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桥东黄塘桥:书声古道夕阳边

家乡四月满眼清明,趁着假日走向原野走向山林,杜鹃花艳,苍山含黛枝枝胭染,正合老树画意:待到春风起,扛花去看你。此刻远方人儿正从四海八荒归来踏青祭祖,故乡原风景才是游子心头最美慰藉。放眼这江南地带,乡间山冈,丘陵或平原,哪里不是绿意葱茏鸟鸣莺啼?一排垂柳一树桐花,倒映碧波,足可清心涤荡情怀。若是不期而遇一场细雨,拂面惬意,随意停歇处良田美池环绕,小河萦带,直教人疑心水乡脉脉,不觉身在画图中。

蓝田日暖玉生烟,黄桥绿满到前川。据说桥东蓝田村得名源自田里产一种青色染料,真实情形倒无法考究了。蓝田过去便是黄塘桥,黄塘桥前是栗华桥,栗花桥前桐木桥,黄塘桥村西南是株桥,一路洛水逶迤,村以桥名,离老集镇不过一公里处,又是桥东桥与下桥。可惜那河道日渐淤塞,流不回波光清澈水粼粼。

穿过整齐新居,伫立黄塘桥老村,只觉视野开阔豁然,村巷洁净,绕村丛林葱郁新叶如玉。进得农家,小梁掀开岳母堂前蒸笼,一笼艾叶包造型可爱清香诱人,一盆艾叶丸子细如指腹,挤挤挨挨深翠色,入口温热仿佛春天熨熨贴贴熨进心底。九十多岁太太目光慈爱,竹椅上摇着小宝宝热情招呼我们。这一笼笼绿艾点心,正为迎接返乡亲人准备,赶上好口福的我们怎禁得住舌尖上诱惑? 

黄塘桥姓蔡,村庄不大五百多人口,从善端公算起,至少有六百年历史。蔡姓在桥东为大族,大明宣德年间桥东尚未开市,黄塘桥有田产,开市后田业方变为街墟。解放前从老信用社到桥东桥沿河最繁华一段,人们还称“黄塘桥街”,足见实力。有句俗话可证:“九徐十八蔡,中间夹着罗精怪”。三坊蔡家、石上蔡家、蓝田、葛塘等均为蔡氏,这些村落像水稻分蘖一样,团团簇簇又星罗棋布。

溯源追踪,北宋皇祐己丑年(1049),来自广州永庆县平原里的进士丰周公,为官第一站便是到江右丰邑作县令,廉直善政得民心,任满却两袖清风宦囊无几。百姓挽留,他见南山山环水绕风俗淳良,于是择定林黄墓坑卜居成始祖。沧海桑田,昔日黄墓坑在桥东北南山水库那,古村早已湮失,蔡姓子孙却蓬蓬勃勃,像蒲公英一样飞向四面八方,借助风的方向与力量,落地生根成为另一片村落开基祖。 

丰周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伯昌为宋解元,大中大夫文官四品;小儿子伯选为宋绍兴进士官扬州同知;三四五祖皆科名迭出成丰邑名族,八世祖淑贤考中进士任邓州主簿,升大学士谥号文献,退休回乡建蓝田书屋修身养性,九世祖柄公善书法文章隽幽。到十世善端公为邓县县令,卸任后干脆住在蓝田书屋繁衍生息,黄塘桥就这样析分而出,可谓书香起源文脉传世,所以至今有人说它是桥东“才子之村”。 

明朝南京吏部尚书黄宗载(1366-1444)系桥东株桥村人,相传小时亦在蓝田书屋课读过,未出仕前到黄塘桥岳父承德公家,与志谦、伯雍有通家之好,拜年送节来往不断,良辰美景会饮无间。大明正统丙辰年十一月,黄宗载有记,侄子黄伯凯任教蓝田书屋,伯凯女婿蔡宪正是黄塘桥人,不远千里京师省亲,于是宗载带他望宫殿之嵯峨,瞻王气之郁葱,睹钟山之崔嵬,领卿大夫之谈吐论,睹帝都人士之轩昂,以广其识见,拓其胸襟。岂知蔡宪进退从容言辞斐尾,经书子史对答如流,纸笔面试文理优通,颇有师儒之风,于是欣然举贤不避亲,荐为应天府句容县学职。

大明宣德壬子年(1432),赐进士探花及第、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孙曰恭与蔡严庵有金兰之谊,评价族贤文就,为官者有治绩异政,未仕而隐者德言嘉行,堪为型家范俗。乾隆三十九年(1774)杜市苦竹游方震作序称:贫贱不遗漏,富贵不妄攀,流风遗韵不衰也。

漫步村落,昔时书屋旧址已成黄塘桥蔡氏宗祠,创建者十世组蓝田村蔡朝明为邓州主簿,系宋末理学名流,晚年淡泊仕途,致力理学奥妙为人所崇。见村南二里处空廓,叶林蔬畦面阳背荫,前望林峰森列,如虎跃龙腾,洛水依偎蜿蜒曲折,天然笔架形状,认为此乃钟灵储祥之地。于是屋宇若干左右廊庑,前有大门,围以院墙,取材坚良。藏书充栋,书门楣曰:黄堂书屋。即蓝田书屋,经史子集、诸子百家,骚人墨客一应笔墨纸砚俱备。料想睹匾见手迹,当有念其创业艰难、思其命名深远、勤于学而振家声者,其意深远用心良苦。人说蓝田多宝玉,蔡家之宝惟书屋,一时远近相酬名声远播。黄桥八景曾云:书声古道夕阳边,半亩芳塘缘草妍。一自济公开讲后,蓝田日暖玉生烟。 

清代同治元年(1861),蔡廷翰由督江塘务升任驻京提塘,诰封武德骑尉。其人器宇轩昂,胸藏韬略,形图麟阁。蔡廷翰少年时叔叔携带入黔,已而中武进士,与堂弟蔡运泰诰授武显将军,光耀乡梓,最终覃恩四代赐封。同治三年在京的傅大章与其交好,曾购其产业作丰城会馆(见剑川《北京城的丰城记忆之一》)。

事实上从大清康熙到乾隆时期黄塘桥就一直有人入黔经商,他们至今分布在贵州水市、六盘水、织金、赫章纳雍等地,如元泮公居贵州大定府(大方县),曾发誓“积银千两回故乡”,结果艰辛蓄积八百,乾隆乙未年(1775)阖然长逝,人称“蔡八百”,遂有“积银八百想一千,祖坟埋在大路边”传说,墓碑上仍然刻着故乡地名。对于游子来说故土是永恒眷念,可是人们总以“在路上”为藉口,直到有一天终于把自己也变成路上的风景。

绕村环行,前面田畴沃野,东侧水塘相连。村后至西侧,抬头古树萌新叶,阳光下呈现玉色光泽无限生机,俯首却不忍目视,河面绿藻覆盖,死水散发阵阵腐朽气息。真君殿、八角庙无言静默在春天里,连同下首老桥东墟上昔日烟柳画桥岸,不堪回首成枯势颓败。“不用假如,小时候河水澄清,摸鱼摸虾是我们的乐园,儿女们都在这里学会游泳,唉……”有多么美丽就有多少叹息。村后就是原临(临川)樟(樟树)路,从象牙桥到龙华桥过来往镇上去,古道沧桑物非昨。眼前景物,遥想中令人生出无限遗憾,不知何日村旁溪流清澈如故,流走游子悠悠乡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溪骑龙村——桐埜书屋(二)
螺阳文选丨黄塘溪 ○ 陈瑞芬
桥西村之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四十七卷
黄沟村游
蓝田黄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