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瓣9.0分口碑炸裂!颠覆教育观的纪录片,这位硬核妈妈终于出“续集”了!

广东

今天的文章,来自一位有丰富阅历、有国际视野、有见地的记者,曾任央视主持人,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者……

很多人知道她、了解她,是因为她制作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豆瓣评分高达9.0分。

她叫周轶君。

《他乡的童年》这部片子,诞生于一个教育焦虑的时代——激烈的分数竞争追着大人孩子跑;而就在同一时间,无数的大V小V、教育KOL却提倡“快乐教育”,重新定义“学习”。

周轶君不想让孩子承受太多压力,但更不想,让孩子输在未来。

在焦虑与矛盾的冲击下,她制作了《他乡的童年》,走访芬兰、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的学校,向不同的国家寻找教育的可能性。

接下来呢?

那么多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怎么在我们的体系里用起来?

真的存在这样一种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在快乐成长的同时,培养出足够的独立、自信和能力吗?

……

这些问题,周轶君老师思考了一年。

在我们和她沟通了近六个月后,终于请到她,在接下来的音频节目中分享她的见闻、感触以及思考。

没错,周轶君老师始终不愿意称之为“课程”。

即使她曾深入国内外30多所名校采访调研,深知不同阶段孩子们的问题和家长的养育烦恼,她也从未把自己摆在专家的位置上,始终当自己是一个教育的先行探索者。

这一点,难能可贵。

接下来的文字,是周轶君老师的自述。她将和我们分享对于教育困境的思考。

文 | 周轶君

整理 | 风眠

大家好,我是周轶君。

几年前,我面对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3岁,不断冒出来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和焦虑。

如果非要说清楚是什么困惑,可能就是:什么是好,什么是对。

身为父母,首先肯定是有心给孩子好的。这大概是我们所有人的初心。

问题是,什么才是好的?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寻找平衡?

更大的问题,什么才是对的?

教育的麻烦在于,它的结果可能要很久才能看到,但它的对错不允许再试一次。

身为中国父母,上一代的经验,能够直接让我们拿来用的可能并不足够。

相反,在隔代教育中,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还不少。

过去几十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社会,像中国那样经历了高速发展,所有领域的观念都经历着迅速迭代,教育更不例外。

换句话说,我们自己的成长经验,固然有值得回顾的,但看看下一代,他们面对的现实和将来,都将截然不同。

对孩子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这样的根本问题,注定让我们纠结。

正因如此,抱着为自己解惑的目的,我走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拍摄了六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在芬兰、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对当地学校的访问,走入学生、家长和老师中去,了解社会、历史、文化对他们教育观念的塑造方式,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看法,一下子拓宽了我的思考维度。

所谓“好”和“对”没有特定标准,都需要放到不同社会环境,结合不同孩子的情况去度量。

而了解这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元的、多姿多彩不一而足的教育理念跟方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的焦虑。

因为,解决焦虑的办法,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

《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播出以后,收到许多热情的反响。

我也有了机会,更多接触和了解国内的家长们、老师们,和教育改革者们。

当时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走过了这么多国家,请问哪里有特别好的学校?

所以,当收到邀请,来做一档音频节目,我想,这正是一个好机会,把在国内外了解到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

身为家长,我们或许无法去到所谓“特别好的学校”,又或者无法马上改变身处的社会和学校,但有些方法是可以在家庭中实践的。

又正值今年为疫情所苦,家与学校模糊了界限。

“怎样把家变成世上的好学校”,成了我思考的一个话题。

教育是家长间无尽的话题,也可能是一个,尽量不要触碰的话题。因为它其实是在谈论父母的人生观。都是成年人,谈三观伤感情,更有可能改变不了什么。

但在中国,孩子十八岁之前都由父母的观念塑造。

这个问题就更加棘手,也更加迫切。

于是,我还是答应来做这样一档节目。

初衷并不是因为我知道得更多,或者更加正确。

只是身为母亲,和您一样,对教育有许多问号,于是,我选择做一个探索者。

哲学家康德说,人是仅有的需要教育的动物,其他动物都只需要抚养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并不断进化。

不幸的是,这种进化的速度有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在我的教育探索旅程中,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断听到这样一个类似的声音: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化初期模式之上的,为了迅速培养熟练的工人和士兵,以机械化、标准化、分工化方式“生产”孩子们。

但未来,需要的是,跨学科,复合型,有创造力的人。

社交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像学者赫拉利预言,许多人将来会沦为“无用阶级”。

这次新冠疫情同样告诉我们:这世界说变就变。未来,说来就来。

面对可能的巨变,仅仅告诉我们的孩子,未来他们都将成为“普通人”。

可能并不够,我希望探讨,如何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否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或“普通”并不重要,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

无论面对什么变化,他们的内心才可能找到快乐和安定。

身为家长,我们要不断了解外界的变化,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

【发刊词】周轶君:邀请您,也成为教育的探索者 (1),24楼影院,10分钟

【试听音频】

家庭,作为一个不能更小的教育空间,特别适合首先做出这样的转变。只有家庭,才能做出针对不同孩子的教育选择。

在这套音频课程中,我将与您分享,世界上多样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运用到家庭生活场景中的实际操作方法

比如,日本的童年教育,一方面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逼着他们自律,另一方面又尽情释放天性,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也找到这样的平衡?

英国好的公学都很难进,也非常昂贵,可是他们的理念却是免费的——

这些理念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体育运动中,看重的品质是什么?

如何阅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开阔的人?

如何演讲,让孩子从小具备自信与沟通能力?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或许像芬兰人那样具备耐心、量体裁衣式的教育方法,只能在家庭中实现。

而印度人爱提问,爱质疑,又擅长动手解决问题,培养出了大量的CEO们……

他们的方法或许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除了一路采访的见闻,我在这里,也融入了自己多年的国际记者与海外求学的经历,一并拿出来与您共同探索。

我个人,首先特别注重观念的探讨,有了观念的坚定,或者改变,才可能有寻求方法的可能。

所以,我会纵向、横向举例,拓宽大家的视野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同时,作为一名母亲,我也愿意与您分享自己每日的亲身经历,日常的实践,甚至曾经的失败。希望您也看到,做错了并不可怕,不反思不去借鉴才是越走越窄。

从拍《他乡的童年》纪录片到现在,一路上我的心态发生了许多改变,也摸索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想说的是,无论在哪里,好的教育都是朴素的,符合自然逻辑的。

有三件事情,特别想强调:

1、中外教育观念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不同。

有时候不看到别人怎么做,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比如,当我看到芬兰人为不同孩子设置的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进度,才意识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中国父母,很多时候是在“找齐”,怎么能把我的孩子变得跟其他人一样?

虽然我们并不真的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样,会成为怎么样。

“一样”让我们感到放心,“差异”让我们惊慌。

而实际上,差异,才是每个孩子特别宝贵的财富。

在音频节目中,我会分享不少这样的观念对照,可能会对一些固有的观念形成挑战。

2、不要把小孩当作家长的产品。

我们尽力,但孩子有自己生长的逻辑。孩子的表现好坏,并不是我们要不要“有面子”的原因。

3、家长本身也是学习者。如果您不断在充实自己,善待自己,对外界保持好奇与热情,这就已经为孩子树立了特别好的榜样。


写在后面

诺贝尔经济学奖让《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名噪一时。书里曾经提到:

教育分层、阶级分层,在哪里都是扎痛神经的字眼,但又是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避免的。

正视现实,不是要我们放弃、无所作为,而是为了回归理性、看清方向、另辟蹊径

破局之路在哪里呢?

周轶君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

向外求观察,向内求答案。

当我们能真的看到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可能,当我们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我们自然知道,当应试教育与孩子的核心能力、身心健康相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取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育孩子,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遇见你遇到晴天的回答,1赞)
家庭教育最大的尴尬:家长在假装教育,孩子在被动成长!
周轶君:作为母亲,我想分享在教育上的实践,甚至失败
心理学家:有这11个特质的孩子,未来能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启蒙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一定要告诉孩子什么最重要!家长再忙也要看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