。
《孙膑兵法》的“奇正篇”也讲:“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
以阵形对阵形,叫作正。
用无形对敌之有形,叫作奇。
由此可见,正是可见的,或说正是吸引敌人的,摆好阵形等待敌军到来,是正;奇则是无形的,对方看不到,不知道这部分兵力在哪里,以什么阵形出现,用什么战法。
我们熟悉的“围点打援”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围点的兵力是正,吸引敌人的援军过来,这是看得见的兵力和形,打援的兵力是奇,埋伏在某个有利地形处,敌人不可见,也不知道他将用什么队形、什么战法攻击。
举个例子来说明“奇正相生”的运用
项羽仅剩二十八骑的时候,它用奇正击破了灌婴5000追兵、斩杀其手下都尉,并再次突围而出。
其过程,首先占领现场的高地九头山,然后摆出二十八骑组成分为四面四向正对着包围他们汉军的圆阵,使用“正兵”角色,让汉军指挥官灌婴误以为项羽准备在九头山固守,然而就在灌婴组织围攻之时,汉军的部署尚未完成,这时对于项羽而言,战机出现了,他组织二十八骑每面五骑、项羽带领八骑成锐阵突然出击,并规定以九头山东面由北至南三处为集结点一,再往东数里为集结点二。
由于项羽从高地向下冲锋,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汉将被斩杀后,士卒溃散,项羽随即调转马头向东,打了正在向西尾随而来的汉军一个措手不及,领头的郎中骑杨喜吓得魂飞魄散,调转马头就跑,这个缺口又出来了,项羽身后的四长(四骑为一长,十骑为吏,百骑为卒)骑兵各自冲击,再进行穿插,两长结合为一吏,再加上项羽所带领的一队骑兵返身向山东侧的方向疾驰,彻底冲破了汉军的部署。
此时项羽二十八骑分为三吏在三处,由于最初项羽占领制高点,致使灌婴失去了对部队的指挥控制权,经过之前的冲杀,汉军搞不清楚项羽本人在哪个位置,只能让汉军也分为三处,而分散指挥给了项羽机会,让项羽仅仅二十八骑冲出了包围圈,战斗过程中斩杀汉军百余人,楚军仅亡两骑。
整个过程,项羽以圆阵为“正”,然后抓住战机变锐阵突击为“奇”,接着各自冲击与再次穿插为声东击西的“奇正相生”,突破汉军包围。
项羽虽败,但这个经典的战场指挥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我的描述不一定讲得明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些资料自己从这个方向体悟一下。


 

总结

之所以认为《孙子兵法》军形与兵势是其基本功,主要基于两点:
,是防御体系或进攻体系的外化,需要在平日训练中构建常规的作战(攻守)体系,战时结合地形与形势实施针对性的部署,关键点在于地形的利用与指挥权的掌控。
,是作战体系的运作,高效的运转起攻防体系,活用代表所有战术的“奇正”(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要在战术训练中提高将领的指挥能力。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子兵法到底要讲什么?
学习《孙子兵法》,那些名将们在学它的什么?你学对了吗?
中国古代十大阵图
孙子兵法“形与势”中的战略、战役和战术体现
中国古代阵法
现代作战如何“摆兵布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