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瘦石 || 荣塘吉塘张家:晨钟暮鼓清凉寺

第一次去吉塘张家的时候,还是阳春三月油菜花开的季节。而今,油菜地早已变成绿油油的水稻,绿中泛黄的稻穗在夏风里摇曳起伏,散发出阵阵清香,看上去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吉塘张家位于荣塘镇西大约6公里处,与樟树市观上镇接壤。村庄呈东西向排列,与东头的丁家仅一路之隔,是荣塘较早迁来的村庄之一。村庄背后不数百米便是芗水,芗水滔滔,千百年来滋润着这片土地,养育着勤劳纯朴的人民,把这里变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吉塘张家张姓发祥祖张赋,曾仕唐为都巡,世居于安徽婺源瓦子巷。其四世孙张盤隐(名合业,字云问,号盤隐),于唐时任崇仁县令,退休后落籍于崇仁,把曾祖张赋的灵柩也迁过来,葬于崇仁打鼓岭青云乡荡陂庄,以姓氏为村名,称作“张家湾”。张盤隐生子二:镇周、镇虞,张镇周离开崇仁迁汝临桐冈,张镇虞世守父亲坟茔,不肯搬迁。张镇虞也有两个儿子:张侯、张伯,张侯徙于崇仁梁山,张伯徙于清江官堂(今樟树店下镇官堂村)。其后,由官堂分为五堂,散为三坑,张伯为“五堂三坑”十八张之祖。其中,张伯六世孙张建由官堂迁于丰城登仙乡吉堂(今荣塘吉堂),开启吉堂张家一千多年的基业,至今已繁衍为260余户1200余人的大姓村庄。

翻开沉甸甸的族谱,才能拂去岁月的尘埃,还原历史的真相。吉塘张氏族谱封面的提法很有意思,叫“张氏理学族谱”。细究来历,乃是得名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钦差江西典试丁酉科大主考、翰林院修撰、书画大家王敬铭(字丹思,一字未岩,号味闲,上海嘉定人)所撰谱序。而“理学张氏”的来历,则是源于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洽。

张洽(1160-1237),字元德,官堂张伯第十八世孙。自幼受业于理学大家朱熹,得到理学真传,深得朱熹赏识。南宋嘉定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改任袁州司理参军,历通侍郎、朝散郎、池州路判、韶州郡守,后宣入为宝章阁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赐绯鱼袋,封忠世大夫。嘉定十七年(1224)冬,奉御书敕恩归建“主一斋”,注《春秋传》及《地理沿革集》,卒谥文宪,敕镌像碑,配享临江儒庙。张氏一门,自唐以降,或以经略武功显,或以文论词赋传,到南宋的张洽达到了鼎盛。因此,王敬铭评价“张氏之科名仕宦炳炳奕奕,或先或后,悉属理学之裔”,的确很到位。

张氏的家训中,也传承了张洽这位理学名家的一些“基因”。如“谱诫”中第三条便是“崇学”,张氏的先贤们诠释道:“语曰:'人不通今古,马牛而襟裾。’又曰:'有书不教,子孙愚。’则为人父兄者,不可不令子弟务学也。是必敦名师、择益友,使之知所就正。盖士品果端,斯在野不愧为名儒,在国即可为长臣。然黜异端、崇正学,尤不可不慎。”大意是说,人要是不读古今圣贤之书,就像马和牛穿着人的衣裳;要是不好好读书,子孙就会变得愚昧。作为父兄长辈,一定要让子弟好好读书,而且要请良师、选益友,规范其言行举止。一个人如果品行端正,在社会上就是受人尊敬的人,在朝廷里就是国家倚重的功臣。所以,在废除异端、崇尚正学方面一定要慎重。这些观点,带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大约也是“张氏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吉堂张家的“张氏理学族谱”大约是从清江官堂复印过来的。张洽与吉塘张氏虽然是一脉所传,但其实与吉堂张家并无多少渊源。过去,族谱或天灾,或人祸,或虫蠹,或鼠咬,被毁损是司空见惯的事。而理清世系渊源,弄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话题。因此,把原籍地的谱头复印下来,虽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至少解决了“木本水源”的问题。遗憾的是,族谱中并无多少关于吉堂张氏的详细资料。

吉堂张家门前塘清澈透亮,至今依旧是村民们洗涮之地。村庄内数条幽静的老巷,依稀可见青石板的痕迹,可以想见村庄昔日的富足和繁荣。村前正中,是安放先祖灵位的张氏宗祠。这是一幢二进老宅,进门的前厅,有八根四对“户对”,方形的柱头上分别刻着“八卦”的卦图。据说,“门当”与“户对”的数量在古代都有严格的规制等级,只不知这八根四对“户对”是出于什么讲究。穿过中间天井,是祠堂的正厅,年堙岁远,正厅里已然撤去了列祖牌位,换上了不知哪路菩萨神仙,在“金玉满堂”的彩帘下,受用着村民们的香火。祠堂在岁月的沧桑里风雨飘摇,变得老旧斑驳,看上去已然失去了“崇宗祀祖”的本意。只有族老们依然进出其间,维护着祠堂最后的尊严。

在吉堂村后一里许的丘地上,是一座复建于1991年的古寺,名叫“清凉寺”。古寺独立于田野之间,与邻近各村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古寺占地近一平方公里,周围树木繁茂,修竹挺立。寺前亦有一泓清泉,是寺内住持信士取水饮用的水源。整个寺院分前后三进,主殿建在最后面,有大雄宝殿、万寿宫、膳房等建筑,儒释道三教融为一体。

寺内有一方青石碑刻,乃是重建时所立。碑上铭文说,清凉寺始建于唐代,真伪已难考究。不过,年老一些人仍旧记得清凉寺昔日的辉煌,它是附近十里八乡的敬佛朝仙圣地,香火一直十分旺盛,也是当地久负盛名的建筑之一。相传,民国期间,张家有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太太,长年吃斋念佛,接贫济困,为子孙后世行善积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老太太一口气捐赠3000个大洋,托人到拖船埠购买了上千块长条麻石,运回来之后,请人从村头铺了一条麻石路,一直通到清凉寺。

现在,麻石路是不见了,寺内却还保留有一座铸于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巨钟,悬挂于正殿一侧。这座由生铁铸成的巨钟距今整整四百年,外侧有“丰城县登仙乡吉塘里各保信士张……”的铭文,乃是镌刻着当时捐赠者的姓名,以及铸造年月,字迹依旧清晰可辨,声音洪亮悠扬。寺内另置大鼓一面,乃是新购之物。

所谓晨钟暮鼓,敲醒的不仅仅是沉睡的悠远岁月,还有祈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永恒心声。

资料来源:吉堂《张氏理学族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杜家泊是莱阳有名的张姓村落,村里还有座张氏宗祠
侯镇村庄及来历
古城村张氏宗祠遗址
献县陌南镇大张家村张氏族谱(始祖千顷)
六修谱后记
阎良的山东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