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相信的力量

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

出门就下雨,旅行就刮风,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却在雨中漫步高歌,拄着竹杖、身着草鞋如何?连年被贬又如何?我心旷达足矣。这才写就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不朽诗篇。

为何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看法?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写道,人的直觉只有在物体刺激人的时候才能产生,这种通过刺激获得图像然后产生直觉的能力叫做感性。所以在感性的帮助下,物体被给予我们,只有感性才能给我们直觉。但这些直觉是通过理智来思考的,它们从理智中产生概念。

通俗一点理解,一般思考问题时,人们都是先凭借直觉得出一个大致的方向或结论,然后依据已有的条件,利用逻辑一步步推演,直到达成验证目标。如此形成直觉先于逻辑、理性服务感性的基础认知架构。

所以,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你相信潜规则,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当你相信努力,就会认同努力真有回报。你相信美好,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美好。同样,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风景不在吗?不是,而是心不在了,习以为常反而失去了感知美好的热忱与能力。

因而,同一事物的对错美丑,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评判者自身的价值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身在三界内,心超三界外,结果看似相同,但境界俨然迥异。这种境界决定着人们选择哪种观点理解事物、从何种角度观察世间,决定着你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但仅仅“相信”就足够了吗?

如果只是表面敷衍的认同,其实绝大多数都可以做到,但这远远达不到《中庸》中阐述的不偏不倚、不为世俗所改变的思想境界。

《面对巨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片干旱的土地久未下雨,这片土地上有两位农民,他们都是非常虔诚的信徒,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拯救他们,未来几天必然要下雨,但他们的做法却截然不同。第一个农民日日夜夜去教堂祈祷,而第二个农民则开始每日翻土劳作,为久旱逢甘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两种行为路径,哪种才是真信?答案不言而喻。你相信什么就一定会有相匹配的行动,所谓“心诚则灵”,指的就是这种相信的力量。

你看见什么,才能实现什么。

生活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有时候看似怎么做都有道理,只是不同的价值观驱使,带来不同的选择,最终是不同的结果。人生没如果,只有后果与结果。生活的许多意义,不在于获得什么,而在于渴望什么。

著名广告人李奥·贝纳说过一句话:“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满手污泥。”只有梦想要去看星星的人,才有可能登陆月球。

什么是人的根本追求?

“我总的感觉,是解放了。”

(文/米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人类认识的五层境界
用艺术看人生
第六感
道家养生古本《坐忘论》被传了千年的好书,至今却无人问津
阳明心学的研究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