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从文与丁玲:从亲如手足的密友,到猛戳冷刀的仇人,究竟是谁对谁错》


沈从文和丁玲两个人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着各自的生活和道路,他们本来可以作为两条平行线互不干扰。

但是,一个个机缘巧合把他们联系到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两条相交线,既然是相交线。

那就表明了他们的关系从不相识到亲密无间的友人,最后又变成了陌生人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沈从文和丁玲从无话不谈的密友变成了无话可谈的仇人,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沈从文、丁玲两个人同时湖南人,作为老乡,沈从文又比丁玲大了两岁,同时也早她两年去到了北京。

翟秋白曾评价丁玲“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丁玲向往自由,她不甘心安于现状,一直渴望离开自己所在的小小天地去往更大的世界,于是便在沈从文离开两年后前往了北京。

两个人到北京的时间虽然不同,但他们的目标都是能够考上北京的学校,留在那里上学。

两个人都在为了能够上一所好点的学校默默努力,可不幸的是,两个人都落榜了。

落榜之后身上已经没有多余的钱,生活十分艰苦,这可能也预示着他们冥冥之中存在着一些缘分吧。

两个人都决定给知名作家写信,希望可以通过他们帮助自己实现梦想,沈从文选择了郁达夫,丁玲选择的则是她一直敬爱着的鲁迅先生。

碰巧的是,丁玲和沈从文写的都是密密麻麻的秀气小字,同样是喜欢用硬笔写在窄窄的稿纸上;

鲁迅又与孙伏园交好,孙伏园却是十分看不上沈从文源源不断寄来的文章。

就这样,鲁迅在把自己收到的文章拿给孙伏园看后误以为是沈从文用女子的名义寄给自己的文章。

就连后来丁玲向报社的投稿都被叶圣陶当作是沈从文写的文章。

如此一来,丁玲并没有得到鲁迅先生的回应,在这种窘迫的境地下,丁玲并没有放弃,她选择继续留在了北京。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丁玲遇到了胡也频,她的书香气质给胡也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刻的沈从文还在向四处投稿期望能够遇到赏识自己的人。


胡也频作为一个小刊物的编辑,对于每一份来稿都十分的认真对待,也正是如此,胡也频和沈从文在这里相识了。

沈从文意识到终于有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作品了,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在文坛界将会拥有很大的建树。

沈从文邀请胡也频去自己家中做客,满心欢喜的在自己的“窄而霉小斋”里用凉白开接待了胡也频。

面对沈从文的邀请,胡也频也十分高兴。

胡也频一直是沈从文的读者,对他那篇《公寓集》赞不绝口,在看到沈从文寄来的投稿的那一刻他知道沈从文正是自己想要找的作家。

胡也频一直想把沈从文介绍给丁玲认识,他给丁玲讲述沈从文的遭遇

来到北京生活窘迫,在身无分文的境地下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坚定着自己的文学信念。

丁玲眼界高,直接对她说沈从文多么优秀可能并不会引起丁玲的关注,反而会被丁玲觉得只是一些寻常青年。

换个方式介绍沈从文,果然丁玲从胡也频的讲述中找到了许多自己与沈从文的共同点,其实这也是胡也频故意而为之。

果然丁玲对沈从文很有兴趣,胡也频又把沈从文在《公寓中》对梦想的感慨告诉了丁玲,并且与丁玲约定好与沈从文见面的时间。

同时,作为胡也频好友的沈从文从来没见过胡也频对哪个女孩念念不忘,不免对这个令他视为女神的女孩产生好奇。

后来在胡也频的介绍下两人终得相识。

在三个人第一次集体见面中,把彼此埋藏在心里的很多年的心里话以及追梦的艰难坎坷都互相倾诉了出来,三个人的感情在无形中拉近。


在做北漂青年的日子里,沈从文、胡也频和丁玲三个人的北漂经历大差不差。

他们三人在生活上都有着相同的期盼,希望能够结束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

都是一边感伤着自己的生活,另一边又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随时都可能破灭的梦想是情感上的这份共鸣他们三个人紧紧的捆在了一起。历史安排他们在北京相识相知,从此他们的故事就从三个人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人的故事。

而后,为了更好的交流以及省下“价格不菲”的住房费用,沈从文、胡也频、丁玲三个人住进了北京沙滩还是在后来的上海,三个人都是住在一起的。

在沈从文的眼里,从来没有把丁玲当作一个女孩子看待,而是当作与自己至亲至今的亲密友人。

也正是这样,沈从文和丁玲并没有发展别的关系,不过胡也频与丁玲就不这样了。

所谓日久生情,胡也频和丁玲很快坠入了爱情的长河中,本来到这个时候在童话故事中都已经是结尾,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可是他们的生活却并没有那么顺利,随着丁玲与冯雪峰的相识相交,冯雪峰成功变成了小三。

丁玲不愿意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在胡也频的妥协下三个人同居在一起开启了柏拉图式的爱情。

哪个男人能够忍受自己心爱的心里还有别人,最终胡也频离开了丁玲回到了上海。

沈从文听说这件事情之后,立刻赶了过来,耐心的给他们二人调节,最终胡也频原谅了丁玲,丁玲也选择和胡也频结婚,并且生育了孩子。

在一九三一年的时候意外再次发生了,年仅二十八岁的胡也频被捕枪决!此时的丁带着两个孩子在异乡举目无亲。

胡也频被枪决后,党组织让丁玲筹办刊物《北斗》,并且有很多知名作家在上面发文,这对当时的青年学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沈从文看到两个好友的家庭恒生变故,心里也十分伤悲,但作为丁玲在异乡的的唯一的依靠,他只有抹去伤悲继续保护着丁玲和孩子们。


在胡也频被枪决不到十个月的时间,丁玲便和冯达住在了一起,而后两个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的丁玲还没过几年安稳的日子,在一九三三年五月冯达便和第一任丈夫一样被捕入狱

在丁玲被捕入狱之后,沈从文很快就得到了这个消息,并且为她冒着生命危险往返南京数十次寻找关系,希望将她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沈从文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便开始依靠舆论的风波来获得更多的帮助。沈从文在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关于丁玲女士为什么失踪(被国民政府秘密逮捕)的两篇文章,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

后来社会上四处流传着丁玲被害的传闻,沈从文也信以为真,悲痛欲绝的沈从文写下了《记丁玲》借以表达对丁玲的缅怀。

幸运的是,丁玲并没有在狱中遭遇不幸,并且三年后丁玲脱离了苦海,前往苏区成为了苏区的第一个知名作家。

她虽然得到了身体上得自由,但是心灵上却没有得到释放,因为她在狱中听到了许多传闻,让她对沈从文十分的失望。

比如说沈从文拒绝以他的名义接自己的母亲来上海为自己打官司;

再比如沈从文专门写信给国民政府人士说已经和自己断绝了关系,甚至路过家门连看望自己的母亲一下都不愿意。

这些年陆陆续续传到自己耳朵里的话让丁玲丧失了判断的能力


在经历了被第二任丈夫冯达背叛之后,她觉得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正是如此,给沈从文贴上了见利忘义的标签。

对于所谓的途径家门而不入,实际上是因为沈从文的母亲病危,十分着急,没有时间前去探望

可是沈从文对母亲的着急担忧却被有心人拿来当作伤害他和丁玲友谊的利器。

传闻始终都是传闻而已,是没有办法变成真正的事实的

无论是丁玲被害,还是说沈从文对丁玲的被捕落井下石,万万不要忘了三人成虎这个词之所以存在就是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认识他们二人的都把沈从文这么多年的至情至性看在了眼中

试问有哪个贪生怕死的小人会为了一个被捕入狱的人冒生命危险实名刊发文章?

恢复自由的丁玲对沈从文不理不睬,那些传闻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两人的友谊迅速下降。

据沈从文的儿子记录,他的父亲在得知丁玲到达北京之后十分欢喜,一直想要去拜访她。

得到丁玲的许可之后,沈从文十分的期待,可是,时隔十二年的密友再次相逢,空气中充满的却只有客气。

这让沈虎雏十分的纳闷,一度怀疑自己年少时的那些记忆是不是自己的错觉。

两个人曾经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可是却走到了这种地步,可能这也与丁玲的豪放和沈从文的细腻有一定的关系;

丁玲的激进和沈从文反对把文学和政治连在一起也是有很大的矛盾;这些也许也是他们关系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隔多年,丁玲在接受日本文学家中岛碧的采访时,中岛碧把《记丁玲》以及续集都送给了她。

丁玲在空暇时间便翻开了这两本记载她的书,谁曾想在读完这两本书之后之后更是怒不可遏,声明要与沈从文决裂。

丁玲于一九八零年在《诗刊》第三期上发表了《也频与革命》,在这篇文章中,对沈从文进行了斥责,语言狠又充满了犀利。


文中说那是一部很拙劣的小说,里面充满了胡言乱语,并说沈从文是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对于个人得失斤斤计较。

在看到自己的昔日好友这样评论自己的时候,沈从文十分的难过,但是他并没有公开回应此事。

作为一个男人,面对这些质疑,并没有对好友进行口诛笔伐,而是选择了默默承受,可是丁玲在很多地方对沈从文进行批判斥责。

在《记丁玲》中,沈从文把丁玲的可爱、诚恳、有勇气描述的淋漓尽致。

但是这些在原本就对沈从文存在误解的丁玲女士眼中,就不是对自己的率真的表达。

在丁玲看来,沈从文在书中表明三个人谁在同一个被窝里,给自己的私生活写的脏乱不堪。

“倘若来了那么一个男子,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乐了”把自己和胡也频的情感描绘成肉体的欲望

些文章上丁玲并不认同而且十分排斥的措辞将他们的革命爱情被诋毁成男欢女爱。

沈从文将自己描述成了一个与那些靠身体取乐的的人一样的、受“肉体于情魔”影响的女人,这让丁玲十分气愤。

《记丁玲》中的胡也频是一个被革命宣传欺骗与迷惑了的既无文学又无革命理智的青年,这也是丁玲无法接受的。

同时,书中对她参与的左翼文艺运动进行了批判与否定,这让丁玲觉得沈从文时隔对政治极其无知的人。

其实,这只是沈从文写作的风格而已,而且在当时的那种年代下,这样的描绘并不会让人有这种看法。

在当时三个人同住在一个公寓内,并不是睡在一个被窝里的意思,同住和同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丁玲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她已经对沈从文误会很深,而且丁玲是在半个世纪之后才读的这篇文章。

时代不同,思想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是会改变的,并不可以作为一些识人断事的确切依据。

其实在晚年的时候,沈从文也是有心想要修复他们二人的珍贵的友谊的,可是刚刚得以平反的丁玲心理很是敏感。

在这个心里敏感的阶段,刚好看了半个世纪前对自己的“专集”描述,让她十分害怕自己会再次沦落为时代的受害者。

丁玲对沈从文原本就有误会存在,在这种心存芥蒂的情况下这本书将他们的友谊送向了终点。


沈从文本想用自己的一片赤诚来打动丁玲,没做过多解释,谁曾想这段将生死置身于外的友谊,终究在谣言中消散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友谊天长地久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任何人际关系都只是利益交换
故事
丁玲与沈从文早年是密友,为何晚年反目,至死互不原谅?
沈从文与丁玲是挚友还是老乡,为何两人的友谊到中年后越来越淡化
沈从文的知恩图报与丁玲的身在高位冷眼相看
丁玲入狱后沈从文为她四处奔走,为何丁玲出狱后却决定与其绝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