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迎龙”的那些事儿

今天是元宵节。在乡下过元宵节,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也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只有举着龙灯,或者跟在龙灯后面起哄追逐的热闹,哪怕一身是泥一身汗也毫不在乎。因为凑这样的热闹,大人是会默许甚至鼓励的。

在河西,在我的老家,“迎龙”是一件再热闹不过的事。那个时候,“迎龙”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后来并队为组,这一习惯仍然延续下来。从初七晚上出龙,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天晚上都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吸引着村里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前往围观,形成年味十足的迎龙民俗。“迎龙”从扎龙,出龙,参屋,到祭祖、巡游、赛龙,到送龙归天,每个日子、每个环节都约定俗成,井井有条。

扎龙

早前,我们村里的龙是篾龙,龙头龙身龙尾和龙身的中间连接部分全都是篾片扎成。

相对来说,龙头的扎制工艺比较复杂,因为龙头不规则,需要有经验有技术的“老座”完成。在扎龙头的时候,会先用铁丝扎出一个轮廓,龙嘴龙齿、龙耳龙角都要清晰地显现出来。然后根据这个轮廓,把篾片一条条编织上去,中间留着洞孔,可以让里面的蜡烛透过这些洞孔发出光。龙身是圆柱形,扎制相对简单,一般的篾匠师傅就可以完成。龙尾比龙身复杂一点,要把尾巴扎成上翘的尖状,但也不是很难。

我们村的龙还有一个特色,每节龙身里用于固定蜡烛的灯座是用熟铁做成的(我们把它叫做“脚子”),固定在龙身里面的支架上。脚子可以活动,上轻下重,无论龙身朝上还是朝下,插在脚子的蜡烛始终朝上,不至于烧毁龙身。还有更绝的,每节龙身的擎棍也是活动的,拔掉插销,就可以把木棍拔出来,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用完之后,把木棍插回去,插上插销固定,又是一条挥舞自如的龙。所以,村里的龙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滚地龙”。

这种独特的工艺据说来源于元代末年,其中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率领的红巾军打过长江,进入江西,占领了富州(丰城)城,打乱了当地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一位叫熊万户的豪杰挺身而出,带着家丁和村里上百位壮汉,准备攻打守军收回富州城。为了迷惑守军,熊万户把队伍伪装成舞龙队,在龙身上巧设机关,乔装进城祝贺红巾军。当守军都围过来观看舞龙时,熊万户一声令下,众人同时把龙身放下,拔掉插销,拔出长棍杀向守军。守军猝不及防,被打得七零八落,纷纷弃城而逃,富州城就这样被熊万户攻破。(《丰乘》载:“至正十二年,红巾贼渡江据州治,万户熊某率众破之。”)因为有了实战经验,熊万户设计的机关一直保留下来,成为村里龙灯文化的最大亮点。

扎完龙之后,还要在龙身上贴龙麟。除了龙头被贴得花里胡哨,看上去威风凛凛之外,龙身龙尾和中间的接圈都是用白纸粘贴。白纸是商店里买的普通白纸,折叠后裁成细长长,用弯头凿裁出一个个圆弧的麟形,一条一条往龙身粘贴即可。

也有一些手艺精巧的人,会想方设法扎制一些小灯笼。这些灯笼有的是南瓜形,有的是冬瓜形,有的是四角或八角的宫灯形,也有的扎成各种动物的形状,灯笼上写着诸如“欢度春节”“阖家幸福”等吉祥的话。灯笼中间插上一支蜡烛,上头用铁丝或棉绳做一个提套,老人小孩提着灯笼,跟在龙灯后面,也非常喜庆。

祭祀

祭祀是“迎龙”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初七出龙,到初十出齐龙的这几天,随意性较强,无非是沿着村庄的街巷巡游一番,然后到戏台下(祠堂前)集中。大家凭着兴趣舞一会龙,之后就各自散去。从十一开始,才真正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祭祀环节。

十一这天晚上,十多条龙统一到祠堂前集中,然后一起出发,浩浩荡荡来到开基祖的墓地参拜。村的开基祖是永孚公,宋北宋崇宁甲申年(1104)迁来定居,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永孚公去世之后,葬于村西的小学旁,叫“堆上庙”。十多条龙围聚在祖茔前,放爆竹、烧纸钱、上香烛。早前还有族中长老在祖茔前宣读祭文,所有的龙保持静默向先祖鞠躬致敬。但现在这些繁文缛节都省略了,绕着祖茔走一圈之后便离去,然后在先祖开拓的田地上巡游一番,表示没有丢掉祖宗留下的产业。之后回到祠堂前,进祠堂去祭拜列祖列宗的神龛,表达尊祖敬宗之意。

十二晚上,参祭的是村里的两个重要历史人文旧址,一个是华严寺,一个是祭坛,俗称“上寺下坛”。华严寺位于村南,是唐代高僧马祖道一在江西兴建的四十八座道场之一。祭坛位于村东湖塘中学旁,早前是村庄祭天地敬神灵的神坛,清代道光年间,丰城知县徐清选曾在祭坛旁兴建逢原书院,1958年改逢原书院为燕山中学(湖塘中学前身)。“上寺下坛”是“迎龙”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每年如此。“上寺”是礼敬神明护佑一方,“下坛”是敬天祭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上寺下坛”后回村“参屋”。

十三晚上,原本要巡游到村庄的分迁地去,既是联谊,也算是宣威。记得有一年我们到十多里外的一个村庄去,走的都是田埂小道,加上雨后泥泞湿滑,路上好多人脚下打滑掉到田里沟里。但大家不以为意,依然精神饱满,谈笑风生。快到村庄时,大家停下来,换上新蜡烛,然后威武雄壮地进入村庄。

在村里,照例是参祭当地的祠堂和街巷,向当地人表达我们的友善,然后在祠堂门前使出浑身解数,在热烈的爆竹声和热情的喝彩声中舞起龙来。舞龙的时间有时长达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舞龙之后,得到的回报便是可以吃上几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面里甚至还有肉丝。两地人一边吃面条一边聊天,看看时间不早,这才依依惜别,回到家时已是后半夜。

赛龙

到分迁地联谊宣威的习俗,不知是因为路远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逐渐取消,改为在本村祠堂前自由活动。于是,正月十三在祠堂前赛龙成为新的习俗,成为“迎龙”活动的高潮部分。

这天晚上,村民会买来许多烟花爆竹,特别是年轻后生或是在外面赚了钱的成功人士,更是不惜血本,成箱成箱地买,堆放在外围,准备随时燃放助威。因为有人围观助威,大家舞龙便也格外卖力,平常的舞龙活动变成了各显神通的舞龙比赛。

十一条长龙在烟花爆竹声和人们的阵阵喝彩声中,轮番上场表演,看哪条舞舞得更生动,更精彩。这个时候,最考验舞龙头的人,这不仅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通常情况下,舞龙头的一般都是年轻力壮的汉子,或是新婚的后生,或是有其他喜事的男子(比如做了新屋的,生了儿子的,或是准备结婚的、做生意发财的),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去舞龙头。

舞过一段之后,舞龙头的壮汉气力不支,便会主动停下来,退出场地,让给其他队里的人去表演。但爆竹声没有停下来,喝彩声也没有结束,大家都不肯示弱,看到有人舞不动龙头,另一个人便会主动接过龙头继续舞。龙身部分很少有人替换,只能看舞龙头的人,只要他们不停下来,龙身就要跟着舞。所以,不仅舞龙头的人累,舞龙身的人也同样累。

十多条龙,轮番上场,轮番竞技,不仅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彰显了舞龙者敢于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累并快乐着,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参屋

“参”是参拜的意思。出了龙以后,每个生产队的龙都要到本队每家每户去参拜一下,叫做“参屋”。通常情况下,出龙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参一回,元宵夜送龙归天时又要参一回,第一回是表示迎接,第二回是表达辞别之意。

参屋的时候,家家户户收拾得整整齐齐,把多余的凳子椅子全都收起来,只留下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放着过年时接待客人用的瓜果盘碟,装着花生、瓜子、状元红、灯芯糕、油角子、糖块、炸薯片等。神龛上则供着香烛,和“三牲(猪头、鸡、鱼)”等祭祀物品,看上去比除夕之夜还隆重。

男人甚至男孩子一吃完晚饭都出去了,留在家里的都是女主人,还有一些女孩子。女主人一手拿着爆竹,一手拿着香,站在门口,听着爆竹声的远近,判断着龙灯队伍的远近。等得有点心急的孩子,还会跑到巷子头上去看,直到看到龙朝自家这边走来,便会兴奋地说:“往我们家来了,快准备点爆竹!”但女主人都很淡定,非要看到龙的确是要进自己的家门,才会点着爆竹。

龙进家门,挤在狭小的堂屋里,会稍稍停顿一会,有的是为了歇歇脚,有的是为了吃点桌上的瓜果(甚至抓一把塞进口袋里)。女主人热情地给每个人散一根香烟,连提着灯笼的孩子和打家伙的人都不例外,大家也毫不客气地接着,会抽烟的当场点上,不会抽烟的装在口袋里,回去用烟盒装起来。这个形式结束之后,大家才稳步出门,接着到下一家去。

参屋时,还有一个特例,那就是上一年生了儿子的家庭和做了新屋的人家,都有固定的日子去参拜,前者叫“送福”,后者叫“迎喜”(又叫“参新屋”)。“送福”和“迎喜”时,主人不仅要准备一应接待和祭祀物品,还要专门准备一条香烟和两盒灯芯糕,交到带队人的手里,希望得到龙神格外的关照,祈祷新生儿平安健康、新屋主人人丁兴旺光宗耀祖。参完屋,不仅口袋和肚子鼓鼓的,相互之间也更加融洽。

送信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迎龙”也是一样。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晚上,大家的心情似乎格外凝重。吃过晚饭后,照例去队屋里把龙举出来,沿着固定的路线,来到祠堂前,最后一次集体舞龙。

这天的舞龙也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村里的每条龙的龙尾,都挂有一颗红萝卜,相当于龙的生殖器。舞龙的时候,刚结婚的新媳妇都会去争抢这颗红萝卜,虽然面带羞涩半推半就,但争抢起来毫不谦让。舞龙尾的人也会有私心,谁抢着谁抢不着,都在舞龙尾的人掌控中,他可以故意把龙尾放下来让你轻松抢到,也可以故意把龙尾举得高高的让你够不着。因此,刚结婚的男子要是对舞龙头没有信心的话,就会争着去舞龙尾,希望这颗珍贵的红萝卜被自己刚过门的媳妇抢到手。在抢到红萝卜之后,新媳妇们便会赶紧跑回家,把红萝卜藏在自己的床头。因为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抢到了红萝卜,来年一定可以生下尊贵的“龙子”。

舞完龙,一年一度的“迎龙”季进入尾声。每条龙分别回到各自的领域,到村民家中参拜一圈,算是告别或辞行,之后到本队固定的场所(或土地庙前)去祭拜,这也是龙归天前最后的神圣时刻。我参加迎龙的时候,是在读初中,不过十四五岁的样子,只是懵里懵懂的跟着凑热闹。龙归天这天夜里,看到大人们都沉默不语,便也不敢做声,抿着嘴巴费力地跟上队伍。

我们生产队的龙归天是在“高溪”旁的一座石桥边。高溪是村里最大的门前塘,俗称“高溪垱”,是我们小时候游泳抓鱼的地方,很多个酷热的盛夏的午后,我们都是在高溪里的树荫下度过的。高溪垱旁有一座石梁桥,两墎三孔,上面铺着三条巨大的石梁,是村西南重要的进出通道。在这里送龙归天,不知有何寓意。

到了桥边,大家突然集体静默,锣鼓家伙也突然停了,空气中弥漫着神圣和庄严的气息。领头的长辈在桥头烧一把纸钱,点上三柱香,点燃爆竹,然后把灯笼里的蜡烛取下,插在地上,又把龙身上的纸片(龙麟)扯掉。其他人纷纷效仿,动作默契而迅速。大人说,这个过程叫“送信”,意思是祭拜天地四方神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看到大家都把蜡烛取下了,龙麟也扯光了,领头的人会做一个手势,或发出一声沉闷的声音:“走!”然后,龙尾在前,龙头在后,大家像一阵风一样往回走。在队屋里把光秃秃的龙身放下,大家飞快地跑回自己的家,一路上都不敢作声,只听到心怦怦跳的声音。据说,谁先回家,就可以先把好运带回家里,保佑一家人健康平安。

多年以后,回顾起当年送龙归天的情形,心里仍然充满虔诚之意。虽然送走龙神之后,令人期待的春节也随之宣告结束,但“迎龙”的过程,“迎龙”的快乐,“迎龙”所蕴含的意义和浓浓年味,却一直萦绕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挥之不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过 大 年
论民俗传承,南方人做得极好,正月舞龙就地取材追求神意简直绝了
芜湖--六郎镇有个 “八社神灯”
暇邨舞龙灯
舞龙丨元宵节,你去看龙了吗?
[黄石文坛]李全修童年琐忆之十六《乡村文艺:舞龙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