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却拍出了《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感,不容错过的伟大作品
台湾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杨德昌,一生只拍了8部电影,每一部都有很好的口碑。而这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原片237分钟,接近4个小时。可能看过的人不多,但它却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堪称伟大的,史诗般的电影。
也是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理工科出身的杨德昌有了深深的敬佩。这是木鱼目前写过最长的一篇影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影评开始于47:01,看过原片的,可以直接空降哦~
小四(张震饰)是建中夜间部的学生,性格有些孤僻,虽然也做些离经叛道的事,但是与喜欢四处打架的不良少年们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
小四(左)与朋友小茂躲在房顶上偷看演员拍戏
某天夜里,有个同学跑来叫走了正在胡侃的少年们,原来是小公园帮派的头目滑头被另一个帮派217堵在了楼梯间。小四在追人的时候打开了一间教室的灯,却看到一个女生飞快地从另一端跑了出去。
小四并没有看到女生的脸
滑头责怪兄弟们来的太晚,但是对被堵的原因却避而不谈,还说如果真正的老大哈尼再不回来,他们迟早要被别的帮派灭掉。
隔天,滑头找到小四,威胁他不要把那天晚上自己与女生在一起的事说出去,并且还要求小四帮他作弊。小四心里很不服气。
滑头(左)与小四
小四在医务室里遇到了哈尼的女友小明,因为哈尼不在,很多人都想趁机与她交往。小四不想回去上课,就和小明在外面闲逛,逐渐对她产生了好感。
小四也带小明去片场偷看
小明谈起哈尼,说他和小四一样,都是很老实的人,只是性格要强,看不惯很多事。她自己也常常劝哈尼,世界是不会被他改变的。
小四和小明在片场
滑头和217的头头山东逐渐勾结在了一起,带着一伙人去找小虎算账,结果阴差阳错叫小四做了替罪羊,多亏前段时间转学来的小马替小四解了围。
得知小马是“马司令”的儿子,217的人便没再继续找茬
小明与小四在冰店里见到了穿军装的哈尼,小公园的老大终于回来了。
滑头公开表示了自己的“叛变”,哈尼逐渐意识到了局势的变化。他与小四谈到了《战争与和平》里的剧情,小四听得似懂非懂。
有一个老包,大家都以为他吃错药,
我记得,好像全城的人都跑了,而且到处都被放火,
他一个人要去堵拿破仑,
后来,还是被条子(警察)削到
滑头搞演唱会的那天,哈尼独自一人到场,却被山东设计杀死。剩下的兄弟们决定给哈尼报仇,于是趁着一个台风肆虐的雨夜,冲进217的据点一通乱砍,最终,217帮派只有滑头一个人逃了出去。
后来,小四终于追到了小明,但小明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单纯与透明。
小四因为出言不逊被再次叫到了训导处,这次他被退了学。而小明也和小马搞到了一起。
接连遭受打击的小四愈发沉沦,他偷拿母亲的手表去典当换钱,带小翠约会,想要和小翠好好在一起。然而小翠却指责小四想要改变她的想法太自私,甚至嘲讽地告诉他,那天晚上,和滑头在一起的女生其实是小明,滑头因为害怕被哈尼报复,才会叫小翠顶包。
小四跑到小马家,与小马彻底决裂。还扬言只要他和小明在一起一天,就去学校堵他一天。
决心要做个了断的小四拿着短刀,跑到学校的车棚堵人,却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小明。
小明发现了小四的意图,想要劝他收手。而小四则再次对她告白。可是小明对此却不屑一顾。
“你太自私了,要改变我,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你以你是谁...”
不待小明把话说完,刀已经被捅进了她的身体。数刀过后,小明慢慢地倒了下去。
这是台湾第一起少年杀人案件,小四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前几天,BBC公布了评论人票选的百部最优秀的外语片(非英语片)。在这一百部影片中,华语作品共有13部,导演王家卫有三部作品入榜、杨德昌、李安、张艺谋各有两部,陈凯歌、侯孝贤、姜文与费穆都各有一部。杨德昌入选的两部作品里,一部是《一一》,另一部就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片获得了第2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15岁的张震也靠此获得了金马奖的第一个提名。
↓↓↓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资源片段试看
Movie
影片推荐
- 电影档正式拉开帷幕 -
Movie
是一年当中电影作品上映最为丰富的档期,今年的电影可谓是近几年最豪华、最期待的大片全扎堆了!视觉盛宴已开启!今年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影片?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给大家!
传播正能量,拒绝冷漠!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01:50:46
目前已有10000+人关注我们
 
 
 
 
 
 
 
 
 
 
 
 
 
 
欢迎关注 | 分享
【喜欢就点赞,有用就扩散】
视频为BBC
与其他国产
                                        
      
  
                         
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电影语言的使用单纯、直接、同时又饱含深情,能够通过镜头感觉到导演浓烈的创作热情。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技巧和创作情感非常相称,既有让人敬佩的技巧,又有让人感动的精神的作品,而这两者正是经典作品最需要的两点。可以说,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杨德昌作品了。
整部电影长达237分钟,算起来大约有四个小时,可能很多人会因为片长的原因中途放弃。但如果真正地看进去了,就会发现影片具有异乎寻常的精巧结构。桥段虽多,却几乎没有用不上的;人物虽杂,每个人却都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可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影片色调温和,整体有些偏黄,突出了画面的年代感,适合表现过去的一段往事。
同样是表现少年时代,《牯岭街》上映3年之后,1994年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就有和此片非常类似的调色,也有一个和这里对着镜子开枪蛮像的桥段,不知是不是多少受到了一点影响。
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是相当纯熟的,如果要拿出来分析的话,有太多值得一提的镜头,比如说这场片场戏,是要讲述女主小明吸引小四的一幕,虽然两个人只是简单地对白和沟通,但却有一种爱情萌发的感觉。
实际上是导演特意在这样暗的场景里安排了逆光,这样,女主的上衣就会有一些漏光,从而勾勒出女主角的身体曲线,再加上逆光打在皮肤边沿的高光,强化了这种「女性身体」的感觉,从而让观众在潜意识里觉得这两人之间发生了暧昧的感情。
这些暧昧感甚至可能是在观众所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就被植入了潜意识的,而杨德昌在镜头中独具的匠心还有很多。
为了让观众在4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持续保持兴趣,影片中有很多搞笑的段落,比如小茂唱猫王。
甚至是这段突然间仿佛进入武侠感的镜头。但当观众笑过之后,随即画风一转,原本的武侠场景变成了惨烈的屠杀现场,似乎正好对应了那种少年成长期间,感觉自己是处在故事中的英雄,但一旦从真实角度来看,自己所做的事情非但不英雄,还非常残忍。其实这种英雄主义与残忍,某种程度上也对应了小四最后的杀人行为。
说到故事,乍看起来,影片讲述了少年小四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对世界的认识崩塌,决定杀掉移情别恋的女友的故事。但实际上,导演似乎对于影片里这些年轻人所发生的故事,又或者说对于主人公小四,并非持一种简单的批判态度。相反,导演对小四给予了非常强烈的同情。
正因为如此,导演让这部电影从这个杀人的少年犯事件发散抽象开来,成为一个讲述更普遍的,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作品。
在影片中,导演杨德昌显然不是要简单地说一个属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新闻事件。他要讲的,其实如同哈尼所引述的那本《战争与和平》一样多。
它里面的线索是如此之多而繁杂,以致于很难把它们梳理到一起。正如我初次看完影片时,虽然内心极其感慨,但总觉得似乎还有可以继续深究的点。
表面上看,故事讲述了一个认真生活的男孩,相信自己在努力之后,世界也会以自己的努力程度来回报自己,但最后因为女友的移情别恋,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无用,从而理想幻灭的故事。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如果影片是要说小四对世界认识的幻灭过程,那么导演花这么多时长和精力,讲述父亲和老汪的故事又是为何呢?为什么老汪总是帮不上忙呢?故事里反复出现的片场,讨厌导演的女演员,这些要素到底是有什么用呢?这都有些难解。
随后在第二遍看影片的时候,我留意到汪狗和父亲有这样一场戏:在影片刚开始,汪狗帮父亲升了官,但是他在一个很暗的地方对父亲说:表面上看起来是我帮你,其实,将来是你帮我啊。
然后汪狗说,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过去那套行不通了。
原来如此!怪不得汪狗好像什么忙也帮不上,小四一直在夜间部,怎么也转不到日间部去。杨德昌原来把故事埋在这里了!
父亲与汪狗避开家人谈论升职的事
汪狗总是和父亲说,小四升日间部,自己可以帮得上忙。其实是用这句话暗示父亲,要他拿出一点行动来。我这边可以帮你,但你要帮我弄到一些利益作为交换。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反复提要帮小四升日间部,但又不作为。以致于到最后,小四也没有升到日间部。
然后,仔细回忆一下,中间有一个段落里面,父亲说课桌椅的事情不能妥协,这次是课桌椅,下次就是写字楼,而母亲说,汪狗很可能所有关节都打通了,就剩你这里了。但父亲依旧没有妥协。
非常有意思的,就在这个段落之后,父亲就被警备总部抓走了。然后,他就再也不做原来的工作了。
影片中的“父亲”也是现实中张震的父亲
那么实际上,究竟是谁让父亲被抓到警备总部的呢?在这件事情上,母亲和父亲的猜想不同,母亲认为,汪狗并没有帮忙,因为父亲现在有政治问题,所以他赶快撇清了走人。但父亲认为汪是帮了忙的,要不然他最后怎么能脱身。那么他们谁猜得对呢?
值得注意的是,父亲交代了许多人的情况,警备总部的人把其他人的材料都收走了,但父亲最后写的关于汪的材料,警备总部的人却压根收都没收。这证明了什么呢?
这证明了,第一,汪狗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调查之列,第二,这场调查根本是一场不重要的调查,只是在走形式。而这场调查从时间点看,正是父亲不愿意在汪狗的课桌椅妥协之后发生的。
这样看来,其实母亲和父亲都猜错了,这场调查是汪狗安排的,他为了扫清自己所有关节都打通了之后的最后一个障碍。
他过去觉得帮父亲升了官,就可以在日后得到便利,谁知父亲竟然是一个非常讲原则的「老古板」,甚至汪狗反复暗示「小四升日间部遇到了一些困难」,父亲都无所作为,于是只好出此下策了。
可悲的是,父亲和母亲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委,他们只是一个觉得汪狗帮不了忙,另一个觉得汪狗肯定帮了忙。
然后我在那一刻突然间意识到,其实,这个世界上是有两种思维方式的。一种是以利益为基础,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
在这种世界观里,其实事情无所谓对,无所谓错,只在于彼此之间「帮不帮忙」,能不能获得利益交换。
当父亲义正言辞地来到学校,告诉学校这样随便记过是不应该的时候,教导主任的话非常值得玩味,他说,你说我怎么帮你呢?父亲在意的是对错,但是教导主任暗示的,却是没有利益交换,你态度又这么差,谁帮你啊,其实他并不在意对错,他是和汪狗一样的人。
父亲与教导主任据理力争
而与此相对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就是以父亲为代表,这种思维方式觉得人应该是凭借原则和情感来行动的。比如父亲,在汪狗帮助了他升官之后,其实他内心是非常感激的,他其实非常想要回报汪先生。
因为他是一个凭借原则和感情来行动的人,所以他会觉得,汪先生是出于两人之间的友谊,才帮他,汪真的是够朋友。
他可能并不知道,汪狗所说的「将来是你帮我」以及「小四升日间部我可以帮忙」是一种暗示。所以,他还傻乎乎的在课桌椅采购那件事上讲着自己的原则,却没有想到自己能做官,其实不是出自友谊,而是出自未来这个岗位可能给汪狗带来的利益交换。
他和妻子当然在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其实是被汪狗弄下台的,而自己还在相信着汪狗对于自己的友谊。这真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悲哀。
其实,如果理解到这一层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就非常好理解了。其实小四和小明也刚好是两种人。小四是一个按原则和情感来行事的人,在他眼里,爱就是爱,对就是对。最后的他,可以为了不让自己的父亲低声下气,打破灯泡而退学,他也可以和小明说,我愿意为了你付出一切。
但可惜的是,他所爱上的小明并不是这种人。
小明其实本身并不是水性杨花,只不过,她家里穷,缺乏安全感,所以从小就明白了利益交换这种逻辑。哈尼离开了,她就想要找新的靠山,比如和小公园的新老大滑头见面;而当她知道小医生要结婚时,说的那一堆看似有些不甘的话,在医生说不会收她们母女的医药费之后就停止了。她其实并不喜欢小医生,她只是需要一个能治疗她母亲的环境。小四砸碎灯泡退学,让小明觉得他并不安稳。于是她又找了新的靠山小马。
其实小明喜欢的人应该只有哈尼和小四。她内心底还是喜欢哈尼、小四这种人,但她却不会和他们在一起。她在用自己的感情来交换其他人能给的安全感。
哈尼显然是父亲这类人的代表,他在故事中登场不多,但却是整部电影中最理想的人物。他代表原则和情感,有勇气挑战这个利益的世界。用他和山东的对话来说,他是那个不怕死的,而山东是那个不要脸的。
从他提到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故事来看对应关系的话,虽然他说的桥段是皮埃尔暗杀拿破仑未遂,但实际上他在影片里的角色,很类似于安德烈——那个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小四当然就是误入歧途的皮埃尔。
《战争与和平》安德烈
而小马这个人物,则是一个中间人,他实际上从未在利益交换里忧愁过,因为他是马司令的儿子。比起小明,他实际上更欣赏的是小四。他喜欢按照原则和情感来生活的这些人。
最后到了警局,他悲伤的不是小明死了,而是他只有这么一个朋友小四。可惜的是,小明只是他的一个马子,却是小四心中的整个世界。如果让小马选,他可能宁可要小四这个朋友。
在警局痛哭的小马
主要人物都说了,那么故事里面反复出现的演电影的桥段是什么意思呢?表面上看,闹哄哄的女演员像是反派,但仔细一想,演员她坚持要演出真正的自己。但可惜的是,导演说不需要这样做。反倒是小明就很精于此道了,让她哭就哭,让她笑就笑,导演说这演得真好。
小四最后在片场说,(小明)这是假的你都看不出来,还拍什么电影啊。
再来说说手电筒吧。小四一开始偷走了手电筒,最后还了回去。其实这应该是一种对于世界探究的隐喻,开始的小四,不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他拿上了手电筒去探究,而到影片的最后,他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他不再需要探究,于是他写好遗书,随后把手电筒放回了片场。
最让人感慨的,其实是小四在最后杀人前,二姐对他的劝诫。这是小四最后一次选择的机会。
二姐说:哥哥可以为了袒护你而替你牺牲,你又何尝为别人做一些什么事情呢?其实如果小四最后可以听二姐的,去到教会,他应该不会做那些极端的事情吧。但可惜的是,他没有这样选择。
他怀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满腔的失望,来到了小明身前。在小明面前,他最后一次尝试着想要改变她,他希望小明和他一样,喜欢谁,就和谁在一起,不要像现在这样只是为了利益。为此,他可以付出一切。
但小明是这么回答他的,她说,我就像这个世界,我是不会变的。
原来世界是不会变的。
不会变的吗?
不知道为什么,在写这些评论的时候,电影里的场景和片段一次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应该怎样给这个影评一个结局呢?理智告诉我,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而且,再继续写,很容易就超时了,再继续写,视频就太长,可能会没有人看了。但情感却让很多词语如同决堤的河流,一口气地倾泻而出。
我想,这部影片以电影这种媒体所带给人的震撼,甚至可以接近文学,比如电影中致敬的这部《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写了这样的一部理想主义巨著,他表现了一个没有封闭掉自己理想的人,对这个并不是处处都有真善美的世界,深深的失望。但与此同时,他却坚定不移地坚持着真善美的信念,这种希望之火甚至是任何猛烈洪水都无法浇灭的。
如今,我们有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片很清晰地表达了对这种追求原则与情感的人的同情,但却偏偏给了我们一个悲剧的结局。
哈尼说自己在台南看了那么多书,却只记住了《战争与和平》
杀人理所当然的不对,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谴责。但导演却想借此故事,讨论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
收音机里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小四的名字。因为他是那个在生活面前的理想主义者。他满怀着希望去努力,开放着五官去感受。满怀希望努力的结果是难以得到回报,而开放五官去感受的结果,是看到那些让自己失望的世界。他的原则可能会在别人的鄙夷中一文不值,而他的情感可能会在打击中被烧为灰烬。
其实说来惭愧,在分析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第一次顿悟到汪狗「小四升日间部有希望」的意思。感慨这世界上原来是可以有这样思考的人,以及这些语言可以这样理解的震撼之余,不禁想自己过去是否就如同影片中父亲一样,天真的弄错了和错过了多少事情。
父亲并没有听懂汪狗所说的“没什么问题”
我突然想到了电影的结尾,小茂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真的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虽然总是帮不上忙,但即使在小四入狱之后,他也会来看望小四。他也真的想要好好唱歌,唱得跟猫王一样好。于是,他给猫王写了信,而猫王也回了他的信。这么说来,其实电影仍然还是给了希望的。当然监狱管理员没有遵守承诺,他们把唱片扔到垃圾桶里,对于他们来说,遵不遵守承诺是无所谓的,把唱片交给小四,对自己又没好处。
尽管如此,在电影中,小茂还是得到了猫王的回信。
被丢进垃圾桶里的唱片
我相信,杨德昌导演,之所以在剧中出现那么多次的《战争与和平》,是因为他仍然是愿意赞许在这个让人失望世界里,那些坚守的人。他借用这个杀人故事的外壳,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内核。
杨德昌导演(1947.11.6-2007.6.29)
一般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孤独的,他们常常不被人理解,他们受很多伤害,甚至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受到这些伤害。而且大多数时候,他们虽然被世界所伤害,也对这个世界失望,但他们仍然爱着这个世界。
该怎么描述这种复杂的心情呢?耳边响起蔡琴的歌:
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请暂时收起你的冷漠,
请轻轻拥着我,
最后一次给我温柔。
明知道我的梦到了尽头,
你不再属于我所有,
在今夜里请你让一切如旧,
明天我将独自寂寞。
如果世界是歌中所唱的「你」,我是「我」,那这,应该就是这些人想要说的吧。
如果小四可以重来一次,他或许可以对小明说,小明,你就是世界,我知道,你不会为我而改变,但你可以帮我斟酒吗?因为明天,我将独自寂寞。
话说回来,《牯岭街》以极其细致的耐心记录了一场青少年杀人案发生的始末,将杨德昌细腻的导演风格彰显得淋漓尽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3个理想主义者之死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内涵远远不止一般意义的青春片,不仅是一个少年的内心崩塌历程,更有记录时代的野心。
经典影片影评:青春版能承受之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福尔马林 | 那一夜,牯岭街上的风很大
这部电影究竟好在哪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深度解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被误读为青春片,其实它是时代的史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