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景观笔记176】从陶然亭公园看现代公园布局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熟悉我的景观笔记的童鞋一定知道,小蚂哥讲园林并不会就事论事,大多情况都是会把项目的前世今生,背后的人文历史都扒开给你看,因为我觉得设计并不是一个经典项目的全部,或者说一个项目的成功是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那我写这些景点案例的作用是啥呢?这样说吧,我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让你不仅理解这个项目本身,还希望你知道景观在社会大历史中的趋势,从而慢慢理解我们今天景观的出路。而不仅仅是看了几张美图。

Something like this!

话可能说得大了点,不过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这么来的,期初我在筹备有关快图设计的课程。发现有一大部分都在考察一种平面布局:自然山水园。

大多关于自然山水园的快题都是这样的:


入口和中心节点之间有明显的轴线,其余的部分采用的是传统园林的自然山水布局。先别反驳我说这种设计不好看布拉布拉,你细细思考一下,如果让你设计一个10w平以上的综合性公园,你能画出啥样的?是不是跟这个近似呢?

更不用说这种布局是有历史渊源的,想想你所在的城市的人民公园是不是也大致相同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了解一个中国建国后有里程碑意义的园林——陶然亭公园。

在中国建国后新建的公园中,有一个一直是小蚂哥记忆最深刻的,园内将全国六省九地的名亭集于一园,要知道每一处亭子在当地都是最具文化的风景名胜。这就是北京陶然亭公园的中华名亭园区。


我曾经写过两篇将所有名亭梳理了一遍,但作为整体的陶然亭公园其实也是历史深厚。这期我们不讲设计,梳理一下陶然亭公园的历史。


陶然亭公园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园,占地56.56公顷,水域16.15公顷,山地8公顷,陆地32.4公顷。这个数据还是后来缩减面积后的,要知道当初规划的陶然亭公园面积70公顷,相当于一个故宫,面积不小。

这里说个数据:今天的陶然亭由于位于北京南城区,居民多,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营,按照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公园适宜容量不超过1万人,但目前仅晨练就超过2~3万人。可见大城市对于绿地的渴求程度。

作为建国后第一批社会主义公园,我对它的历史比设计本身更为好奇。

50年代初,为了体现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建设成就,除整修市内已有的中山公园、动物园等,在1952年——1954年间,北京先后建成了三处规模较大的新公园——陶然亭公园、紫竹苑公园和龙潭公园。

陶然亭公园

紫竹苑公园

龙潭公园

三者均以自然山水园为主,像不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快题平面?

如果我们把刚建国建设的陶然亭公园设计成因搞清楚了,不也就解释了文章开头的疑问吗?

想了解这些,我们就得把眼光投向国外,看看外国的公园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大体来说西方公园设计思想的流变是:从早期崇自然风光,享受宁静和以散步为主的郊外大公园,转为“小型多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地体系。


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城市公园,是19世纪初由英国皇家园囿改造而来的摄政公园(Regents Park),采取了当时英国流行的浪漫主义式设计,旨在重现田园牧歌的自然风景(Picturesque),几乎没有人工构筑物。


在摄政公园中,除去下图简单的喷泉和轴线,几乎没有人工构筑物的痕迹。

美国早期的公园设计受到英国很大影响,奥姆斯特德的纽约中央公园虽然创造性的设计出不同的园路体系并用植物和地形加以区分,但仍未脱离英国自然风景手法。

一直到1900-1930年,城市出现大量工人阶层,大量小型的公园开始出现在工人居住区附近,在1930-1965,又加入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娱乐设施”,如儿童活动,体育场,图书馆等。公园的发展也从侧面应征了社会的发展。

1950s公园设施

1960s公园设施

1970s年公园设施

1980s公园设施

从这些儿童设施也能看出人造物在不断的增多,样式和功能也不断的增加。

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经过10多年的积累和摸索,创造出一种新的公园模式——文化休息公园。

最早的是建成于1928年的高尔基公园(Gorky Central Park of Culture and Rest)公园被大大小小的轴线划分成了多个功能区,除了承担居民娱乐休闲空间之外,还是政治性集会场所。

那个年代就有这么牛的设施,确实没法比。

中央(高尔基)文化休息公园儿童游乐场,背景可见该公园的标志建筑螺旋塔

我国的公园中基本未建此类大型游乐设施。所以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把规则式的几何园林的形式拿过来,把每一块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其特点是公园中有大量的公共性建筑,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中的轴线空间充当着政治宣传和集会场所。

看图上橙色的建筑密集分布在公园内

理解了国外公园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把眼光转回国内。

我国建国之初,苏联的公园设计理论著作成为我国公园建设的重要参考,但建国之初的公园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设施的齐全程度都无法和高尔基公园相比。在资金捉襟见肘的前提下,只得“尽量减少建筑物,着重树木,以减少投资”。这一思想奠定了北京新建大公园的基调。

陶然亭公园除了亭子基本上没有人造建筑

陶然亭位于北京南城,明代以来就是士大夫饮酒游兴的一处风景名胜。下图为德国远东探险队于1914年绘制的北京全图,陶然亭就位于西南角的火药局附近。


因是城南眺望西山的最佳地点,其荒郊野景的情调又符合士大夫的心境,因此清中晚期北京官宦和来京赶考者时常在此登眺,聚会,吟咏,“百余年遂为城南觞咏之地”,号称宣南第一名胜。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

所谓的陶然亭也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山上改了一座庙宇,在高地锦秋墩上的元代古刹慈悲庵苑。此地在明清两代均有砖窑,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江藻监管窑厂。


工部下辖五大窑厂,专烧制城砖。这些城砖重14公斤,形制大,又叫大城砖。黏土比例高达60%,砖块坚硬,不易裂。


江藻在元代遗存的慈悲庵西侧建了一座小亭,为自己在工作闲暇休息时所用,并取唐代诗人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诗意,为亭题额曰“陶然”。后也称之为“江亭”。

贺良绘《江亭修禊图》

江藻个人的《陶然吟》一诗,诗前小引说“西面有陂池,多水草,极望清幽,无一点尘埃气,恍置身于山溪沼沚间,坐而乐之,时时往游焉。因构小轩于庵之西偏。偶忆白乐天(白居易)有一醉一陶然之句,余虽不饮酒,然来此亦复有心醉这,遂颜曰陶然。”

1914年老地图,地图上可见“陶然亭”标注

康熙末年,官方管理机构撤销,窑厂交给窑户自行打理,陶然亭一带对外开放。当时科举制度盛行,宣南会馆云集,各地进京赶考的学子多喜欢来此登眺赏景,饮酒赋诗,观花赏月。


《盆菊幽赏图》局部 明代 沈周陶然亭原本是江藻自己为工余闲暇休息而建,但建成以后,同僚、士子往来频繁,亭子容纳人数有限,故而于十年后的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又拆除亭子,改建为南北砌筑山墙、东西两面通透的敞轩三间。
  

中国地域辽阔,古时若要进京赶考,光是路程就要要走上一年半载。倘若今年考试没中,明年还要赴考。这样一来路程太远,辛苦颠簸不说,还浪费读书的时间,大多数考生索性便住在京里以图来年再考。清代以来北京实行“旗民分城而居”,满人可以住在城内,而汉人只能寄居城外。准备考试的各种手续都要在礼部和户部办理,为了进城办事方便,大批士子便取离礼部最近的宣武门附近的民宅居住。而各地省办衙门为了方便本省县的士子赶考,也纷纷出资在此修建各种可供本省士子的居所供省内文人居住,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士子群居的会馆。

会馆大多以省区分,各省士子在会馆里苦读诗书、交流经验。宣武门是北京的南门,城门以南的广大区域里最多时曾有各地会馆七百余家,巴掌大的地界儿,曾经遗留过几乎所有中国近当代文人墨客的足迹。

  
  

既然是文人墨客常来的地方,陶然亭故而留下了无数的诗词歌赋和碑刻。陶然亭的驰名也引起外国人的关注,在上世纪20年代,日本人丸山昏迷对陶然亭情有独钟,他在《北京》一书中写到陶然亭时云:“亭下数顷沼泽地种植芦苇,清水浅绿的夏季感觉格外清凉,垂衣张网在消磨半日也甚有趣。”
  
公园兴建前陶然亭旁的死水塘,远景为外城城墙

慈悲庵和陶然亭曾是多位革命家的重要活动场所,这里对于共产党在北方地区的筹备发挥了重要作用,慈悲庵也因此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被誉为“人民革命的摇篮”。

慈悲庵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曾先后来陶然亭进行革命活动。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辅社”在京成员,集会商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会后在慈悲庵山门外大槐树前合影留念。

  

1920年1月,在商讨“驱张”斗争的集会之后,毛泽东(左四)和邓中夏、罗章龙等人在慈悲庵山门外古槐下合影留念。

此外,在公园中央岛上安葬着早期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高君宇和他生前女友石评梅。1994年,陶然亭公园被命名为宣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北京市的很多大中小学生都会到这里凭吊,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也会专程赴京来祭拜高石墓。

  

乾隆年间在这里大量挖土加筑外城城墙,导致这一地区地势降低,雨水污水都聚集在此,周围又被用作乱坟岗和刑场,卫生条件极其恶劣。1952年针对于朝鲜战场上美军进行的化学战和细菌战,中央政府发起“爱国卫生运动”,为了实施“一五”计划,政府迫切需要大量健康,合格的工人从事生产,为保证工人的生活娱乐需要,公园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民国时期的陶然亭

6000多名群众被动员起来,在此挖土26万方,形成了18.7公顷的湖面,最深处有3m深,用挖出的泥土加高了原本的锦秋墩和窑台外,还堆成了5座小山,水面是公园处理的重点。被分割成的三个湖中,较大的两个东湖和西湖合抱住一个葫芦形的小岛。

慈悲庵(1950年)

岛上北有锦秋墩,西南有慈悲庵,均为古迹。原矗立在东西长安街上的两座牌坊也迁于岛上。

移建到陶然亭公园的牌坊

这个岛集中了全园较多的历史古迹和革命遗迹。如:陶然亭、高君墓、慈悲庵等,是全园的游览中心。与小岛一水之隔的西南部安置着从中南海迁过来的云绘楼,清音阁。

云绘楼、清音阁改建施工图,1954年10月

云绘楼及曲尺游廊竣工时照片,1955年


在云绘楼楼上看陶然亭

陶然亭公园湖面的游船,远景为云绘楼

  陶然亭公园修缮后,迎来不少游人(1956年)

陶然亭公园留念:远眺湖面的孩童

6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公园建设一直鼓励融入传统造园手法的精髓,陶然亭公园从山水格局和建筑布局到植物配置,布置园路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模仿自然山水的处理手法。这和苏联采用的规则式的广场和轴线是有本质区别的,只在入口部分有所体现。

陶然亭公园远景规划模型,由北门南望,右下方为龙泉寺。1950年代的远景规划范围较今公园面积大得多。

在设计方法上,陶然亭公园将全园分为4个功能区:湖东平坦开阔的成人活动区,湖北的儿童活动区,湖西的文娱区和西南部的休息区。


一直到80年代,为了进一步充实游览内容,陶然亭公园开始了改建的工作,本着“以亭取胜”的原则,增加了华夏名亭园,并将全园重新划分了八个区域:

1、东门一带的“陶然佳境”
2、东北角遍植春花的“望春浴德”
3、北部儿童游乐场一带为“童心幻境”
4、东湖北岸为“水月松涛”
5、东湖东南沿岸为“九州方圆”
6、月季园一带为“胜春山房”
7、湖心岛为“瀛岛飞云”
8、西南部就是新建的“华夏名亭”
八个景区各有特色,但总的风格体现“以亭取胜”的精神。


1985年,在园内西南部辟建了"华夏名亭园",占地10公顷。作为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名亭按照1:1的比例,精选仿建了祖国六省九地的历史名亭,有“兰亭”、“醉翁亭”、“沧浪亭”、“独醒亭”、“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各个亭区不但独立成景,并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圆冶》中将亭定义为:“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营造法原》中将亭定义为:“亭为停息凭眺之所”。亭只有屋顶,用于遮阴及避雨,而不建围护墙体,小巧玲珑,造型生动,通透空敞,视野宽阔,置身其间,自然心旷神怡。

图片来源:Lstudio

路边的亭字可供人闲暇休憩,观景怡情,在步履劳累时休息以复原体力;水旁设亭,倒映成趣,显现层次;林木深处设亭,半隐半露,含蓄而平添情趣;山巅设亭,凌空矗立,是鸟瞰风景的稳固落脚点,亭中远眺,丰富对空间美的感受。

文章的最后我就把陶然亭公园中大部分的亭子展示给大家。

爱晚亭
  
湖心亭

百坡亭
  
沧浪亭

鹅池亭

二泉亭

吹台

独醒亭

一览亭

浸月亭

少陵草堂亭

谪仙亭

醉翁亭

兰亭

陶然亭公园生在社会主义初期,是我国最早的市政公园,公园并没有追随西方或是苏联的老路,而是将公园的思想和传统园林的深厚文化相结合,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年代打造了一个兼具文化和实用的大众公园,其中的设计思考值得我们学习。这种规则入口+自然布局的形态一致延续到了今天的公园设计之中。

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我们走出了一种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公园风格的自然风景园。


这期就到这里吧,我是小蚂哥,一个热爱景观的人,蚂蚁景观,以小简单,我们下期见吧~


参考资料:社会主义城市休闲空间 刘亦师
“人民的乐园”——陶然亭公园营建记  刘亦师
大美公园 | 陶然亭公园,北京二环里的“宝藏公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哪儿说哪儿---陶然亭公园的匾额
312. 海面之外的环形山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八大要点及注意细节(文末附城市公园资料)
百变景亭,玩法真多!
陶然亭公园里的慈悲庵和高君宇墓
园林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