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机械通气基础9-特殊情况:神经损伤

在急诊室,神经损伤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人是一类病情特别危重的人群。由于神经损伤在病人到达急诊室前业已发生,急诊室医生不可能预防这些原发性损伤的发生,因此,预防继发性损伤就成为了关键所在。神经损伤的病人对氧合、机械通气以及血压的管理具有特殊的需求,实质上,最重要的概念是要保持各个监测参数在正常范围内----既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这类病人需要给予精心监护,因为此时病人的大脑不仅仅是没有生理储备,而且还处在不稳定的风险之中。

创伤性脑损伤
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的氧合及通气管理方面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大量研究显示,创伤性脑损伤病人早期正确的管理能够改善结局,或至少能够降低继发性损伤之风险。许多研究告诉我们,接受院前气管插管和通气的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结局更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在没有监护指导的情况下过度通气所致。

创伤性脑损伤病人处在颅内压增高的风险中,过度通气导致低碳酸血症,随着 CO2分压的降低,颅内血管收缩,继而导致脑血流减少。如图 10.1 所示。大脑低灌注、缺血、血管收缩使病人处于继发性脑损伤的风险中。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有高颅压风险的病人尽管临床医生习惯推荐应用过度通气,但这一通气方式已不再推荐应用,原因就在于大脑低灌注会使病人结局更加恶化。因此,指南推荐正常 PaCO2目标值为 35~40mmHg。

对创伤性脑损伤气管插管病人,在人工气囊通气时应尽量减少通气量,以降低非主观性过度通气的风险。在进行人工气囊通气时,有一个实用的小技巧,即一旦看到病人胸廓有起伏动作后就立即停止挤压气囊,呼吸频率依抢救者自己的呼吸频率而定。继而应尽可能快地以机械通气来替代人工通气,合理的初始分钟通气量目标值为 7~8 升/分钟。创伤病人可能处于高代谢状态,因此给以稍高于正常的初始分钟通气量是合适的。

所有神经损伤病人都存在发生 ARDS 的风险。而神经损伤以外的其他病人,可施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策略,保持小潮气量,并允许病人有充足的呼气时间。然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不适用于神经损伤的病人,因此呼吸机参数应做相应调整。

二氧化碳监测对神经损伤病人非常实用。启动二氧化碳监测后,反复检测动脉血气会有助于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呼吸末二氧化碳(ETCO2)保持良好的相关性。有些病人,尤其是胸部创伤或有潜在发生肺部疾病的病人,死腔量可能会明显增大,造成实际死腔量大于预期值,故二者差值较大,正常情况下,二者差值大约为 5 左右。一旦 PCO2和 ETCO2二者良好的相关性得到建立,如若肺部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就应追踪 ETCO2趋势变化。

人们直觉认为,创伤性脑损伤发生的低氧血症与不良结局以及继发性损伤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病人在急诊室常常出现高氧状态,特别是在气管插管过后,但是许多临床医生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高氧血症同样是有害的,造成损害的可能机制为恶化反应损伤和氧自由基的生成。因此,临床追求的目标是正常氧合,这正是气管插管后每隔 15~20 分钟为病人检测一次血气分析的另一个原因所在。管理创伤性脑损伤病人时,吸氧浓度一定要低,目标 PaO2保持在 75~100mmHg,对应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 95~99%,要依个体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而定。

创伤性脑损伤病人也非常容易受到低血压和高血压影响,可造成进一步损害。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开始后,临床医生应该积极地加强血流动力学管理。容量丢失的病人应该输液输血行容量复苏,如有指征,任何低血压或有低血压风险的病人应给予血管加压药物以维持脑灌注压。高血压也同样需要重视,喉刺激有时可导致高血压,应避免收缩压超过 140mmHg,否则,至少应给予镇静镇痛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需要可给予降压药物。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病人需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如保护气道、误吸后呼吸衰竭、或者有创性操作的需要。缺血性卒中病人一旦需要气管插管则提示预后不良,此刻,对急诊室医生来讲,当务之急并应尽最大努力去做的事情是防止大脑易损区域、如半暗区发生继发性损伤。

就像创伤性脑损伤一样,缺血性卒中病人也处于低碳酸血症诱发的血管收缩风险之中,其结果是继发性脑缺血。脑血管收缩、半暗区血液灌注进一步减少,结局更差。同样,高碳酸血症也应加以避免,以降低血管扩张程度,因为血管扩张的结果是颅内压增高。因此,临床医生的目标是将PaCO2保持在35~45mmHg 这一正常范围内。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压增高的风险低于创伤性脑损伤,所以允许 PaCO2 目标值的浮动范围更宽一些。开始时应小潮气量通气,潮气量目标值为6-8ml/kg(预测体重),分钟通气量目标值为5-6L/min,原因就在于和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相比,缺血性卒中病人几乎不可能出现高代谢状态。

缺氧和高氧对缺血性卒中病人都会造成损害,目前的指南推荐血氧饱和度应保持在 94%以上,但指南没有提供血氧饱和度确切的上限数值。在缺血性卒中病人中,由于高氧与病死率增加相关,故应以最低的吸入氧浓度以能维持血氧饱和度在 95%或以上便可。对神经损伤病人而言,检测 ABGs 的意义不仅仅限于评估低氧血症而且还在于评估高氧状态,这些变化是脉搏血氧不易检测到的。

在缺血性卒中病人中低血压也必须避免发生。这些病人具有脱水的风险,如有可能,建议在气管插管前给予补液扩容,在血管再通之前,收缩压至少应维持在 140mmHg 以上(如果有此计划)。然而,高血压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特别是那些行血管内溶栓的病人风险更大,因此目标血压不要高于
180/105mmHg。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病人的管理原则与创伤性脑损害和缺血性卒中的管理原则相似,这类病人也同样易受过度通气低碳酸血症所致的缺血影响,由于颅内出血发生颅内 压增高的风险高于缺血性卒中,故此PaCO2 目标值保持在35~40mmHg这一范围内是合理的。此外,高氧状态也同样会导致颅内出血病人死亡率增高。颅内出血病人具有发生 ARDS 的风险,有鉴于此,也应行小潮气量通气,潮气量按预测体重计算,6-8ML/kg,通气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ABGs和二氧化碳的动态变化。

与其它神经损伤病人一样,颅内出血病人血压可能波动很大,因此保持正常的脑灌注是关键。在给颅内出血病人行气管插管过程中和初始通气时,临床医生应该意识到病人有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之风险,对此要做好准备,以便快速处理可能发生的高血压和低血压

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持续状态需要气管插管的病人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如果可能的话,应仅在气管插管时使用短效肌松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给查体带来干扰。可想而知,这类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同时伴有乳酸性酸中毒,所以分钟通气量应该随之增加,初始分钟通气量可能至少需要 8~10L/min,随后应密切监测酸碱变化,以减低因额外代谢性损伤导致的继发性损害之风险。核心概念见表 1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脑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指征、类型、时机
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呼吸机设置
最佳实践:紧急气道管理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有那么不同?(下)
视频:气管拔管操作规范
【学习笔记】颅脑创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