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瘦石 || 蕉坑瑶里村:读书遵礼存古风

蕉坑墟早前位于瑶里、窑厂下、朱山和杨坊之间的山坳里,原来是丰城到崇仁、乐安的必经之地。大约在清朝初期,有一户曾姓人家在此地搭棚开茶肆,方便往来路人,因此叫做“茶亭”。由于商贾行人过往频繁,在此开店设铺者日渐增多,逐渐形成墟市,称作“茶亭街”。

到清代中叶时,茶亭街因求雨迎神,焚纸鸣爆,酿成火灾,街面店房烧得面目全非,仅剩五六间,几成废墟。之后街市慢慢恢复,遂改成“焦坑墟”。又传,焦坑墟开街时,地形好像巴蕉叶一样,人们以形命名,称作“蕉坑”。这就是蕉坑地名的来历。

从清代一直延续至民国期间,蕉坑墟有店面六十四幢,居民六十多户,其中经商者三十余家。墟集上有磨坊、染坊、饭店、茶馆、酒店、豆腐坊、金银加工、米铺、南北杂货店等各种店铺商号,每逢二、五、八赶墟日,商贩云集,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建国后,蕉坑乡政府设置于此,成为当时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8年兴建紫云山水库时,墟集上的店面迁于柿源庙东,仍称蕉坑,乡人民政权亦随之迁驻于此。

往事沧桑,岁月兴替,历史已然笼罩深深浅浅的面纱,等待后人揭秘。当年第一个开茶肆建茶亭的曾姓先贤,乃是瑶里村人,详细名讳已不可考。瑶里曾姓乃是春秋时期曾子后裔。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曾子后裔曾据率全族千余人南迁庐陵县吉阳乡(今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逐渐繁衍江南各省。曾据十八世孙曾丞,生有三个儿子:曾珪、曾旧、曾略。而瑶里曾姓始祖曾志文,便是曾旧的二十四世裔孙。

据谱载,曾志文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本居豫章(南昌),赘进贤门杨氏,生下儿子海仲(1414-1502)。永乐二十一年(1423),曾志文带着海仲离开进贤迁于丰城长乐乡二十三都黄家山,把年仅10岁的海仲入赘于严姓之女。到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海仲之孙秉仁(1455-1508)始迁于瑶溪(瑶里),正式在此开基立籍。而瑶里曾姓,仍奉曾志文为开基始祖。

瑶里村处于杯山和罗山两山中间的洼地,大小山峰星罗棋布,真正是山环水抱,满目青翠。“瑶溪八景”中,便有“杯峰拱秀”、“罗阜钟灵”的诗章。整个村庄依山势而建,呈东西向排布。居中有一座约建于明晚期的“六合四方”门坊,坊额上石雕精美,寓意深刻,不由感慨古人的巧手夺天工,真是愧煞今人。门坊前是一口门前塘,称作“三鉴门塘”,乃是借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名句,隐喻当时,教化后人。有诗为证:“自昔传三鉴,曾门一面开;省身频借照,濯足几经回。傍柳青垂岸,依林绿满隈;源头原活泼,半亩乐悠哉。”读来恬淡闲适,超然物外。

虽然地处丰城通往崇仁、乐安的干道之旁,但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这样的偏远地区,仍多有不便。即便如此,瑶里村许多老房子都是砖木结构外加方石门梁,多条巷道都是硕大的方形麻石铺就,看上去很是气派。可以想见,早在明清期间,瑶里村就曾富甲一方,称羡乡里。而曾姓族裔敦古自处、隐居林泉的风气,则早已有之。清代乾隆年间,瑶里曾绍照(字吉容,号朗斋),幼习举业,胸有大志。后来因为家里杂事纷繁,不愿参与其中,便“弃毛锥隐蕉市”,书也不读了,自己搬到蕉坑墟上建了一座小宅子,做些小生意。

曾绍照业余时间以诗书自娱,与一帮社会名流宿儒走得亲切。往来于丰、抚之间的仕宦也大多慕名来访,到此歇脚投宿。曾绍照有个爱好,凡到访投宿的儒士,无不殷勤款洽,延坐其中,而且概不收银钱,只索讨一些诗文。他的手头收集了大量当时名人雅士的诗作,小小屋室题赠满壁,风雅不减刘禹锡的《陋室铭》,其中就有到乐安赴任的江苏白水人刘沣所作《投赠吉容公诗》:未久相交又别离,从兹分别倍相思。山原有意横窗立,云出无心带雨垂。两夕倾心由旧晤,三餐饱食逾平时。冬来倘遇江南使,再寄陇头梅一枝。”后有人为曾绍照立墓铭:“胡为乎沉瑶溪之美玉,埋剑水之芳踪!”慨叹世事弄人,让这么优秀的人才埋没乡野。曾绍照的儿孙亦承继家风,成为当时佳话。

清代咸丰年间,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几年,江西成为太平军西征的主战场之一,远避深山的蕉坑亦受波及。太平军从南昌一路南进,撤往吉临抚建地区,蕉坑一带遂成为重要通道。太平军在此征粮征夫,强授“伪职”,百姓纷纷躲进山里避祸。咸丰八年(1858)十月,湘军萧启江、田兴恕等人率领数万果字营精兵,一路南征驰援抚州,在水西一带安营扎寨,在瑶里曾氏宗祠设长安总局,在此筹措粮秣器械一应物资。


饱受太平军蹂躏的当地居民纷纷支持清军,尤其是当地富绅大户,更是踊跃带头倡捐,“银米征半”,总局聘请各地富绅百余人担任执事,负责带队征粮。上至洛湖桥,下至蕉坑墟,民众纷纷响应,“油盐蜡烛杂货恒日千斤,堆聚钱米捐饷如沙如土”。清军也知道怀柔民意,局门竖立禁牌,不准军营稍忤”,而且给表现好的执事记军功、请覃恩,一时受到军功覃恩的不计其数,瑶里曾友玟、曾友儒均在其列。驻扎半年之后,清军移防崇仁。反攻回来的太平军四处纵火,把长安总局各种物资洗劫一空,又放火焚烧曾氏宗祠,以报复当地百姓对清军的支持。好在宗祠结构牢固,并未完全毁坏。

瑶里曾氏宗祠位于村西,是一幢建于清代道光甲辰年(1844)的两进砖木结构老式建筑。宗祠前有台阶走廊,有耳门,中有四方大天井,正厅为“追远堂”,供有远祖曾子圣像。祠左为饭堂和厨房,有“明德惟馨”横额,两旁联曰“洁治牺牲须宰者,调和鼎鼐藉庖人”,乃是供居士信众用膳之所。祠右是村庙,正门上方有“泽溥瑶溪”横额,两旁联曰“千载蒙庥尊福主,四时履顺荷神恩”,中间亦有天井,正厅上方“乃圣乃神”四字惕然警心。


虽然地处深山,远离闹市,瑶里曾姓始终坚守洁身仁让、乐善好施的处世法则,与山外世界保持着紧密联系。建祠修谱、筑亭铺路、捐资兴教、扶危济困,无一不体现曾氏先辈耕读传家的文明风范。村内早先有嘉庆年间所建晋斋书院,曾绍照先生曾留“书院记”:“……有读书人来我等家办事者要敬重,切莫简亵吝惜……凡有子弟殷勤教学,上可祖宗增光,下可培植人材。如读书用费不及者亦要些微帮助,不得一体相看……”其言也谆,其情也切,令人动容。瑶里不过300余人,但村内瑞霭祥风,村民崇礼慕古,大有靖节风范,真乃桃源人家!

曾氏宗祠内,有瑶里十二世孙曾骏所题楹联:“读大学,曰孝曰弟曰慈,三省吾身,东鲁宗风今未坠;遵家礼,序爵序贤序齿,追晞祖德,南丰遗绪古咸昭。”大约便是瑶里曾氏族裔立身处世的真实写照。

资料来源:《瑶溪曾氏族谱》、《蕉坑乡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姓对联、曾氏宗祠楹联大全,快分享收藏吧!
深圳宝安沙井新桥曾氏大宗祠
中华精彩的百家姓对联(385)曾姓
曾氏祠堂对联
​五经富祠堂总论类别(上)
(22)兴国风水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