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式设计古建园林景观“境”之深邃意蕴
中式设计古建园林景观“境”之深邃意蕴
发布者:浅月琉璃  来源:古典印象编辑部  TAG:中式设计古建园林
  


“收大自然幽趣,巧铺锦地;集古建筑馀珍,妙构园林。”中式设计古建园林,有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美”之境界,同时又形成了“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优”的“生活美”之环境。这种“生机蓬勃”和“怡然自乐”的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境界,便是中式设计景观的第一境界,即为“生境”。

中式设计景观,常常融入山水画韵与笔意诗情,将自然之美与意境之美渗透于中式空间的每一处景致之中,营造出令人心神皆醉,游思清旷的曼妙之境。这便是中式设计景观的第二境界,即“画境”。




中式设计园林造景,不但首先要创造富于意趣的“生境”,还要进一步升华为富于画意的“画境”,而后“生境”、“画境”的触景生情,而产生中式设计景观的第三境界,即为“意境”。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所以意境”也就是“诗境”。诗中的志,诗中的情就是园林意境中的“意”。

(一)生境 

    要创造一个洋溢着自然美的园林“生境”,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大观园中提出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创造原则:即“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




明代江苏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又说:“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掇石莫知山假”。计成和曹雪芹都把“自然美”作为园林造景的源泉和前提,都主张切忌人工做作而力求“自然可爱”或天衣无缝。故而在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须将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融合为一,互为渗透,建筑依自然之景而建,无人工之饰,从而令中式园林景观自成天趣,意境深远。




如文人园林中,苏州拙政园雪香云蔚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梁王籍诗),梧竹幽居亭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都点出了拙政园所创造的自然美境界。苏州环秀山庄“半潭秋水一房山”,清代俞曲园手书沧浪亭楹联中欧阳修诗:“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留园东部庭园的“佳晴、喜雨、快雪”,拥翠山房“送青簃”和“拥翠阁”的满园青翠,壶园的壶中日月,无锡寄畅园八音涧的“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隐诗》),锦汇漪映出的“鱼游于渊,鸟飞于云”的满眼生机。




又或扬州“个园”一进门的一片修篁弄影以及招风漏月厅的月色和风声,瘦西湖“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舫穿藕花”的绿荫与荷香,寄啸山庄的“月作主人梅作客”,都是文人园林的自然美境界。计成在《园冶·借景》中,满怀深情地歌唱这种园林自然美境界:“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卷帘邀燕子,间剪轻风。”“红衣新浴,碧玉轻敲,看竹溪弯,观鱼濠上”(红衣是指荷花,碧玉是指荷叶与梗),皆是从文人园林造景中吟味而来。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这种自然美境界,是江南文人和画家在园林创作中首先要追求的艺术灵感和源泉。关于这一点,清朝文人和园林鉴赏家张潮在他所著《幽梦影》中说得好:“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但是城市园林,终究不是原始自然,人们还不能像徐霞客等旅游家那样往来于穷谷大川,探幽壑,登险峰,渡急湍。人们在城市建造园林,主要是为了要在其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宋·郭熙《林泉高致》)。那么在园林中,这些人工建筑和设施,在比重、数量、体量、色彩、形式和风格上,又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呢?




在这方面,江苏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他所著《长物志·室庐》篇中说得好:“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在比重上,他是反对在园林中大兴土木;但是他又主张建筑物在酷暑时要凉爽,在严寒时要温暖,要能避风雨,还要能令人忘老、忘归、忘倦。同时在建筑形式上,他反对浓妆艳抹,但也不主张岩栖穴居,而是主张雅洁、清靓;在风格上,他反对像桎梏和樊槛一样的严整规划布局,而是主张有旷士之怀和幽人之致的那种自由活泼的风貌。其所论园林美学之理良深矣。


(二)画境 

1、取舍和概括 

宋朝画家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百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清代钱泳在《覆园丝话》中也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中式设计园林,集中天下名山胜景,加以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力求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大自然的景色经过取舍,概括和艺术加工以后而得到的美,便是“画境”。




2、总体布局

    乾隆年间,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工费。”他提出造园必先有个总体布局,如果布局好,可以小中见大。文震亨也说:“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安插就是布局,也提出布局之重要。




如江南文人山水园林,首先是山水布局。五代荆浩《山水赋》和《山水诀》中说:“山要回抱,水要萦回”,“山立宾主,水注往来”。拙政园中部园林的山水布局,完全符合其画论:远香堂是全园赏景的布局中心,其北面湖中有山,南面进门有山,东面绣绮亭有山,西面香洲北岸有山,真是“西面有山皆入画”,且四面的山,宾主分明,无一雷同。湖中雪香云蔚亭为主山,土山带石,体量最大。远香堂南面是全部由黄石堆成的假山,为宾山,有丘壑山洞溪涧。东侧牡丹亭假山,为石山带土的丘陵,以赏花为主;西侧则为假山叠石,最为简单,与西北柳荫路曲远山遥相呼应。




江南的第宅园林,其建筑四周的园林景物为: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纡回萦带之情,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在中国美学中比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甚至建筑物本身的位置,也是随着地形变化而高低曲折,参差错落,有斜有正。南巡江南六次的乾隆,对园林建筑的布局,曾有很精采的见解:“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而不致清,山无曲折而不致灵,室无高下而不致情。”计成在《园冶》中说“楼台入画”,便是此意。

中式山水园林以山水为主景,建筑布置按山水风骨,“量体裁衣”,“烘云托月”,去提高自然山水的艺术感染力。所以中式园林全园布局的“画境”,是一幅“自然山水写生画”,而其艺术审美主题则是无神论的“自然之美”。




3、对景

中式古典园林设计,每个赏景古建皆要在其四周造景。园中的亭,做到了四方,六方,八方对景;其楼、堂、斋、馆,也都尽量做到四面赏景。如果位置居于墙边,也要在墙与建筑之间留出一条采光天井,栽以竹石小景,以增生趣。

中式园林的古建,四周对景,若是小空间近景,则其画面概是竹石、花木、叠石小景,或为靠璧山。对景如为开敞远景,则其画面就舍去竹石,花木小景,而代之以山水中堂或山水横幅。这种画面,不但有峰峦丘壑,深溪绝涧,竹树云烟;而且还有楼台亭榭。这就是“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茂,得亭榭而媚”的画面,如拙政园远香堂远望雪香云蔚亭山景。

有的对景则是以古建为主景而配以乔木山石,如见山楼远望香洲,另有对景,则构成多层画面。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所谓读画,就是读其近景即冬季的“白雪松石图”。因轩前十米内有苍劲横斜的黑松、罗汉松和白皮松老树的树间空白,映入了濯缨阁和东边黄石假山的远景,组成二层空问,俨然一幅明代仇十洲的庭园界画。




4、、框景

框景将把园墙或古建的门窗框架作为画框,把门窗外部的真实山水风景或是竹石小景,纳入画框,当作挂在墙上的中堂或尺幅画。计成说:“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大意是说把窗外名山景观的真实风景收入一个圆形窗框,看起来就像一幅李昭道画的山水画;而劈石堆山,高低参差,则又很像元朝黄公望的笔墨。其又说:“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种以门窗作画框的做法,清代多年流寓金陵的画家李渔在《一家言》中说得最为明白。他在居室厅堂中央,开一扇窗,在窗框的上下左右,裁纸装裱画的头尾和镶边,于是“俨然堂画一幅,……坐而视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他把这种窗称为尺幅窗或无心画。




中式设计园林,依画意造景,又把园景幻作画境;景中有画,画中有景;是景是画,真假难分!


(三)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家多以景寓情,……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中式园林造景亦是如此。

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多为怀才不遇、贬官谪居或坎坷不平的文人画家命题立意或参与建造。他们造园如作诗文,总要抒发一种感情,表达一种意愿,倾诉一种理想。所以造园大师,总要在园林中“以景寓情,感物吟志”。

文人写意园林的意境,通常总是在园林的园名、题咏、匾额、楹联、石刻或铭记中反映出来。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大观园中说:“若大景致,若大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如耦园中央,有一湾溪流,四面有黄石假山回抱;中央架设曲桥,南端有一水榭,名“山水间”(出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东侧山上建有“吾爱亭”,可联想出陶渊明夫妇在园中涉水登山,互为知音,于山水间,共赋“高山流水”之曲;又双双在吾爱亭中唱和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抒情诗篇。

江南许多文人园林,皆种竹子,并题咏歌颂竹子的清高。苏州拙政园有“倚玉轩”,沧浪亭有“翠玲珑”。郑板桥画竹诗云:“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李方膺画竹诗云:“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皆把竹子比为坚贞不屈的君子。所以扬州的“个园”,门口几丛翠竹掩映,而这“个”字便是园林的意境之所在。“个”是半个竹字,故而用“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孤芳自赏的意境,以表达一种孤傲不群的清高情怀。

江南文人园林中,又常常喜爱种植梧桐,此乃出于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食不食的典故,以凤凰来自喻高尚的情操。所以无锡寄畅园原名“凤谷行窝”,苏州怡园有“碧梧栖风”,拙政园有”梧竹幽居”,都是寄托高尚品格的园林意境。

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颂扬严子陵的高尚品格时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唐朝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说到了山水与道德品质的关系,他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维吾德馨。”所以中式山水园林,其山水的组合,不只是反映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还代表着园主人的品行和学问。也就是说中式山水园林中的山水,不仅有写景的含义,而且还有写意的含义——山水即是道德之文章。

中式园林景观设计,其空间布局开合收放自然,明暗和光影的交替反复,山水和竹石小景的藏露隐现;建筑空间和园林空间流动渗透、交相辉映,令生境、画境、意境升华交融,起承转合之中,犹如一部时而委婉动人、浅斟低唱,时而抑扬顿挫、引吭高歌的自然天籁,幽玄巧妙,况味深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式美学 · 20座住宅项目案例合集
际会凤鸣桃源,观天人之色,品匠心“古建”
园林中的“三境与三美”
风景园林
品读清乾隆时期香山静宜园的人文生态之美
从宋徽宗到独乐园,浅析中国古代文人的高端园林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