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隍城滕坊朱家:平心安分朱少白

位于锦江之畔的滕坊朱家,自古以来便是锦江的水患之地,大约在北宋建隆二年(961),浙江永嘉人滕万明扈从(随驾)南唐国主李璟迁都豫章。七个月后,李璟驾崩,南唐后主李煜复迁都于建康(南京),滕万明情知南唐早晚会被大宋所灭,于是辞掉官职,定居于锦江之畔,取名滕坊(见本号《隍城沙坪村:村史恰是抗洪图》)。

到元代至元八年(1271),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给滕坊带来灭顶之灾,一时天愁地惨,尸横遍野。仅存的滕姓后裔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到他处寻找安居之所。若干年后,陆续有其他姓氏从外地迁来,在这片瓦砾上重建家园,其中就包括滕坊朱家。

滕坊朱家乃是泉港穆湖朱姓的分支。穆湖朱姓追根溯源,可追溯到唐代晚期的婺源朱姓茶院世系。唐天佑年间(904-906),朱瓌(842-937)受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守卫婺源,保证了一方安宁。朱瓌升为大制置茶院元帅,被后裔尊称为“茶院公”。朱瓌九世孙朱清,南宋隆兴二年(1164),从婺源到丰城出任知县,退休后定居于城东苟艻棚(今剑南街道剑东朱家)。朱清之孙朱祥温(1145-1216),中南宋淳熙甲午(1174)进士,任袁州(今宜春)通判,再升本府同知。南宋绍熙四年(1193),退休后的朱祥温因为做了一个“三龙渡江”的梦,便带着三个儿子梦仙、梦龙、梦炎渡赣江西迁到穆湖(今泉港镇金坊村委会佑田坑附近),成为穆湖朱姓始祖。

由于居地濒临赣江,饱受洪患之苦,在朱祥温去世之后,除老大梦仙仍居旧址,老二梦龙迁于湖塘燕坑(今燕山),老三梦炎迁于高安村前社坑(今社山),世称穆湖朱姓三宗。

朱梦仙生子三人:朱翰、朱颜、朱曾。朱曾传五世生下朱广旸,娶滕坊滕氏为妻,生下儿子瑛发、琰发后便撒手人寰。滕氏孤儿寡母,生活无所着落,便带着两个幼子投奔娘家滕坊。在娘家人帮助下,滕氏带着两个儿子在村旁的一片荒地上开荒种地,拓基立业。随着年龄增长,琰发、瑛发兄弟性格不合,瑛发便携家眷迁居于新建高车,而琰发则一直在朱家扎下根来,这就是现在的滕坊朱家。按习惯,滕坊朱家仍尊琰发之父广旸为一世祖。

经年累月,滕坊朱姓不知吃了多少苦,历了多少难,终于在这片水患之地顽强生存下来。他们既要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在风口浪尖垦荒种地求生存,还不忘坚持耕读传家的古训,通过读书改变自已的命运。到清代康熙年间,滕坊朱姓厚积薄发,陆续在科举仕宦方面取得突破,先后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步入仕途,在宦海沉浮中寻找人生真谛,实现读书人“修齐治平”的远大梦想,成为令后世励志奋发的楷模。

话说康熙年间,有一位名叫朱曰遇的读书人,在当地颇有一些名气,被推荐到官府,当上了一名盐运使的小吏。家境稍好,便让儿子朱扆一心读书,将来有个好出息。这朱扆也曾怀有经天纬地的梦想,读书的时候“理学文章振藻胶庠”,是一个满腹诗书的秀才。无奈时运不济,一时科举不顺,抑郁成疾,英年早逝,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儿子朱芾和朱干。

朱芾、朱干兄弟二人互相师友,白天耕田种地以赡养母亲,晚上挑灯夜读于母亲的纺织灯下,而且相互鼓励,“读书必求实践,为文力追先正”,真是难能可贵。后来,朱芾(字有珩)考中康熙乙酉(1705)贡士(举人),可惜天不假年,未等到挑选任职便去世了。朱干负全家人的厚望于一身,越发努力奋进,终于走到人生的巅峰,在滕坊朱姓族谱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干(1655-1738),字山立,雍正癸卯年(1723)考取举人后,很快便补到云南省的知县。由于从小刻苦努力,朱干很早就白了头发,成为人们常说的“少年白”。在进京觐见雍正皇帝时,雍正见他体态丰满,但是须发皆白,很是吃惊,便询问他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并以“少白”勉励在朝官员,朱干自此以“少白”作为自已的名号。

到了云南,朱干先在嶍峨县(今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代理了几个月的知县,之后便实授大姚县(今属楚雄)知县。大姚县地处偏远,周边数百里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不通汉语,不识汉字,从来没有皇粮国税的概念。有一个地方,每年只向官府进贡十匹马,被称为“十马”。朱干下车伊始,马上订立乡约,设立义学,延请蒙师教化这些少族民族。为了鼓励少数民族的孩子入学,朱干还亲自到义学里讲课,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孩子们的家长都很高兴,自觉地接受汉文化教育。

为了减少下级官吏克扣税银等贪腐行为,朱干轻车减从,革除陋习,亲自上门征收税银,把火耗从七八钱减少至两三钱,当地居民心服口服。朱干又在城里捐钱买下一幢三进瓦房,添置锅灶碗筷床铺,让进城办事的少数民族百姓免费食宿,深得民心。雍正八年(1730),朱干调任宜良县(今属昆明市)知县,大姚百姓拦道挽留,如失父母。到宜良后,逢逢乌蒙东川发生叛乱。军情告急,朝廷派兵镇压,朱干负责承办军需粮草。由于道途崎岖难行,劳民伤财,朱干采取用马驼替代民夫的办法,节省了不少费用。他把省下的费用充作修理漕运的经费,极大地减少了百姓的负担。

盐政素来漏洞百出,朱干对此深恶痛绝。为了堵住漏洞,朱干绞尽脑汁,一方面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政策法规,一方面亲力亲为,亲自上省城与上司沟通,在省城租用贮盐的店房,在宜良雇佣脚夫直接到盐井去驼运原盐,卸放在省店,减少了中间差价。然后又让本县进省城运粮的脚夫顺带把盐运回来,平价卖给乡民。脚夫们往返都赚到运费,都十分踊跃,而宜良县的盐商巨贾再也不能欺行霸市,得到好处最多的还是宜良的老百姓。

在宜良任职五年,朱干不仅深得民心,也得到上司的肯定,得到云南路“循吏之最”的高度评价。由于政绩突出,朱干被提拔为路南州(今石林彝族自治县)代理知州,升霑益州(今曲靖市沾益县)知州,三年之后退休回家。居家十八年,修族谱,建公祠,清祖茔,赈饥荒,尤其是捐修都天庙,倡修垱石埽,确保十里八乡的村庄水旱无虞。

朱干在云南历三县二州,都能因俗立政,兴利除弊,造福一方。他曾经跟人说,“积善须除恶根”,而要做到除恶根,则应做到“不忮不求”,也就是不妒忌他人,也不贪求名利。“平心安分便是进步,处时以为见道之言”,这句话也许是对朱干生平最好的总结。

在滕坊朱家近代历史中,还有一位名叫朱世和的民间良医,也非常值得称道。朱世和(1848-1917),号古亭,自幼也是胸怀大志,因为科举不顺,便改而行医,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作为座右铭,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朱世和精通医术脉理,探病验症专凭手脉,有一手“望闻问切”的精湛绝技,被人们尊为“神医”。其他名贤达绅不一一赘述。

在中国古代,真正的读书人大多像朱干这样,一方面勤以修身严以律己,一方面行化易俗匡济天下。正是无数像朱干一样的社会精英阶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大厦,延续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资料来源:《朱氏族谱》、《丰城县志》、《圳头乡志》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846年黄来麟版《滕县志》揭示:清乾隆晚期吏治腐败触目惊心
婺源赏秋之旅(五):上严田村
明王朝皇族宗室——明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和朱熹的宗族关系
滕州风物|道一书院,一脉书香润滕城
海盐澉川朱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