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影片背后】拍摄《少林苦行僧释德建》散记

拍摄《少林苦行僧》背后的故事

初 衷

我和德建初识是在1994年,当时并没有什么印象,当1996年中央电视台要求部分电视台提供一部最有地方特点的反映当地人怎么过春节的纪录片时,记者想到了少林寺。少林寺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但人们对寺内僧侣的日常生活特别是过春节时在干些什么都不了解,所以我们当年就在少林寺过了一个春节并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年到少林》,在中央台播出后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从那时起,我就想到了一定要拍一部真实反映少林寺传统文化、反映少林僧人真实生活的纪录片。

葛明(右)

三年过去了,迟迟没有动手,原因是一直觉得无从下手,博大的少林禅宗文化以及精深的少林功夫,还有传说中神奇的少林医学,究竟通过怎样的形式展示给观众,一直困扰着我和同事们。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利用这几年的时间,不断在了解少林文化,选择纪录片的主题和主人公。到了2000年,我们下决心开始拍摄。

当时就想,先从三皇寨和德建拍起,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事由、不同的人物,自然的、人文的,以及突出事件等等,多拍素材,慢慢积累。就是想多纪录一些正在发展的事情,作成一部「现在进行时」的纪录片。

德 建

当时德建在少林寺出家已经十四年了,作为少林寺的一名普通的僧人,凌晨习武是他每天必修的功课,德建当初来到少林寺就是为了习武,而如今在少林寺的经历,已经让他变得不再是一个单纯尚武的武僧了。嵩山南麓的三皇寨距离少林寺有十几里的山路,为了避免世俗社会上的过多干扰,能静下心来研究、继承少林寺的禅、武、医文化,德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中渡过的。

德建在少林寺居住的禅房,位于慈云堂院内。这里也被称为少林寺的碑廊,是一方少林文化的净土。近百块记载着少林寺历史的碑刻放在这里,最早的已有近千年历史,这里平时并不对游人开放,是少林寺最安静的院落之一,也是德建修行练功的最好去处。

每次回三皇寨,德建总有一种心灵得到解放的感觉。对于他来说,少林寺是皈依佛门的家,三皇寨是修身养性的家;少林寺是他繁华闹市的归宿,三皇寨是他清静安详的归宿。在这截然不同的两个环境中,德建更喜欢隐居在三皇寨,做一个甘于苦行生活的潜修者。

德建住在少室山三皇寨禅院,赑屃峰后一面绝壁上的石洞中,几经修造,现在取名龙阳洞。一般的游客很难走到这里。对于德建来说,这里就是他悟禅、修行的世外桃源。

龙阳洞

在三皇寨禅院还住着两位老师太,他们是在少林寺出家的僧尼。大师太法名永月,今年八十五岁。二师太法名永莲,今年七十二岁。两人情同姐妹,已经在山上生活了近六十年。德建能在山中静心修行,受她们的影响很大。在德建看来,两位师太是佛教出家人中修行最好的,他们几十年在山中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为香客们排忧解难,为过路的行人游客,求医问药的人提供免费的食宿,从不求回报。平日里德建来了朋友,两位师太总是拿出最好的手艺招待客人。德建为两位老师太建了两座功德塔,作为他们百年后的安息之所。

曾有人这样形容德建:

少林有三宝,世传禅武医,

禅为修身本,武为强身技,

医乃济世术,三宝源合一,

寺僧释德建,深山苦潜心。

德建平时在山上就是过着这样一种简单、清苦的日子。悟禅、学武、学医占据着他全部的生活。

正宗的少林武学和少林医学,在现在的社会上已经很少见到。对于德建来说,练拳的过程也是练德的过程,当年刚拜在恩师门下时,曾因不愿忍受几个别有用心的人对少林禅拳的非议,跟他人交了一次手,他的师父行性法师得知后说:你在这里所学绝非花拳绣腿,都是少林传统拳术中上乘功夫。你不能到外面施技逞强,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否则你我的缘份就尽了。

少林功夫就是练心练意,心和意练好了才能驾驭高深的武功,也才能够把握好自己,把握好对方。这就是少林传统拳术中上乘功夫的心意法的拳理。而功夫练好了,才可以熟悉经络,精通医理,医理精通了,又可以陶冶禅心武德,达到禅通武达医理明的境界。

德建从十几岁在东北老家参加武术班起,武术就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德建把武术称之为武学,是和禅学、医学同等的一门大学问。德建收徒弟时,首先看重的是德行,作为一名少林僧人,习武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非逞强斗狠,修习任何武功,不但要心存慈悲之念,胸怀自然万物,而且要心性仁和,品德高尚,对所练武功的领悟才能日益精深,这也是德建收徒弟重德的原因。

少林医学与传统中医有相通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窍疗法就是其中之一,德建将自制的药水通过鼻腔滴入病人体内,疏通病人的经络、腹脏,达到气通病除的目的。历史上少林寺出了许多名医,他们无一不是文武双全、内外兼修的高僧。嵩山地区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虽说山上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取,秋季仍是德建采药最好最忙的季节。十几年来,德建跑遍了嵩岳少室山三十六峰,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他的足迹。

德建给人看病从不收取费用,自己配制药水也是无偿送给病人。配药用的中草药原料有一些是自己种植和上山采集的,也有一些需要到大城市购买,有些特殊的药材他甚至要到产地去挑选。只有这样才能放心用药。对于他来说,为众人祛病除灾是一个出家人的本分,也是出家人修行的功德。

传统的少林禅武医功夫能传承至今,历史上少林名僧吴古轮起到了关键作用。清末年间,吴古轮在少林寺出家,法号寂勤,随寺内高僧海发与谌谟大和尚习武四十多年,深得少林秘籍「心意把」精髓,名扬嵩岳,当时很多习武者向他求教,少林寺规矩又不许外传,于是他按照寺规打出山门,还俗后,打破少林秘籍绝不外传的旧习,教子授徒,使得「心意把」、「擂台战术」、「少林传统医学」、「禅医」等少林传统文化精髓得以流传至今。

德建的师父张庆贺住在少林寺附近、少室山背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当地的百姓只知道他是一位热情为民、看病送药的名医,很少知道他是个禅武兼修、传承少林绝技的武学大师。张庆贺老人,在少林寺出家十多年,法号行性,十几岁时拜少林高僧淳全为师,几年后被师父荐送到吴古轮次子吴山林门下,从此与少林禅武医结下善缘。半个世纪以来,他暗自练功不辍,不事张扬,只是遇见德建以后才将一身绝学展露于世并传授予德建。十几年前,德建寻访至此,两人一见如故,师徒情同父子。张庆贺又将少林禅、武、医绝学传于德建,德建继承衣钵,成为少林禅武医吴古轮大师以后的第四代传人。

与师父行性法师(张庆贺)合影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当时少林寺住持真绪和尚曾将德建的师爷吴山林大师请回少林寺,传授少林功夫以及少林秘籍「心意把」,吴山林大师只教了三年便离开了寺院,因为那时寺内鱼龙混杂,吴山林大师怕坏了少林寺的名声,「心意把」也只传授了几个基本动作,这些史籍中都有记载,所以现在不少人都知道少林寺的上乘功夫「心意把」。

德建师承张庆贺老人,有幸承继吴山林大师的真传,十几年苦修不止,所练「心意把」平时很少对世人展示,少林寺周围很多人都知道德建在练「心意把」,但真正见过的人却不多。

作为佛教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如今在人们心中更多的只是武林圣地,禅对于世人来说是一个无形的、深不可测的学问。德建相信达摩面壁的故事,每当有对俗世化解不开的思绪时,他常到后山的达摩洞坐坐,在达摩祖师面壁的地方坐禅,或许他会遇到更多的禅机。在三皇寨禅院的菩提石下静坐,也是德建悟禅的一种独特方式。对于德建来说,禅是无处不在的,禅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就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或许人们没看见过禅是什么样的,但都能从禅中捕获启示和悦乐,禅就是自然、禅就是真、禅就是善、禅就是美。

少林传统文化的精髓禅武医,已经流传了千年,如何将凝聚了历代高僧心血的这一遗产传承下去,对于德建来说也是一件深感责任重大的事。

僧衣、素食、独身是对一名少林僧人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随着近年来,佛教界对外交流机会的增多,加之国内外一些传播媒体对德建的关注,德建平静的生活经常被外界的热情所打破。香港、韩国、日本的一些佛教寺院,纷纷前来拜访,并邀请他去做寺院住持,并许予优厚的待遇。德建也曾几次外出考察,最后还是决定留下了。他认为只有少林寺才是能真正研究继承少林传统文化的地方,离开这里就会迷失个人的本性。在德建所教授的徒弟中,也有几个学习了七、八年的徒弟,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少林寺,德建从没有埋怨过他们。有的甚至是他动员、安排走的,毕竟现在的社会对于人们的诱惑太大了。

十几年前,皈依佛门对德建来说,也许是一件幸事,但是也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苦行之路。作为少林禅武医的衣钵传人,他的使命仍要沿着这条苦苦追寻的修行之路走下去,这条路还很漫长。

拍 摄

2000年5月初,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一行六十余人慕名前往三皇寨拜访德建,我们得知消息后一同前往拍摄,当时是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的人第一次到三皇寨,德建一早就率众徒在山门迎接。日本拳法联盟的人对德建非常崇拜,许多会员在日本就听说过德建精通少林传统拳法,认同德建所习少林拳就是他们原来以为在中国已失传的少林绝学,此次上山就是受会长宗由贵女士之托专门邀请德建能再访日本。

德建师父与日本少林拳法联盟宗由贵等合影1998年

上山路上,一行人对三皇寨奇秀的风光及幽静的环境赞叹不已,在德建所居住的窑洞中,许多日本人为能在德建坐禅时的石制莲花座上坐一坐感到特别的荣幸,甚至排队等候照像。他们对德建在深山之中的简朴生活和长期不懈对少林传统文化的追求表示深感敬佩,临下山时所有人都将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留下(当时山上的水塔还没修好),以略表心意。可见少林传统文化在日本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拍摄德建在龙阳洞前的栏杆上打拳时,记者都捏着一把汗。栏杆只有一尺多宽,墙外就是千尺的深渊,德建在墙上闪转腾挪,演练着「少林拳打一直线」的功夫,记者和司机师傅都不敢欣赏,躲进洞里。因他患有恐高症,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场面。在中午吃饭时谈到社会上少林武术表演中的气功节目「银枪刺喉」时,德建说这样的表演是需要一定的真功夫,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说话间将手中的木筷一端顶在自己的喉咙上,一只手朝筷子的另一端一拍,「啪」的一声木筷已折断,不经意间就让记者领略了少林功夫的神奇,只可惜这样的场景记者没能及时拍摄记录下来。

拍摄期间记者多次在山上同德建一起吃饭,一盆稀饭,一盘馒头,几样山中野菜泡制的咸菜,或许多豆腐青菜,清清淡淡,完全的斋饭。坐在殿外的平台上,眺望着远方的山景,观看着近处的山岩,品尝着斋饭,别有情趣。每次都吃得十分尽兴,感觉胜过海鲜大餐,德建却说你们只是头一两顿新鲜而已,天长日久你们肯定受不了。是啊,每当夜幕降临,当德建的身影消失在通往赑屃峰后龙阳洞的崎岖山路上时,我总是生出无限感慨。在山顶的窑洞中,没有耀眼的灯光,没有广播电视,只有一张硬板床和一个莲花型石座,只有跳跃的蜡烛和袅袅的香烟,无数的夜晚就在这样的意境中渡过,这不是每个出家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在少林传统文化「禅武医」三宝当中,禅学是无形的,最难表现,而武学是有形的,且少林寺是以武扬名。德建所习少林功夫都是传统套路,与竞技武术不同,看起来简简单单,实则招招攻防兼备。如何在电视片中表现传统拳法的技击性是记者面对的一个难题,和外人比武没有机会,摆设擂台更不可能,只有教徒弟们怎么运用套路招式了,可一演练问题又出来了。他的几个徒弟在外虽说也是以一当十的主,可在师父面前谁也不敢动手,尽管德建事先声明会手下留情,点到为止,并保证不会伤到他们,可徒弟们深知师父的厉害,谁也不敢大胆的攻击。拍摄几次都不成功,最后德建说谁不认真我就认真摔谁,到了这个时徒弟们才不得不「奋不顾身」了。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九至五月二十五,是三皇寨一年一度的庙会。2001年我们拍摄组也赶上了这个庙会,我们见过的各地庙会也不少了,只是从没见过三皇寨上这样的庙会。

嵩山三皇寨庙会

这里没有任何的商品交易,也许是山高路远的原因吧。这里除了一些宗教信仰活动外,还有许多群众性的自娱自乐节目,拉着胡琴唱戏的,担着花挑跳舞的,几只唢吶队比着吹对台戏,直到深夜。许多老百姓就是为了在山上许个愿,吃几顿斋饭,求个平安而已。排队吃斋饭也是三皇寨庙会的景观之一,巨大的烧饭锅让记者不能想象以前是怎样通过崎岖的小山路背上三皇寨的,看到人们坐满山坡吃着斋饭时,我们想这庙会也许是人们的一种文化生活或精神寄托吧。庙会期间也是德建最忙的时候,许多山民乘此时找德建看病求医,德建也是有求必应。天长日久,德建在附近百姓中有了很高的威望,每年庙会会有一些人提前上山帮忙,运物品,做饭菜,护殿堂……,直到庙会结束才下山。也正因为德建这些年在山中的修行,才使得三皇寨的名气越来越大,庙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拍摄《少林苦行僧》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同德建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有默契了。到后来的拍摄过程中德建已经无视了摄像机的存在,所以才有了片子中大量真实可信的镜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少林寺僧人的生活。

编  辑  

经过两年半的拍摄,积累了近两千分钟的素材。2003年「五一」,我们决定动手进行后期编辑,要从大量素材中挑选合适的镜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许多地方语言听不明白,例如片子中有一段庙会老汉唱的戏,短短十几句就反复听了几十遍,当时拍摄时并没有在意唱的内容,只是觉得好听。编辑时仔细「翻译」以后,竟然唱的也是佛教僧侣的生活,正好和片子表达的内容一致,真是一种巧合,这一段也成为片子中的一个亮点。在准备解说词的时候,原想请一位文笔很好的资深编辑来操刀,可他一看这个题材,马上就知难而退了。我仔细想想,他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没有和德建接触过,没有禅武医的基本常识,对三皇寨上的生活没有真切地感受,即使文笔再好也是很难写好的。再想,自己虽然不擅文辞,但有两年半的拍摄经历,与德建在一起的时间很长,耳濡目染,知道了许多少林寺及禅武医的东西,生活基础比较深厚,干脆亲手动笔去写。可能是德建的人和事一直在我心灵上激荡,有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就涌了出来。同期声中有德建与恩师的一段对话:

德建:「少林寺的禅、武、医三宝事实上已经罕见了,也就是说没了。我当时听人讲过,山林爷给你说过,世上没有旁的家,没旁的家了。」

张庆贺:「早晚讲就旁无一家了。」

德建:「那就是说唯一的就咱这一门了。」

张庆贺:「行禅也就咱这一家了,以前行禅的家多(现在)逐渐没人了。」

德建:「自从我淳全师爷圆寂以后,他说了这些话我很担心啊!现在我又作了大难了。现在社会上对禅武医这个少林寺真正的宝贵遗产知道的人很少,想给它推广发扬,想培养徒弟向社会推广。这是多不容易啊!」

张庆贺:「哎,就这样吧,再苦几年!」

当我从数据片中把这一段话记录下来时,不禁想起当初拍摄时的情景,心中生出无限感慨,两代传人的义无反顾之中,流露出一些无助和无奈,顿然感到我们作为传媒工作者肩头的责任,我们要帮助德建去传承、保护、发掘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庆幸《少林苦行僧》顺利播出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回响,对少林禅武医和德建其人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更多关心支持,不无益处。回想两年半的拍摄编辑过程,深感少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绝不是一部90分钟纪录片所能表现的。同时又感到十分担心,传统的少林「禅武医」文化精髓能流传至今已十分不易,如何将祖先的宝贵遗产传承下去,在现今的社会中也是一个难题。但愿有更多的人来研究、继承、发扬光大少林传统文化,使之永远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拍此片的初衷吧。

葛明

河南电视台制片

 禅武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林秘传武技!躺着就可以练习的传统武术,胜过8成普通运动
少林六路短拳
中岳嵩山三皇寨(上)
中岳嵩山
堪比少林寺藏经阁各类武功秘籍藏书、易筋经、少林七十二艺、等武林秘籍375本
少林猿猴棒教学视频(石喜文演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